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拿来主义
鲁迅杂文的美,固然与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
于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来自于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这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
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当头棒喝、澄清思想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在指
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文,一要深刻领会“拿来主
义”的含义,二要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了华北,国民党反
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
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
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
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
重危机。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
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
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
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
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
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
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18部。
★《且介亭杂文》,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共三集。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
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因此鲁迅先生将“租界”二
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之情。“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
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残羹冷炙 自诩
..
脑髓 宅子
..
譬如 鱼鳍
..
给 冠
2.写汉字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kē头 jiā节
冠冕 给与
..
冠军 送给
..
kē睡 jiā宾
Bié进 mó登
鱼Biē 临mó
3.解词义
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指责;碰壁。
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自诩:自我夸耀。
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摩登:英译词,“现代的”“时髦的”的意思。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4.辨用法
(1)不免 未免
①德国企业严谨认真的作风让BISC的决策详尽周全,有效规避了风险,而另一方面,
这种按部就班的决策模式______过于保守,无法适应变化多端的中国市场,容易错失许多
良机。
②在全球掀起苹果热潮的情况下,乔布斯这位超级天才的去世______令人感到遗憾。
“不免”与“未免”是一组副词,都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但“不免”是“免不了”
的意思,加强语气,有“定然会”的意思。而“未免”则表示不以为然,有“实在不能不
说是”的意思,缓和句子语气。
(2)残羹冷炙 嗟来之食
①庸人自己了无新意,只得在前人吃喝拉撒之后留下的食槽边找点儿______,聊以度
日。
②大丈夫当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听闻不平事,能拍案而起,
饥寒交迫时,不食______。
两者都有“别人施舍的东西”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残羹冷炙”,指吃剩
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更强调了侮辱
性。
(3)故弄玄虚 弄虚作假
①鲁迅先生时常为民请命,对那些______诓骗民众的御用文人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②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在工作中______。
两者都有“使用一定的手法欺骗人”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和使用的语境略有不
同。“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多用在书面语中。“弄虚作
假”,指不真实,耍花招欺骗人。“弄虚作假”的讽刺意味不如“故弄玄虚”严重,多用
在口语中。
答案:1.zhì suǐ pì jǐ gěi xǔ zhái qí guān guàn
2.磕 瞌 蹩 鳖 佳 嘉 摩 摹
4.(1)未免 不免 (2)残羹冷炙 嗟来之食 (3)故弄玄虚 弄虚作假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
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点评:“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的是西方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
的政策。“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文章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
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
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
洲传道。
点评:这两句话是对国民党卖国政府的辛辣嘲讽。“大师”“发扬国光”在这里加上
引号,表示讽刺与否定。为数已经不多的“几张古画和新画”,表示卖国政府已经把民族
财富“送”得差不多了。“捧”“一路的挂过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送去主义”者的
卖国嘴脸,向人们展示了其可怜相、寒酸相。在“古董”“古画”送得所剩不多之后,又
开始了“送”活人(梅兰芳博士),可见其卑鄙至极。且不说中国画和中国戏剧与“象征主
义”有没有联系,单就“催进”一词来看,简直就是“没落”;而“顺便”“传道”之
说,是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点评:这一句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这是欲抑先扬的笔法,表面上肯定,实质上否
定。明明要批判,却先做肯定,然后揭示这种“肯定”的荒谬。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
驳论,叫做“归谬法”,也叫“引申论证”。“丰富”“大度”在这里都是反语。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
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点评:“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
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把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
其讽刺意味是很强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
对“送去主义”者进行了讽刺鞭挞。
1.本文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作者为什么要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
义”?
提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正是因为闭关锁国,盲目
排外,才导致了国家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之后,就由排外变成了媚外。“闭关”
是历史,“送去”是现状,批判二者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历史,关注现实。又因为“送去
主义”和“拿来主义”是相对立的,“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揭露批判“送去
主义”是为了廓清人们的模糊认识,让人们认识到“送去主义”的危害性,为提出“拿来
主义”作了必要铺垫。
2.文中的“大宅子”以及作者列举的对“大宅子”的三种态度各比喻什么?作者为
什么要批判这三种态度?
