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第6期(2020) : 101 - 111
101
学术沙龙
十三陵水库工程修建始末
张志辉张乃乙
摘要
十三陡水库于1958年1月21日开工,6月30日宣布竣工,是当时的样
板工程之一,其决策和修建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史学界尚未见有对
十三陵水库建设过程的深入研究。依据相关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访谈,系统梳理
了十三陵水库工程的修建始末,发现,它是以特殊的“三边”(边勘测、边设计、
边施工)方式修建。工程修建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位国家领导人亲赴工地
参加劳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但是,水库工程完工后发生严重的漏水问题,
甚至多年干涸见底,无法发挥正常功能,后经多年反复改造才得以解决.十三陵
水库的决策和建设过程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典型案例,对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初期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
词十三陵水库水利工程修建始末“三边”工程
图书分类号
N092
文献标识码
A
十三陵水库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温榆河的支流东沙河上,是一座集防洪、发
电、灌溉和养鱼多用途的中型水库。它于年月日动工修建,月
1958121630
日宣布竣工,被视为全国工农业“大跃进”运动的代表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运
动的样板”,在当时承载了巨大的政治意义。十三陵水库完工后,《人民日报》发
表社论,将其视为“首都人民‘大跃进’的标志”,并作为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
收稿日期
:2019-01-28
作者简介张志辉,年生,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科技史、科技政策,张乃乙,年生,中国科学
:19701990
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硕士研究生。
102《科学文化评论》第卷第6期(2020)
n
加以推广,对全国的“大跃进”运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然而,十三陵水库竣
工后出现了严重的渗漏问题,多年只能保持在非常低的水位线,甚至出现过干涸
见底。十三陵水库经反复维修改造,在1970年基本解决了蓄水问题,最终成为
北京市郊重要的水库之一,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十三陵水库作为当时的典型工程之一,历经了起起落落,情况十分特殊,是
中国当代科技史、水利史研究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案例。目前关于十三陵水
库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坝体、防渗等工程水利技术层面史学界现有零星几
篇史学角度的研究文章,都主要着眼于论述领导人在其中的作用[3_4],缺少对于
十三陵水库修建过程的整体性的深入研究。此外,学术界对于十三陵水库工程的
评价,仍习惯性地沿袭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官方话语。本文系统梳理了《十三
陵水库建设指挥部文书档案》和《十三陵水库报》等原始文献,辅以亲历者的访
谈,力求客观还原水库工程修建的来龙去脉。
一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决策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
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
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
建筑群[51,是北京一处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十三陵水库的修建缘起于周恩来总理完善十三陵景区的设想。据《昌平文史
资料》记载,1954年4月,周恩来视察十三陵地区时说,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
是外宾必游之地,有山无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水面,那就更
美了。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传达了周恩来的这个设
想[3]。之后,修建十三陵水库被北京市纳人第三个五年计划之中。
1957年9月20日,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批评了 1956年的反冒进,
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
(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要求实现所规定的目标方面,把原要求5年或7
年内实现的指标,改成1 一2年内实现,同时强调要“反对保守主义”,并且维持
