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安徽道教概述

更新时间:2025-01-10 01:49:14 阅读: 评论:0

陈东旭-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2023年11月26日发(作者:自然因素)

安徽道教概述

安徽道教概述

道教源远流长,在进往全面考察的同时,有必要深入细致

地考察各个地区的情况,兹将 安徽省道教的主要情况作一

介绍。 一、起源及发展

安徽最早的道教神仙传说当推黄山,相传黄帝时仙人浮邱

()在黄山炼丹(《列仙传》) 后代在黄山浮邱峰建有浮邱

观。又有轩辕黄帝在黄山光明顶火龙飞升的传说。其次天柱

山, 相传周代的匡续,“尝乘云入关,师事老子,还庐山受

业刘越真人门,积功累行,周成王时 遐举,尝于潜山(今天

柱山)栖隐,至今有遗迹。”(清康熙《安庆府志》卷十三)。又

有巢县 金庭山,相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游伊、洛之间,

道士浮邱公接以上篙 山。尝游巢,爱金庭紫微之胜,炼丹

洞日,拔剑刺地,至今遗迹尚存”。(清道光《单县志》) 《楚

辞·远游篇》也载:“轩辕不可追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顺凯凤

以从游兮,至南巢而一 息”。 道教尊崇的老子与庄子也与安

徽大有关系。春秋战国时道家创始人老子,后来被道教尊

教祖。据《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历来学者考证有二说: 一说河东鹿邑县东,一说安徽毫

州境内。按此二说并不矛盾:历史上观之,鹿邑县多数朝代

毫州,建置变更较多;地理卜观之,鹿邑县与毫州接壤,县城

东十余里即毫州市境。又庄 子,道教奉为南华真人,史载

为宋国蒙人,今考证其地也有二说:一说在河南商丘附近,

说在今安徽蒙城。按庄子曾为蒙漆园吏,蒙城战国时称漆园,

旧有庄子祠及庄周故里,今尚 存古漆园遗址,为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又有漆园街、庄周乡等地名。这对安徽道教的发

展有 着重要影响。 道教虽然与神仙传说和道家有渊源关系,

直接创立却是始于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太平 道,据《后汉

.皇甫篙传》:张角“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

转相诙惑,十 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

幽、翼、荆、扬、衰、豫八州之人,莫不必应”。 当时皖境

属干徐州、扬州,也有太平道教徒及太平道的影响。 与道

教神仙传说、山川社稷神灵祭祀相适应,三国时期,安徽产

生了道教俗神的祭祀, 《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二记载,公

239 年,通过孙权之手在芜湖建立了城陛祠,这是我国

早建立城煌庙的记载。 三国以后,安徽道教不断发展,开

始出现明确见于记载的道观。据地方志书记载,较早 的有:

含山县三元观,三国吴赤乌年间建;巢县金庭山紫微宫,晋咸

康四年(338>;和县淳熙 观,晋葛洪在此炼丹后建。统

观全省地 方志书,自三国至清末,记载的道教大小宫观祠

庙几万数,以唐、宋两代兴建的居多,说明 唐、宋时为安

徽道教的兴盛时期。元代,全真教创立于北方,随后即传入

皖北,(参见后节) 为盛行天师道的安徽增添了新内容。朱

元璋灭元建立明朝后,为提高汉族地位,汉民族传统 的道

教也受到尊崇,安徽境内新建了成百上千的宫、观,齐云山

道教兴起于此时,发展成江 南地区道教名山。清代统治者

崇信佛教,道教日渐衰微,安徽亦然,但是适教在民间依旧

到继续传播。 以上是对安徽道教起源的考察及发展线索

的大概描述,一下面再分别介绍道教在安徽长 期发展中形

成的几个重要文化遗存。 二、太清官与庄子祠

为祭祀老子与庄子的著名场所。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道教尊为教祖。据唐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卷一:毫州太清 宫,

“圣祖老君降生之宅也”,“自汉宣、汉桓增修营葺,魏太武、

隋文帝别授规模”。是 其地作为祭祀老子的重要场所始自汉

代,而经魏、隋等朝皆有大修。《宫观碑记》收元王鹗 《重

修亳州太清宫太极殿碑》记载:“隋文帝开皇六年,诏亳州刺

史杨元胄考其故迹,营建 宫宇。敕内史舍人薛道衡作《祠

庭颂》。”到唐朝,以老子为皇族祖先,尊崇道教,亳州更

荣宠,太宗“贞观元年七月丙午,修太上老君庙于亳州”。(《混

元长纪》卷八),高宗乾 封元年价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

庙,追号日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改称玄元庙,(

书一高宗本》)此后天下各郡县多建玄元庙祠老子。玄宗天宝

二年,正月丙辰改天卜诸郡 玄元庙为紫极宫,亳州玄元庙

为紫微宫,又加玄元皇帝尊号“大圣祖”三字,“三月壬子,

祀玄元庙,以册尊号”,九月辛丑“谁郡紫微宫,改为太清宫”,

(《旧唐书·玄宗本纪》) 太清宫名称自此确立,后代一直延用

不废。 唐玄宗后来义曾两次亲谒太清宫,上老子尊一号为“大

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 帝”(《旧唐书·玄宗本纪》)