提示:文中的“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因为“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
《拿来主义》的论证特色
《拿来主义》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最显著的特色——理论的形象化,是其众多杂文中的
上乘之作。
第一,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作者巧妙地将中外文化遗产比喻为一座大宅子,通过
对其不同态度的评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种种错误态度,生动地阐明了批判地继承遗
产的主张。作者又以“大宅子”里的“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
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从对“鱼翅”“鸦片”“烟枪”之类的东西不
同态度的阐述,形象地说明了要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道理。
第二,语言泼辣、幽默。本文使用了很多反语来增强讽刺效果。或寓贬于褒,如“我
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或贬词褒用,如“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或引用论敌原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我们没有人
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旁敲侧击,是形成本文语言风格泼辣的手段之一。如“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
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嘲讽了“送去主义”,又给那种追逐时髦的
“摩登”风尚,来个顺手一击。再如,在写“得了一所大宅子”之后,作者插入“……或
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对反动文人邵洵美以富家翁的女婿炫耀于文坛,也顺带一笔,予以
嘲讽。
第三,结构谨严而又跌宕起伏。全文主旨是阐述“拿来主义”,却不从“拿来主义”
写起,而从批判“闭关主义”起笔,再写“送去主义”的弊端,然后急转直下,提出了
“拿来主义”。显然,先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就从反面证明了“拿来主
义”的势在必行,一正一反,对比强烈,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在正面阐述“拿来主义”时,文章仍先从扫除思想障碍入手,历数“孱头”“昏
蛋”“废物”们的种种错误,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占有、挑选、创新的正确方法。“放出
眼光,自己来拿”的正确主张贯穿其间,旗帜非常鲜明。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展览(lǎn) 发掘(jué) 礼尚往来 售完既止缘故(yuán) 冠冕(guān) 残
....
羹冷炙 反躬自醒孱头(Càn) 脑髓(suǐ) 勃然大怒 相形见绌羡慕(xiàn) 吝啬(shè)
....
封妻荫子 头昏目眩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新增设4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无疑将给山东的科研事业带来一个冠冕堂皇
....
的未来。
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似乎忘记了节俭的美好传统,餐桌上的残羹冷炙从
....
没有人带走。
C.国际上也有礼尚往来的习俗,各国政要之间的互访、民间组织的交流,都是这一
....
习俗的表现。
D.现在有些药品广告故弄玄虚,夸大产品功能,捏造试验数据,其目的就是让消费
....
者上当受骗。
3下列各项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事后几天内,泰国警方相继从湄公河捞起了12具中国船员尸体,初步判断,船
只应该是被毒贩劫持,杀害船员也是劫匪所为。
B.专家认为,要根据国家的现实经济状况出发,控制军队人员及武器装备的数量,
努力建设一支精干的、机动灵活的现代化军队。
C.孙中山虽然一生未掌握中国核心权柄,然而他的远见与理想成为民族的精神遗
产,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华人共同的沟通语境。
D.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说,抛售行为是市场对意大利失去信心的清晰信号,
应立即采取行动,强化财政紧缩。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汉语有纷繁复杂的方言,可整体上是一种单一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
①这是因为各个汉语方言区的人对汉民族都有一种认同感
②这不但是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③而且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④而且说各种方言的人都使用相同的文字和书面语
⑤更重要的是在我国还存在一种大家可以用来沟通和交际的“汉民族共同语”,也就
是普通话
A.①③②⑤④ B.②③①④⑤
C.⑤①④②③ D.⑤②④①③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
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
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
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
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
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
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
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
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
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
“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
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
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
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5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
的含义是什么?