了最关键的粮食单产高指标[61。9月24日,全会作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
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之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兴办中
①根据《人民日报》年月日头版社论,《首都人民大跃进的标志》。
195872
张志辉张乃乙十三陵水库工程修建始末103
小型水利工程的高潮[7]。
在全国农田水利建设运动高潮中,北京市提出了 “大干、快干、猛干”的口
号,水利计划任务比原计划增加了三四十倍,要在1957冬一1958春实现全郊区
基本水利化,使灌溉面积由原来仅占耕地面积的13%增加到70%—80%[8】。为了
完成这些任务,昌平区于1957年12月下旬向北京市提出了提前修建十三陵水库
的申请,并请相关部门进行十三陵水库的勘探与设计。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承
接了设计任务,并于12月26日提出了水库初步的设计方案。1958年1月4日,
北京市委批准了十三陵水库的修建方案。1月12日,北京市成立“十三陵水库
修建总指挥部”,总指挥由北京市农村工作部部长赵凡担任,副总指挥由贺翼张、
张俊士担任,下设办公室、设计处、施工技术处、组织处、宣传处和供应处
工程建设机构和领导班子的设立,对于推进工程的施工提供了组织保障,相关的
建设筹备工作迅速铺开。
1958年1月13日,北京市委在昌平区召开了水库工程会议。受邀参会的专
家在会上强调现有资料不足,设计上的一些问题还不能确定,有专家主张暂时不
能修建水库。但是市委并没有采纳专家的意见,专断地确定了“民办公助”的修
建方针和开工日期。会议之后,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被迫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
行设计工作,边计划、边筹备,边补充、边施工[|°]。1月15日,北京市委正式
决定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来修建十三陵水库。于是,十三陵水库工程在全国农
田水利建设运动高潮的时代背景下,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便打破常规、跃过原本
应当需时一两年的准备阶段,于1月21日正式破土动工。
综上可知,修建十三陵水库的想法是周恩来视察过程中一时兴起提出的,其
主观愿望是为了十三陵地区增加旅游景观,并不是为了建设一座具备防洪、灌溉
和发电等功能的常规水库。在全国农田水利建设运动高潮中,北京市决定提前
5
年兴建十三陵水库,显然是受“大跃进”运动形势影响。十三陵水库从方案获批
到开工建设只用了 天的时间,专家对建设方案提出的意见也未被采纳,这种仅
17
凭主观意志就匆忙上马的水利工程,在当时是普遍现象。“民办公助”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在兴修水利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即大江大河由国家治
理,小型水利工程则鼓励农村合作社兴修,具体形式是“依靠合作社的力量兴办
水利,国家给予必要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帮助” [111。毛泽东在年下半年的
1955
一次讲话中指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
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 [12]客观来讲,在彼时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以“民办
104《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第6期(2020>
公助”的方式修建水利设施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财政负担。但是十三陵水库的工
程量已经远远超出小型水利设施的规模,达到了中型水库标准,武断套用“民办
公助”的方式势必会产生许多问题,后来的修建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十三陵水库主体工程是在莽山与汉包山两山尾峰之间修筑一座拦洪大坝,大
坝长627米、高29米(坝底高程:海拔74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为
粘土斜墙式土坝。大坝上游用花岗岩、下游用紫色安山岩砌护坡,下游坝面坡度
为1:2,上游坝面坡度由河床起至8.65米高程为1:5,再往上至坝顶坡度为1:3。
坝前用粘土铺300米,厚1一3米。坝西端为输水管道工程,输水管道长138米,
安装直径1米铸铁管3根,设计流量为12秒立方米,设计利用此管道泄水带动
发电机发电。输水管道西面为溢洪道工程,溢洪道长341米、底宽15米,设计
流量为375秒立方米,校核流量610秒立方米。水电站安装125千瓦发电机一台。
整个水库工程除溢洪道、输水管道及进水塔工程使用钢筋混凝土外,拦河大坝完
全利用天然砂料及土料碾压填筑。水库的设计水位与库容见表1。
表1.十三陵水库的设-水位与库容11(11
ih
水位水库容量 水域面积
十三陵水库
(海拔高程,米)
120.3
最闻
99.06000
正常
85900
死水
(万立方米)
8200700
(万平方米)
550
190
在十三陵水库工程开工之初,曾有“组织三万多人,苦干百天,争取‘五一’
节前完工,向‘五一’节献礼”的计划。总指挥赵凡也喊出了“向大自然进军,
向地球开战,和时间赛跑,与洪水争先”的口号。实际上在正式动工之前,昌平
区已有民工余人和其他建设人员约人,开赴工地进行水库的清基、准