文宗太和七年,“宫经水潦,颇致摧毁。勃宜武军"节度使

充太清宫使渐修葺,寻复完美”(《元重修毫州太清宫太极殴

碑》)。唐末,五代国乱,道 教“经籍亡佚,宫宇摧颓,岿然

独存者,唯亳州太清宫”(孙夷中集《三洞修道仪》)到宋 代,

太宗“淳化四年,遣(中使)修宫宇,至至道元年工毕,沼水部

员外郎和山蒙撰碑铭”, “真宗咸平五年遣内侍内重修”(《元

重修亳州太清宫太极殿碑》)。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又“诏

来春亲渴毫州太清宫。”(《宋史·真宗本纪》)真宗时又有茅山

第二十三代上清大洞 国师朱自英“思三茅道藏缺伪”,而至毫

州“校雌太清宫古本”(《茅山志))卷二十五)。宋 钦宗靖康年

间,值战乱,太清宫“层楼杰阁,门阀廊庑,,苍官翠玻,玉像

神仪,灵踪圣迹” 悉遭焚毁,其后有“道士邢象符、王继真、

丁礼符,李修口相继以主宫事,仅二十余年,而 稍加兴葺

焉”。(清光绪《鹿邑县志》卷十引金代胡药《续修太清宫记》)

至金末哀宗正大 年间,1.道显“被旨提点亳州太清宫”,居三

年又摧兵祸(甘水仙源录》卷四 元好问《离 峰子于公墓铭》)

其后复值淮何、涡河合流,“向之仙宫,飘荡无余,但数千年

九龙井仅 存耳”,元初有续邱处机为教主的真常真人李志常,

委派隐真大师石志玉为提点、通微大师 李志秘为知宫,主

持复建太清宫,诚明真人张志敬继为全真教主后,又“敦请崇

道真人张志 素、栖云真人王志谨同办其事”,至世祖至元五

年,太极殿成,太清宫复具规模(《元重修 毫州太清宫太极

殿碑》),据此观之,则元初全真教即传入皖北屯州并主修了

太清宫。元末 农民大起义爆发于淮北地区,韩林儿在亳州

称帝,撤紫极殿为帝宫,“嗣是屡经兵火,虽修 葺不废,而

规摸疏陋,不能复初矣“(清光绪《鹿邑县志》),清末光绪年

间尚存正殿五楹, 以后进一步荒废,今不存,唯毫州城内

公安街尚有道德中宫遗址。 庄子祠,在今蒙城公。庄子名

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宋元丰元年(1078)蒙城县

王竞在漆园古城倡建庄子祠,苏轼为之作《庄子祠记》碑。

宰相王安石赴蒙城作诗日,“吏 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

世风”(《蒙城清燕堂》)。宋元之际黄河改道、淮涡合流,漆

古城的庄子祠被洪淹毁、明万历九年(1581)知县吴一鸾

主持重建,共有逍遥堂、梦蝶楼、 卷篷、大门、二门、道

舍、191.池桥、观鱼台等建筑,规模齐整壮观。崇祯五年(1632)

知县 李时芳新建五花亭,又辟池为壕上观鱼园。到清朝末

年,历遭兵劫,渐颓毁,仅余正殿三椽 和庄子像。今皆不

存,唯漆园古城遗址,被列为安徽省1l 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

禹王宫与茅仙洞清天观

太清宫与庄子祠俱已不存,.禹王宫与茅仙洞清天观则存留

至今,为安徽省重点开放的 两座全真派道教宫观。 禹王宫,

位于蚌埠市郊的涂山顶上,山下淮河蜿蜒逶迤,山上松柏郁

郁葱葱,为旅游风 景区,古迹胜景较多。涂山与荆山隔河

对峙,相传大禹治水.凿通涂山、荆山,导淮河流之, 留有

台桑石、启母望夫石、聚仙石、禹会村、防风家等大禹遗迹。

传说,西汉高祖刘邦统兵 镇压淮南王英布,经涂山访问大

禹遗迹、令刘长在山顶建禹庙,使后人永怀大禹治水之功德。

其后汉武帝刘彻、三国时曹操父一子皆曾来祭。唐朝柳宗元

来游,并《涂山铭》碑记。宋代 苏轼、黄庭坚等名上也多

有题咏。禹王庙在元以前又曾改为天庆观,元大德年间

(12971307) 重修,改名兀妙观(清光绪《安徽通志》),吴

文魁作有《重修禹王庙记》。明武宗正德九年 (1514)、明神

宗万历四年(1596)两次大修,清代乾隆年间 (17361795)

也两次大修,保留 了不少古建筑及文物。“文化大革命”中被

毁,仅六件珍贵石刻碑记被保护下来。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修复开放,规模较大、建筑完整。前后殿宇五重:第一重为前

