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抗美援朝:1950—1953
土地改革:1950—1952
一五计划:1953—1957
三大改造:1953—1956
文革时期:1966—1976
改革开放:1978—迄今(或者叫“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国大典)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
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
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了新中国的国家象征有:以五星红
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
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为纪年方法。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建立一
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任命周恩来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
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3)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4)在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代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54个民
族;也有说纪念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英勇奋斗的28年,取得革命的胜利。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开辟了历史新纪
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
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
人。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
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6)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1951年5月。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
判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阿沛〃阿旺晋美(7)西藏和
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
团结。
补充: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
四十年以来分别代表: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
命时期;各时期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五四运
动、鸦片战争。
2、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1)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目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3)开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跨
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4)经过:中国人名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
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5)结束:1953年7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迫与中朝人
民军队的代表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6) 战争中,涌现出了邱少云、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等英雄。
补充:1、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
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2、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中朝两国人民的
大力支持、支援;③中朝两国战士们的英勇作战。④战争的正义性。
3、土地改革:(农村改革)
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
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解放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
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时间:1950年6月到1952年冬
法律: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
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方式: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
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
其力。
范围: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到1952年冬,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影响: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
级也被消灭。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
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注意:土地改革没有改变土地的私有制度,不过从封建地主所有
变成了农民所有。
补充:1、1952年,中国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主要是因
为实行了:土地改革
2、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得事件是:土地改
革
3、新中国采取的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1)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 (3)西藏和平解放
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
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物质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
法律保证: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1、工业化的进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
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时间:1953——1957
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
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
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
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
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
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
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
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
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
新的工业基地。
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
业化迈进。
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
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
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
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
形式: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意义:农业合作社促使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且推动了手工业的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
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
①公私合营
②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
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形式: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
位。
(4)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6年
②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
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
补充:①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合作化。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
③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
改造的创举。
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
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中共八大: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其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左”
的错误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共产”风。(浮夸风是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
“左”错误的做法(或现象)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
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
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
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6)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
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
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7)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涌现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研制出了原子弹、氢
弹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党
的好战士雷锋等典型人物。
(8)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
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目的: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
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
(4)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5)动乱: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利用“文革小组”名义,
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那时候,全国出现了学校停
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
(6)“一月风暴”:各地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的运动。(7)文
革期间党和老干部的抵制和斗争:“二月逆流”(二月抗争)(8)林
彪和江青分别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
(9)1970至1971年间,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
团政变。
(10)“九一三事件”: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及其同伙仓皇
出逃,飞机坠毁在蒙古温都尔汗。
(11)在文革时期,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扭转了经济形势的
领导人是:周恩来、邓小平
(12)群众的抵制与抗争:“四五运动”:1976年4月5日前
后,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的
群众运动。
(13)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粉碎了四人帮,标志
文化大革命结束。
补充:1、性质: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的,给全国人民造成严重损失的内乱。
2、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的运动是:四五运动
3、代表中央果断采取措施结束文革的领导人是:华国锋、叶剑英
4、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我们走了哪些弯路? (1)农业、
工业上的大跃进;(2)人民公社化运动 (3)文化大革命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
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
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
个凡是”。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
们思想。
补充: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序幕(导火线):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结果: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2)史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a、思想路线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路线上:停止使用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路线上:形成以邓小平为
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
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
补充: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十一届三
中全会
2、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十一届
三中全会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
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
2、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
民
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
法律。
4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2、改革开放
(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在全国率先搞“包
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家庭承包责任制。
(2)农村改革的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
发展。
(3)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4)农村改革的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
裕起来了。
(5)为农村致富和实现先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发展乡镇企业补
充: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
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开放的背
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7)开放的实施: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
门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窗
口城市的是:深圳,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
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成为最大的经
济特区的是:海南经济特区,现今已发展成为国
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开发区是:上海浦东开
发区
(8)整个中国对外开放的龙头是经济特区,长江流域开放的龙头
是上海浦东。
(9)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点—线—面):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
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
开放格局。
(10)国企改革内容有: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
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
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
联合等多种形式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邓小
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补充: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
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又明确提出:“我们的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
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4)中共“十三大”:1987年,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在:邓小
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7)中共“十五大”: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国共产党
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
三是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要观点;
四是十三大上他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五是十
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
略部署。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因此说他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8)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内容:特区姓“社”不
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
理。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9)邓小平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
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
(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
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②1987年,十三大上,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高度评价
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理论。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
写入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
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
居的格局。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和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
发展。(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政策。如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22:0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69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