80002000
备以及初步的筑坝工作[13]。
从年月日正式开工起至月日,是十三陵水库工程的第一阶段。
195812155
该阶段参与施工的主力是昌平区的农民,工地日均劳动人数最初为万。不久
3
来自北京市其它各地区的群众参与支援工程,人数逐渐增加至日均万。虽然
5
工人劳动热情高涨,但是工地上缺乏大型机械,大部分施工任务主要通过以人
力为主的原始方式进行。此外,由于施工经验不足,技术也十分落后,各个工
张志辉张乃乙十三陵水库工程修建始末105
种基本不能完成工程的每日定额,导致施工进度非常缓慢。到3、4月份间,随
着中、大型机械不断从北京各地调人,同时农民工通过接受水库工地上组织的
教育培训,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技术、经验以及熟练程度也有所提高,
工程进度开始加快。然而,即使在大型机械调配至工地后,作为水库工程主体
的大坝依然主要依赖人力运土上坝,制约着工程进度。因此,从水库开工起至5
月初,总工期过了 3/4的时间,但仅完成约总体工程进度的1/4,工期进度已经
严重滞后。
5月6日一6月30日是工程的第二阶段。为了能在7月的汛期到来之前完工,
5月3日,解放军驻京部队举行誓师大会,进驻十三陵水库工地,成为这一阶段
的施工主力。施工机械、器材也大大增加,施工的管理模式也随之改变。工程中
的核心与困难任务主要由承担,民工与全市支援的劳动者负责辅助工作及较
为简单的施工任务。同时,北京市委改组原工地党委会,把原总指挥部与部队分
指挥部合并,以部队组织形式组织总指挥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健
全了处、室、科各级组织,工地施行军事化管理。京冀卫戍司令部罗文坊少将担
任水库建设总指挥,原总指挥赵凡改任政委。由此,水库工程放弃了原定“民办
公助”的建设方针,改为由军队主导[H)]。
525
月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带领参加党的
八届二中全会的全体代表到十三陵水库工地。他们亲自拿起铁锹、挑起担子参加
劳动[141。如此多的国家领导人一起现身水库工地,对民工产生了巨大影响,极
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干劲。据记载,当日水库工地上多个工种三班一齐上工,许多
本应换班休息的工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加班,水库的日坝身填筑量达到方,
51079
刷新了刚刚创造的全国纪录。“鼓舞就是力量,决心保证成为行动”的口号响彻
整个工地[1<)1。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亲身参与水库建设,不单单鼓舞
了工地建设者的劳动热情,在北京乃至全国也产生了轰动效应,社会各界把能到
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视为一种荣誉,甚至有一些人未经组织安排就自备
工具去工地参加劳动[31。5月份之后,工地日均劳动人数增至10万,形成了一
场首都人民广泛参加的群众运动。
实际上,在十三陵水库建设过程中,由于工期紧张,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工
地急需补充劳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市几乎各单位都组织了人员以义务劳
动的方式参与水库建设。据亲历者回忆,有些人并非自愿去参加劳动,而是因单
106《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第6期(2020)
位要求不得不去。此类由单位组织的劳动时间一般为2—3周,吃住都在工地®。
这样的方式虽然耗费了不小的代价,但是很大程度弥补了工地上劳动力不足的问
题,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建设速度。
1958年6月11日,十三陵水库主体工程包括拦洪大坝、溢洪道、进水塔和
输水管等部分工地提前完工。6月30日宣布水库建设全部竣工。7月1日,在水
库工地举行了十三陵水库的落成典礼。
三十三陵水库修建的独特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基本建设工程由于急需建成,多采取“边勘
测,边设计,边施工”的特殊模式,将原本应该按顺序进行的三个阶段并行实施,
被称为“三边”工程。在“大跃进”运动之初上马的十三陵水库工程,情况则更
为特殊,不仅将勘测、设计、施工环节并行,甚至在准备工作尚未充足的情况下
就仓促开工,因而呈现一种“边勘测、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四边”状
态,亦可谓特殊的“三边” 程。
T
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承接任务,到提出十三陵水库的初步设计方案,时
间不足一个月:1958年1月4日,设计勘测人员赶赴十三陵水库工地,日间踏勘
地形,夜间研究方案,进行水库设计;隔日,水库的施工准备人员到达工地,开
始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21日,水库正式破土动工。由于准备时间只有17天,
工程起始时既没有成套的设计图纸,也没有完整的水文、地质资料。为了能在7
月汛期到来之前完工,“三边”工程的模式就成了无奈而必然的选择。显然,这
种“三边”工程是违背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的,虽然在当时有其存在的原委,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建设周期,但是不可避免地会给勘测、设计、施工等各环节
造成混乱,同时也埋下了风险与隐患。