6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7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
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选文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目
的是引出“拿来主义”。
B.“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
件;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C.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
‘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紧密相连的。
D.“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原因,正是那些洋货“是‘送来’
的,而不是‘拿来’的”。
E.节选部分着重揭露“送去”的本质和“送来”的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
的界限,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
答案:
1.C 思路解析:A项,“售完既止”应为“售完即止”;B项,“反躬自醒”应为
“反躬自省”;D项,“吝啬”中的“啬”应读“sè”
2.A 思路解析:A项,“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是贬义词。
3.A 思路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据……状况”或“从……出发”;C
项,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虽然”应放在句首;D项,成分残缺,句末加“措施”。
4.C 思路解析:根据逻辑顺序,由①句中的“因为”、②句中的“不但”分别与
④③句中的“而且”搭配,即可得出答案。
5.思路解析: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从说话的内容上看,“进步”一词是反语,是
对愈演愈烈的卖国行为进行的嘲讽。
参考答案: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
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
6.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况。作者这里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目
的是得出荒谬的结论。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为了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
是论证方法中的归谬法的引言部分。
7.思路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对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尼采的例子与中国的
“送去主义”具有相似点,“尼采”“发了疯”,中国的“送去主义”也是荒谬的,此处
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参考答案:尼采的“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与中国的“送去主义”一样,都是荒谬
的。作者举尼采的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
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
8.BC 思路解析:B项,理解错误,“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
“抛给”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C项,理解错误,“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
言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
寂寞的鲁迅
佚 名
当我们中的不少人在感叹文化沙漠日益蔓延的时候,出版家和赞助商们正以饱满的热
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纠正着这种偏见。名人名著的一版再版,使文化走下神秘的祭坛,还原
成地地道道的生活方式。稍微留心都能在市井间找到一本梁实秋、林语堂的小品,徐志
摩、戴望舒的诗,郁达夫、王映霞的情书。看到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和名字,不觉想
起那些勇者隐士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激动人心的年代。只是未见鲁迅。
是鲁迅没有知名度吗?非也。且不说连中学生都能熟练背上几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中的句子,单是一个阿Q式的悲剧人物就成就了今日众多的喜剧明星。放眼百年中国文
坛,还没有谁敢说超过了鲁迅。是鲁迅著作不够丰富吗?你只要在图书馆里翻阅一下《鲁迅
全集》的书目,便会惊叹一个人怎么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写这样多的文章,从而对比出“著作
等身”的说法又何其渺小。是鲁迅不值得重视吗?也未必,全中国人民似乎都记得“最伟
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这句被反复强调的语录式的评价。
能够使自己走向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条件,鲁迅自身都具备了。看来,被冷淡的缘由还
得从深层次上去挖掘。思来想去,恍然大悟:的确,硬骨头的鲁迅还缺少点什么——悠
闲、散淡、随和、感性经验,抑或小家碧玉式的情调。他没有周作人的闲情、徐志摩诗意
般的缠绵悱恻、郁达夫的温文尔雅,而这些恰恰以其感性十足的面目被今人心仪、景仰和
摩娑。六十多年前鲁迅曾批评小品文“雍容、漂亮、缜密”,是抚慰麻痹人的“小摆
设”,如今他批评过的东西正是以附庸风雅的“摆设”使他“濒临危机”。是历史嘲弄鲁
迅,还是鲁迅调侃历史?
鲁迅的悲剧意义就在于,他首先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存在。他摒弃感性,没有风花
雪月供人消遣的生花妙笔,有的只有充满痛苦和悲吟的理性认识、灵魂拷问,是“长歌当
哭”“痛定思痛”的战斗精神,是能够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匕首投枪,这些都无法给他带
来好运。如果说,几十年前鲁迅思想的超前性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寂寞,那么,几十年后
的世纪末,鲁迅同样难觅知音。他充满钟爱和期望的后世读者,股掌间玩弄着金钱物欲,
追逐着轻松、自在、浪漫和潇洒,把“文化”作为烫金的标签随处张贴,已经远远不习惯
阿Q、孔乙己、闰土们呆头呆脑的穷酸相,不习惯那个天寒地冻的大年夜里要了祥林嫂命
的祝福声,以及涓生和子君充满伤逝意味的个性自由、婚姻解放,更不习惯他坚韧不拔的
反封建呐喊,虽然时至今日封建意识还在以拉帮结派、“关系”“后门”、腐化堕落等改
●胡其峰在《自主创新也要注意“拿来主义”》一文中提到:日韩两国,每引进1块钱
的技术,会花费10块钱去消化、吸收、再创造,而我国却只花7分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
的差别?人家引进技术落足点是再创造,发展自己的技术;而我们引进的技术是直接进入
企业的生产线,尽快赚钱,很少有研究力量参与后续研发。韩国政府主导对技术的引进、
消化、吸收和再创造。这是韩国经济崛起的经验核心,因为政府的目的是技术的自主化,
而不是经营者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回报。可见引进技术不像拷贝一张纸那么简单。
本文发布于:2023-11-29 18:2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6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3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3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