山门,左右有山神、 土地几堂神位;第二重为中厅(拜庭)

为三清殿,右有吕祖殿;第三重为禹王大殿,左有观 音殿,

右有邱祖殿;第四重为玄武殿,后有花厅、药圃及瞭望台;

后为启母殿,泰山殿。中 国道教协会理事李永德道长住持

宫中,弘教治病,深受信徒拥戴。 茅仙洞清天观,当地俗

称茅仙7 同,位于淮南市凤台县城郊的双峰山麓,倚山而淮,

境清幽。据明嘉靖《寿州志》记载,汉宣帝地节年间(

69 66 )茅山道教创始人之一 的茅盈在山洞前建庵修

炼,初元年间(48 44 )迁江苏茅山。以后道教事迹不

详,历代 皆被佛教占据,相继建有硖石寺、兴福寺、兴复

寺等。直到清光绪十七年(1892),道 教才开始取代佛

教,道士葛明兴、金大春募修了大寺,又铸成八卦洪钟一口,

重逾千斤,现 置院中。这以后有道长李至高、童至方主持

修建三仙楼于山洞口,供奉三茅真君,又义修路、 桥多 处,

造福乡里。民国二十三年(1934)主持道长苏理纯领导大修,

三仙楼、山门、中殿、客 厅、大殿等焕然一新,威严壮观,

山门上嵌“清天观”三大字。继苏理纯道长之后,苏宗善 道长

主持清天观,不吃烟火食,修身养性,1957 年中国道协成

立会上当选为理事,1978 羽化后,道士崔宗轩继任主持

至今,积极从事爱国爱教的各项活动。 四、齐云山

禹王宫与清天观为全真派宫观,齐云山则为安徽省重点开放

的正一派道教活动场所。 齐云山位干皖南徽州地区休宁县,

古称白岳,与黄山齐名,黄宾虹有印日:“家住黄山 白岳之间”。

属于皖南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自然景观有三十六奇峰、七

十二怪石、二十四 岭、十六洞以及泉、池、潭、瀑等,人

文景观除道教建筑外,还有唐寅《紫霄宫玄帝碑铭》 “天开

神秀”、“新安胜景”摩崖石刻等珍贵文物。新安江支流横江(

名黔水)绕山而过, 明万历年间建成的石拱长桥“登封桥”横

卧江上,过桥沿蹬道行十余里,经梦真桥、一天门、 二天

门,即达月华街,这里是齐云山中心,为道教宫观阁院集中

之处。 齐云山道教始于唐朝。据当地道长历代传述,唐代

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的门徒余氏六 三娘从武当山来齐云

山修道,其子文生、耀生、志生,立生也皆入道,形成齐云山

最早的四 大道房,为开山建道之始。《休宁县志》载:唐乾元

(758 760)有道士龚栖霞隐居齐云山, 印证了齐云山道

教始于唐代的传述。南宋宝庆丙戍年(1226),道士余道元来

齐云山,创建枯 圣真武祠(或作真武圣殿、真武阁)(《齐云

山志》),是为齐云山道教有确切记载的创始o 1266 年,朝

廷诏令正式建筑道院,奠定了齐云山道教的落础,但元朝尚

全真道,齐云山属正一道 未得大的发展。明代,齐齐云山

道教兴盛,嘉靖、万历年中最为兴盛,与武当山、鹤鸣山、

龙虎山并称四大道教名山,兴建了宫、观、道院、祠、殿及

神仙洞府百余处。祖殿真武殿被 币修,并增建配殿及钟、

鼓二楼,宫阔壮观,嘉靖帝勃名“玄天太素宫”,并亲题“齐云

山” 匾额。清代齐云山道教得以延续,乾隆帝曾题写“天下无

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赞语。一 直到民国时期,齐云山道

教尚有相当规模,道院众多,香火旺盛,月华街上香客游人

摩肩接 跪,至今一些当地老人对其时盛况尚津津乐道。

云山历代所建的道教宫、观、道院很多,主要有太素宫、三

元宫、玉极宫、玉虚宫( 霄宫)、静乐宫、天乙真庆宫、治

世威仁宫、宜男宫、无量寿宫宫、应元宫、郎灵院、净乐

院、道德院、中和道院、黄庭道院、拱日院、东阳道院、东

明太微院、榔梅院、华阳道院、 西阳道院、添书院、石桥

院、密多院,以及三清殿、参阳殿、兴圣殿、斗姆阁、文昌

阁、福 地祠、土地祠、善圣祠、功德堂、碧霄庵、东岳庙、

真真石宝(白岳山房)、真仙洞府等等。 这些道教建筑在解放

初尚存道院十余处,有道士七十余人。“文革”中被人为破坏,

道院、 道士所剩无儿。十一届二三中个会以后,落实了宗

教信仰自由政策,维修了破败道房、宫、 阁,修复了真武

殿。

日落回家-建筑管理


本文发布于:2023-11-26 15:5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5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徽道教概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徽道教概述.pdf

标签:安徽齐云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