一般水库工程中,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首先需要了解水库土壤的物理性质,根
据物理性质做合适的设计。十三陵水库工程的情形则是设计人员在水库勘测阶段
尚未完成,资料尚不充足时便开始设计工作,而此时试验部门又无法立即得到试
验结果。当时的做法是试验人员根据过去经验先估计一些数值提供给设计人员,
设计人员根据这些估计值做初步的设计。等拿到准确的试验数据后,再做进一步
的设计并对初步的设计修正[1°]。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也不负责任的。设计
①熊卫民、张乃乙访谈武际可、谈庆明,年月日、月日,北京。
20168586
张志辉张乃乙十三陵水库工程修建始末1〇7
人员在设计时由于没有充裕的时间,容易思维粗糙,影响设计质量,进而造成工
程的先天不足,不得不在施工过程中又大量地修改和补充设计[|5];而根据猜想的
数据所做的设计很有可能会偏离实际的情况,造成严重的后果。
十三陵水库建设工程的核心任务是修建拦洪的粘土斜墙式大坝。在修筑大坝
的过程中,运料、上坝和碾压三个环节共同决定了大坝的工程进度。在工程初期,
碾压主要使用拖拉机,运料与上坝均主要由人力完成。配合拖拉机的碾压进度,
工地可以将人力调配至运料及上坝方面,使三个环节达到平衡,避免窝工现象。
但是,随着工地机械的增加,运料与上坝的方式相应发生变化,三者的平衡被打
破,甚至出现一些混乱的场景。例如水库工地运输铁轨加固、修整完毕后,开始
使用火车运输砂土料,运力大幅增加[16]。但由于转料上坝日益困难,运料与上
坝的矛盾凸显,导致坝前砂料积压严重。直到筑坝的三个环节均做出重要调整后,
筑坝进度才显著加快。
水库的主要子工程之一输水管道于“五一”节完工。5月在十三陵水库工程
中被称为“红五月”。在“红五月”中十三陵水库工程完成了多项任务,同时也
创造了多项记录。作为衡量工程进度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早期尚不足1万方的土
坝坝身日填筑量在进入5月之后不断上升。5月9日,坝身的日填筑量突破了2
万方至5月15日突破3万方大关,同时也创下了当时的全国坝身日填筑量
的全国纪录81。至5月24日一举突破5万方,创下了日坝身填筑五万零二百多
n
方的新纪录91。此后,随着工程接近尾声,大坝完工胜利在望,坝身的日填筑
n
量有所回落,最终稳定在3万方左右直至完工。
受特殊时代背景和水库工期紧张的双重影响,在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和技术难
题时,工程指挥部采取了 “技术下放”的方式,即采用群策群力的方法,发动施
工人员提出建议改进技术,名曰“技术革命”。根据档案资料,十三陵水库建设
工地上的群众先后提出建议1556件,经研究采用的有133件[|61。部分合理的建
议的确有效地加快了水库工程的进度,但是将许多仅仅因为施工器材、机械的改
变而带来的不同也纳入“技术革命”,显得是言过其实的。另外,为了鼓舞干劲,
在工地上开展了各种劳动竞赛,树立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动员各类文学艺术家
在工地上创各种宣传作品,可谓盛况空前,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宣传现象,
也是值得深人研究的课题。
总之,十三陵水库工程按时完工是建立在大量机械的超负荷运转和人海战术
之上的。有部分工程技术员不同意违反施工规范的作业方法,但在当时的环境下,
108《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第6期(2020)
他们的意见没有得到认同,反而被认为是反对推广发明创造的阻力。虽然十三陵
水库工程修建过程中未见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的记录,但是当数万人在各种大小
工具聚集的工地上用较为原始的方法施工,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四水库建成后的渗漏问题及补救措施
防渗是水库工程的重中之重。正常情况下,水库在设计时就需避开易渗漏地
区,或者是在施工中做好预防渗漏的措施。然而,十三陵水库由于其“三边”工
程的特性,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做到位。事实上,十三陵水库在修建过程中就
出现了渗漏问题,主要渗水点是坝基和水库旁的大宫门古河道。在水库完工之前,
关于水库是否漏水、坝趾是否安全存在意见分歧。一种意见是对水库抱有乐观的
态度,主张采取做坝前隔水墙等措施就能有效防渗;另一种意见则是坚持认为水
库将会是一个干库,需要及时停工。可想而知,后一种意见没有受到重视,甚至
被认为是消极、反社会的。大部分人认为水库渗漏并不严重,持有“纵然水库漏水,
也没有什么可怕,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办法解决渗漏问题”|>1这样盲目乐观的态度。
K
为了解决水库的渗漏问题,在京的苏联专家曾前后召开了七次讨论研究会,
但因数据、资料不足,未能拿出一个权威性的方案。1958年6月15日,十三
m
陵水库工地召开关于渗漏问题的专门技术会议,关于渗漏的问题仍旧争论不休。
当时与会的苏联专家认为无论是做防渗帷幕,还是在铺盖前缘修建到第一层粘性
土层的防渗齿墙,都不现实。可行的防渗措施仅仅是在坝前做粘土铺盖™。苏
联专家进一步建议先用临时办法,蓄水后第一年有计划地观测,在第二年汛期前
把问题进一步查清,以便采取更明确有效的根本性防渗措施。周恩来也参加了这
次会议,并作了简短指示:“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蓄水、边观察,结论
待将来去作。” [1°]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和苏联专家的意见,十三陵水库在汛期前不
