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
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
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而恰
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
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
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
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会金榜题名吗?这场考
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
地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
传颂的佳话。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
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呢?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
生什么特殊的故事呢?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
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
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
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那么,
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奇吗?
2、内容简介:
上一讲说到苏轼进京赶考金榜题名,20多岁的苏轼即将走进官场、步入仕途。那么,
初出茅庐的苏轼在应试时一举成名,在官场上会不会一帆风顺呢?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与
历史上的文人从政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他的为官之路将如何延伸?面对他的到底是坦途
还是坎坷呢?
初涉官场,苏轼意识到,当官并不像吟诗作赋那样令他得心应手,最初的踌躇满志和如
今的现实显然相距甚远。年轻气盛的苏轼官场第一站便遭遇寒流,那么,面对苛刻严厉的上司,
他到底该逆来顺受?还是应针锋相对呢?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闻”,少年成名、踌躇满志的苏轼刚刚迈出为官的第
一步,就遇到了难严厉的上司,让苏轼接受了一次挫折的考验。然而,当他离任第一个官职
到京城任职之后,他却遇到了使他遭受人生中真正挫折的人。这个人究竟是谁?他跟苏轼到
底有什么恩怨?他们之间的纠葛对苏轼的政治命运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苏轼赴京履任新职的时候,正赶上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那时的朝廷几乎成了
战场,每天上朝时都会爆发一场唇枪舌战。那么,苏轼对改革变法又持什么态度呢?他的政
治立场对他的仕途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科举的考场上,苏轼可以说是如鱼得水、驾轻就熟,然而,面对官场的考验,他着实感
觉到了力不从心。苏轼这次请愿离开朝廷来到地方,是为了躲朝廷的是是非非。自从科举考
试之后这也是苏轼第一次做地方大员。那么,不具备治理地方工作的经验的苏轼,会不会也
像其他文人从政一样,眼高手低、而没有实际的才能呢?苏轼能够经得起这次考验吗?
在昨天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说到,王安石变法,苏轼始终是站在对立面。他几次向神
宗皇帝进言,极力抨击新法的弊端。苏轼的议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
罗罪状,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京城的日子呆不下去,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离开这是非
之地。元丰二年四月,苏轼来到了湖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吴兴做知州。就在他刚到任不久,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把他投入了监牢。那么,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究竟犯了什么罪?他在
狱中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苏轼能躲过这次灭顶之灾吗?
宋神宗在年少的时候就有变法的志向。然而,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各方
的政见不同,这不免让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
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李定、舒亶、何正臣
等人看准了这个机会,那么,拿谁开刀呢?他们把目标锁定了苏轼,认为他最合适,那么,
他们为什么要选定苏轼呢?
何正臣抓住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大做文章,强烈要求朝廷严厉处罚妖言惑众的
人。舒亶和李定紧接着也上书朝廷,说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期创作了很多诗文,在这些诗文
中,苏轼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如此一来,苏轼的罪名已经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
非死不可,于是一张有预谋的网就悄悄展开了。那么,他们给苏轼定的“滔天大罪”具体都
是哪几条呢?
面对如此地刑讯逼供,苏轼感到自己的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的精神都快要崩
溃了。在押到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入狱后,苏轼也曾预备了一些药物,准备
一旦得知自己将被处死时,就先行自杀。面对苏轼的遭遇,我们不禁要问,苏轼何以遭受这
么大的冤枉?苏轼究竟写没写有关“抨击新法,讥讽朝政”的诗文呢?
看来,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好像苏轼命里注定要被李定等人牢牢地钉在断头台上。
面对苏轼这一冤案,难道朝廷上下就没有一个人肯为这个天才诗人说句公道话吗?难道四十
四岁的苏轼生命就要在此终结吗?当然没有,这时来自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出面为苏轼救
助,那么,这些代表人物究竟是谁呢?