必要、也不可能采取根本性的防渗措施。
水库工程最终试验性地做了坝前长粘土铺盖,不过从结果来看,粘土铺盖的
防渗效果不佳。但这并不是推过于苏联专家。平心而论,参与水库建设的苏联专
家技术成熟、经验丰富,曾在苏联国内成功解决类似的水库渗漏问题。如果一切
顺利按他们提出的观测与防渗计划进行,在1959年拿到详细准确的观测数据后,
以苏方的技术能力应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十三陵水库的渗漏问题。然而随着
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先后撤走,十三陵水库的渗漏问题就如同其它许多
张志辉张乃乙十三陵水库工程修建始末109
领域一样,需要中国独自面对。由于当时中方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水库的渗漏问
题遗留下来,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
此后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北京市于1969年9月至1970年12月对十三陵
水库坝基进行了防渗处理,在距大坝轴线上游92.0米处浇筑一道长544.0米、宽
0.8米和平均深度达37.0米的穿过第四纪覆盖层并伸人基岩内的地下混凝土防渗
墙,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渗漏问题,结束了水库不蓄水的状态据统计,大
坝防渗墙建成后,坝基渗漏量比之前减少2/3,水库有效蓄水位提高20%—36%,
1973—1979年连续六年保持在87—97米。同时大坝各部位的沉陷量也因渗漏问
题的解决而趋于稳定,消除了危及大坝安全的一大隐患,在当时一段时间内保证
了水库的综合效益
十三陵水库的渗漏问题,本质上是其采用“三边”工程模式所导致的。在地
质勘测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就仓促选定建坝位置,进行方案设计。当发现坝基和
大宫门古河道存在渗漏问题时,工程已开工一段时间,骑虎难下。为了“不能让
帝国主义看笑话”,冒着水库有可能成为一个干库的风险继续施工,最终隐患成
为事实。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
五结语
十三陵水库工程的决策过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显然异于常理。按照正常程
序,设计部门在承接设计任务之后,首先需要给勘测部门送计划书和委托书,然
后由勘测部门进行勘测,经历一段时间后再委请试验单位做土样试验,最后待取
得勘测和试验的资料后才能做设计方案。一般情况下,经过这些步骤和程序,仅
仅是设计部门提出设计方案最快也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而事实上,从昌平区
提出修建水库的申请,到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提出初步的设计方案,时间仅仅
10天左右。在勘测资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初步设计方案必然十分粗糙,
问题多多。
在实际施工方面,十三陵水库工程的最初计划过于乐观。作为一座中型水
库,十三陵水库并不适合以“民办公助”的形式修建,更不应该以昌平区为主体
承担工程任务。以“民办公助”形式的工程第一阶段约占工程总时间的3/4,然
而完成的工程进度仅约为工程总体的1/4,工程的3/4左右都是在国家追加投人
并由军队主导的工程第二阶段中完成的。十三陵水库工程初期提出的计划与喊出
110《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第6期(2020)
的口号带有浓厚的“大跃进”的时代色彩,与实际的工程完成情况相去甚远。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的评价应当主要从其自身的科学性、投资收益等方面入
手,政治、社会影响只是一个从属方面。但就十三陵水库的修建过程来说,政治
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谓贯穿始终。从工程完工到正常发挥水库职能,十三陵水库
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仅凭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其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工程。然而,
十三陵水库至今仍然作为一个正面典型被广为宣传,当时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
些先进人物事迹被广泛宣传成为人们学习的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显然,
十三陵水库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修建水库的本身。时至今日,重新审视十三陵
水库工程的建设始末,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对史实做出客观的评价。
致谢
本文的选题和资料调研工作得到熊卫民教授的诸多指导和帮助。北京市昌
平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为笔者提供了珍贵的档案资料,十三陵水库工程建设的亲
历者武际可教授、谈庆明教授接受了笔者的访谈。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J].1988,5): 38-40.