面对来自各方面要求赦免苏轼的呼声,那些要置苏轼于死地的新党人物怎么办?难
道他们会轻易放走到手的猎物吗? 当然不会,他们不会让自己精心设计的预谋付之东流。
于是他们连续上书,请求宋神宗务必重判苏轼。面对这截然对立的两股势力,宋神宗该如何
处理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讲述苏轼人生历程中的一次大劫难——十集
系列节目《苏轼》第三集——《大难临头》敬请关注。
在上一集《大难临头》中,康震副教授讲到: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
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因此
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狼狈赴鄂。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
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将面临怎样的生活?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
今,从苏子瞻到苏东坡,苏轼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和内心的痛苦挣扎?
苏轼被流放黄州,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窘迫,但是他并没有畏惧与退缩,
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温饱。从苏轼到苏东坡,东坡居士的名号凝聚了他达观的态度和
超然的内心。
在解决了温饱之后,生性乐观的苏轼将在黄州度过怎样的生活?河东狮吼又是如何通过
苏轼之口而流传千古的呢?
穿上农夫打扮,在田间劳作的苏轼是可赞的;潜心读书、不忘文人本分的苏轼是可敬的;
而潇洒幽默、以赤子之心待人的苏轼又是可爱的。
面对可赞、可敬又可爱的苏轼,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乌台诗案”的脏水会泼到了苏
轼的头上呢?除了政治上的原因被人陷害之外,是否还有苏轼性格上的缺陷是被忽视了的
呢?
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我们今天崇拜东坡,不仅仅在
于他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欣赏他对待人生积极的态度。
黄州虽然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是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却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
地。随着苏轼对自我的反思,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悄然改变。人事代谢、宦海沉浮,苏轼
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看滚滚不尽的东逝水,苏轼发出了响彻千
古的天籁之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的巅峰之作。苏轼所创作的词把题材从
单纯的儿女情长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他把词的格调从感伤的艳丽的情调拓
展到抒发宏伟的志向,表达自我博大的胸襟。可以说,词在苏轼的手里由雕虫小技变成了黄
钟大吕。苏轼的词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跟随康震副教授的精彩讲述,我们看到了苏轼由一个洒脱不羁的才子变成了一位冠绝古
今的文豪。就在一切走向美好的时候,苏轼却在此时传出了病逝的噩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命运多舛的苏东坡真的就此撒手人间了吗?
在前面的节目中,康震老师讲到,苏轼为了避开朝廷里纷繁复杂的洛蜀党争,主动请求
到地方去工作。在地方上任职,虽然不如在朝廷那么风光,但却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所以此时的苏轼心甘情愿,如鱼得水。可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正当苏轼在他的第四个知
州——定州知州任上准备要大干一番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突然降临。那么,这
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它的意外到来会改变苏轼的人生命运吗?
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高太后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她慧眼识才,把苏轼兄弟推
上了他们政治生命的最高峰。可是,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宋哲宗的亲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罢
黜和迫害的新党人物重新被重用。于是,这些新党人物对旧党人物的报复行动也开始全面启
动和升级。而作为旧党人物精神领袖的苏轼会逃过这一劫吗?他会面临怎样不可预知的人生
命运呢?
如果说当年被贬黄州之时,苏轼还有一种东山再起的斗志和希望,此时被一贬再贬的苏
轼,在经历了人生这么多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后,他早已经置身度外,安贫乐道了。同
时,寻求在精神上的解脱和释放,也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苏轼到底会有怎样
的人生思索?他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会向何方延伸呢?
此时的苏轼,已经打定主意,准备在海南终了一生,他不断地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
位中国古代优秀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然而,就在这个时候,
北宋皇宫里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变故,朝野震惊,政局突变。那么,这又会是一场什么变故?
远在天涯海角的苏轼与这场变故会有关系吗?他一贬再贬的厄运还会继续吗?
命运真的是同苏轼开了一个大玩笑,让他在大起大落中体味世事沧桑,在悲欢离合中体
味人情冷暖。接下来,已经六十五岁的苏轼还会做些什么?他会写出怎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
的心情?又是谁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
9、 在前面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解读了苏轼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自古文人命运多有不幸,但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逊,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杜
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有人说他“满肚子不合时宜”,事实
难道真是如此吗?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有怎样的朋友印象?苏轼为官多年,他又有怎样的
官场印象?民间流传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取笑兄长的脸型太长,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
流到腮边”,那么,苏轼的真实容貌究竟如何呢?
我们知道,苏轼这一生,不但饱尝诗书,而且善交朋友。在这些朋友当中,既有手握重
权的王公大臣,也有不名一文的田野农夫。当然,苏轼交往最多的还是那些文质彬彬的读书
人。宋代的许多史料笔记中,都记录了他与朋友们的逸闻趣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逸闻
趣事是怎样发生的?
通过刚才这个诙谐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皛,一个毳,都不是生活中的常用字,但用
在这两个场合却恰如其分,令人会心一笑。这不但是一场文字游戏,也是智慧而快乐的游戏。
苏轼在文人与民间之所以享有很高的声誉,其重要原因在于,他把自己的渊博学识常常化作
调节生活的轻巧智慧,其实这种智慧也是苏轼为官之道的魅力所在。那么,苏轼是怎样把这
种智慧运用于官场上的呢?
通过苏轼判案,我们看到,他这个地方官具有太鲜明的文学个性、艺术气质。与那些严
刑峻法的酷吏相比,苏轼似乎有点儿以情代法,其实苏轼的做法恰恰反映出他深切关怀民生
疾苦,为百姓根本利益着想的为官之道。苏轼在扇面上小试笔墨,帮助商人还清账款,固然
是为了解决官司的矛盾,但也充分表明苏轼的书画在当时的崇高声誉。那么,苏轼的书画在
北宋时期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之神与生活之形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康震老师认为,这就是苏
轼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无论是画竹子,还是画人物,苏轼都主张形神兼备,意在传神。作
为一代文艺大家,苏轼还是一个善于奖掖后进的好老师。作为欧阳修之后北宋最具影响力的
文坛领袖,苏轼的门下聚集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其中包括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苏
门四学士”,再加上两位布衣文学家陈师道、李廌,一同被称为“苏门六君子”。那么,作为
苏门的盟主,苏轼与弟子们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以上康震老师为我们回顾了苏轼人生当中的几个典型场景,描绘出了几幅典型的印象。
为我们重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苏轼。苏轼以六十六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两千七百多首诗,
三百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四十余年,是一个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
大文学家。那么,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化史上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对于我们今天的
人来说,苏轼的意义与价值究竟何在呢?
10、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苏轼的家庭生活。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轼来
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无疑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孩子之外,苏轼对
兄弟姐妹的同胞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不过,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民间盛传,
苏轼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妹妹,名叫苏小妹,兄妹俩之间还发生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么,
苏小妹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苏小妹的故事又究竟从何而来呢?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出生于公元1039年,比苏轼小三岁。说起苏轼苏辙兄弟,那
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为像他们两个人这样,同为当世的大文学
家,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彼此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又惊人的相似,互相又都视对方为最重
要的知己的兄弟,实在是少之又少。那么,苏轼苏辙兄弟俩的这种深厚情意到底是如何形成
的呢?
人生在世,聚少离多。苏轼苏辙兄弟走上仕途之后,也是天各一方。公元1074年,三十九
岁的苏轼在结束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
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做官。可是,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见面的
兄弟俩,这次想见面的愿望又落空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而那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词作《水
调歌头》,又是苏轼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苏轼苏辙兄弟互相引为知己的一个经典故事莫过于“乌台诗案”了。公元1079年,时任湖
州知州的苏轼被指控在诗句里讥讽朝廷,掌握官员生杀大权的御史台派出了太常博士皇甫遵
前往湖州,准备缉拿苏轼回京问罪。此时,正在河南任职的苏辙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该
怎么做?是给当时还蒙在鼓里的兄长带个口信,好让他有所准备,还是严守机密,不动声色?