徐同理十三陵水库防渗问题经验与教训海河水利,(
[2] .[J].2013, 44(11): 101—104, 108.
郭晓军十三陵水库防渗效果分析水利水电技术,
[3] .1958[J].2008, (5):
史义军,徐连英年中央领导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纪事党的文献,
68—70.
[4] .120[J
北京市昌平区档案馆毛泽东与十三陵水库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周年].北京
档案,(
2013,12): 4—7.
[5] .—[M].
王泽坤碧水青天十三陵水库施工建设与胜利竣工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
2011. 3.
[6] .“”[M 1999. 130.
李锐李锐文集(卷三)大跃进亲历记(上)].海口:南方出版社,
[7] .“”[J].2010, (2): 113—114.
李春峰大跃进的前奏:兴修农田水利建设运动沧桑,
[8] “”70%[R].1958223.
京郊水利大跃进,今年以上耕地实现水利化十三陵水库报,年月日
[9] [N].1958-1-14.
十三陵水库领导机构作了调整十三陵水库报,
[10] [R]. 19587.,
十三陵水库总指挥部修建十三陵水库总结年月北京:北京市昌平区档案馆
12-1-19.
[11] .1957[J].2013,(1): 138—141.
李安峰年冬全国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兴起缘由探析农业考古,
[12] .[M].1999. 45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3] .“”[J].2006,
许剑川,肖作奎工程建设中三边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石油工程建设,
(6): 67—70, 1.
[14] [N].1958-5-26.
毛主席和全体中委来十三陵参加劳动十三陵水库报,
[15] .“”[J].1997,8): 52—53.
申全增也谈三边工程中国投资与建设,(
[16] [R]. 19587.ZH013-001-00203.
十三陵水库年月北京:北京市档案馆,
张志辉张乃乙十三陵水库工程修建始末111
[17] 昨日坝身填筑突破二万方[].十三陵水库报,1958-5-10.
N
[18] 首创全国最高纪录,昨日坝身填筑突破三万大关[].十三陵水库报,1958-5-16.
N
[19] 十万大军会战,一举突破五万[].十三陵水库报,1958-5-25.
N
[20] ..鲁布契柯夫,刘宏梅.十三陵水库的渗透和中国山麓地区水利建设中的某些问题
EA
[]•水利学报,1%〇, (2): 1 — 27.
J
[21] 丛蔼森,徐同理.十三陵水库坝基防渗墙的设计施工和运用效果[].大坝与安全,1992,
J
(3): 47—56.
[22] 张冕,魏崴,梁广田,肖增慧,李建国,李红斌.十三陵水库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管
理建议[].北京水务,2017, (5): 19—21.
J
[23] 魏效凤.十三陵水库大坝沉降观测资料分析[].北京水务,2014,(1): 39—41, 55.
J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Tombs Rervoir Construction
ZHANG Zhihui, ZHANG Naiyi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g Tombs Rervoir (MTR) started on 21
January, 1958, and was announced its completion on 30 June in the same year. It was
one of the exemplar projects. The decision-mak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MTR project were shaped by its political context, while there is no in-depth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TR construction at prent. Bad on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interviews with the parties involved,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onstruction of the MTR Project. It finds that, the project
was constructed with a special method called Mthree-in-one" (survey, design, and
construct at the same time). Many state leaders including Mao Zedong and Zhou Enlai
participated in labor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MTR, which generated a huge social
impac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rvoir, however, rious water leakage occurred
and it even dried up for long, which verely affected the MTR from functioning.
The problem was finally solved after many years of repeated repairing.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RT project is a typical ca in a unique political
perio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hydrological development in early P. R.
China.
Keywords:
the Ming Tombs Rervoir (MTR), hydrological project, construction
history, ’’three-in-one” method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09:5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3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三陵水库工程修建始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三陵水库工程修建始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