在骨肉亲情与严刑峻法之间,苏辙将会做出怎样艰难的选择?而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苏
轼想到的第一个人又会是谁呢?
北宋朝元祐更化时期的九年时间,苏轼苏辙兄弟共同经历了他们政治生涯的顶点。后来,随
着政权更迭,新党重用,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苏辙同时被贬,他们也共同经历了政治生涯的
谷底。其中,最受新党嫉恨的苏轼自然首当其冲,被贬到了遥远的广东惠州与海南,而苏辙
也在后来被贬到了广东雷州。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会受到影响吗?苏
轼这一路上以及落脚之后的巨大开销会有人来帮忙解决吗?而苏轼苏辙兄弟两个人的最后
一面,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走近苏轼,精彩讲述苏轼的手足之情。系列节目《苏
轼》第八集《手足之情》,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上一集讲到神宗皇帝觉得新、旧两派人物应该同时启用,而且苏轼人才难得,不忍埋没,亲
自下令把他从安徽的黄州调到京城开封附近的汝州任团练副使,这似乎意味着苏轼的仕途有
所抬头。此时,苏轼决意要见昔日的政敌、已经不是宰相了的王安石,苏王二人在政见上水
火难容,苏轼到底是怎么想的?王安石执政期间曾让苏轼屡遭排挤、仕途坎坷,两个人见面
后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随后,苏轼应召回京做官,从宦海飘摇到东山再起,那么,苏轼
的升迁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背景?
苏轼反对王安石强力革新变法,主张循序渐进,因此遭到王安石势力集团排挤和打击,
苏轼也因此在官场上风雨飘摇、历尽磨难。此时,王安石已风光不再,引退于民间,而苏轼
在官运上似乎略有抬头,那么,苏轼为什么要见这个已没有了权力的王安石呢?
苏轼最初见王安石还是出于自我政治前途的考虑,虽然王安石已不是宰相了,但他在朝
中仍旧有很强的势力,而且很有可能再度复职担任宰相。但苏轼此行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
的是他们能摒弃政见的不同,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让他失望的是,现在的老宰相已经失去
了往日的风骨和棱角,已不再热衷于国事和政治。王安石此时的超脱境界也让苏轼有所感悟,
所以,他决定在常州与世无争、怡养天年。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个当口,朝廷里又
发生了大事,这个举国举国震惊的大事,又打乱了苏轼平静的生活。朝野巨变到底给苏轼的
命运带来什么样的转机?
中国古代文人们的理想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当年王安石为推行变法排除异己,苏
轼和他的的政治盟友们或隐或退或被贬罚,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官场。此时的苏轼在当朝宰相
司马光的提拔之下,官位显赫已经今非昔比,他已经贴近到皇帝身边,那么,这种急速的提
升会不会产生失重的效果?苏轼的脑子会产生忘乎所以的念头吗?
苏轼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如果能够谨小慎微,前途将不可估量。但苏轼不屑于官场的
中庸之道,在一次次被贬的坎坷仕途上,苏轼遭受的悲苦是难以言传的,但他表现出来的却
是潇洒、从容、寡淡和旷达。那么,苏轼从小就怀抱着以身许国的梦想,他也深知只有置身
更大的政治舞台才能实现夙愿,可他为什么此时此刻又要抗上于宰相司马光?他们争论的焦
点到底是什么?苏轼的举动对于他的仕途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轼又与新任宰相司马光
在政见上产生了分歧,那么,苏轼和司马光之争的焦点到底是什么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追溯历史、讲述大才子苏轼的宦海生涯。十集系列节目
《苏轼》第五集东山再起,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5:4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35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百家讲坛 苏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百家讲坛 苏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