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好文】苏晓波:精神分析者眼中的《西游记》

更新时间:2025-02-25 19:05:55 阅读: 评论:0

保母的诱惑-梅花诗句


2023年11月13日发(作者:旺仔牛奶广告)

【好文】苏晓波:精神分析者眼中的《西游记》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

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

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

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超我的特

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

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几个概念的阐述:

1.阴影:即先天倾向,人性中的阴暗面,它包括一切激情、欲望和行为,原始的本性。对待阴影,

人要么完全被其笼罩,彻底疯狂;要么将其投射出来,表面上好像完全失去它,变得很伪善,然而阴影是

有生命的,它总要自发地寻求表现。被阴影完全笼罩也好,将其完全投射也好,总难免痛苦。

2.完整性:指人格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人格中也许充满了对立的因素,比如说善与恶、激情与理智,

在这里的恶与激情我认为都算是阴影(本能)的一部份。对于人格中对立的诸种因素,我们都应避免用否

认、投射的方法去对待它们,而且所谓的丑恶的东西因为是原始本性的一部份,所以它们总要自发地寻

求表现,人无法防备自己,正所谓不是我不小心,只是激情难以抗拒。正确的办法是寻求一种对立的统

一,也就是获得人格的完整性。

3.原型:深层次的心理固有倾向,是兽性与原始人性在大脑中的历史积累,是无法直接感知的。

4.意象:原型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原型的凝结,原型的

5.对原型与意象关系的理解:正如冬天的冰花。冬天水蒸汽有在玻璃上结出冰花的固有倾向,而且

何时结冰、结在何处、结成什么样子也都是由内部结构决定的固有倾向,如果未到结冰时,这种倾向是无

法感知的,好比原型。我们也只有通过玻璃上的冰花知晓蒸汽结冰的倾向,这变化多端的冰花就好比原型

的意象。

6.曼荼罗:心理完整性的原型意象。(完整性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原型),荣格认为它是人类心理最

古老的象征结构。梵文音译,意为坛场,僧人育经、修法之地。这种形象如荣格所讲,好像曾出现在莱格、

喇嘛们的心理体验中,是他们在濒于疯狂之时和修行进行之中出现在头脑中的形象和心理体验。类似的形

象出现在其他地方,各种文化之中,有各种形式,但其基本形状是一个圆的形状。

进入正题:

师徒几个人的来历:

唐僧:罗汉金禅子转世,只因无心听如来说法,被贬下界,是个差学生。

沙僧:灵霄殿下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流沙河,吃人。邪恶与过失并存于一身。沙僧是有

假面的人,最老实,但也是有过失,有罪恶,而且项下悬人头有个”(西游记原话要解释),有象征意味,

提醒各位所谓的大好人,你也是有恶念的象征意味。

八戒:天蓬元帅戏嫦娥,贪吃,象征食色。

白龙马:违逆父命,象征不孝。

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好斗,下面还要着重介绍。

师徒四人都是有原罪的,为什么要找四个有原罪的人取经——象征恶人可以做善事,好人也曾做坏事,

善恶共存一体,如影随形。师徒四人也可以象征一个人的心理的四部分,或者是四种情结。

进一步阐述:

唐僧代表完整性倾向,是一个人的人格的核心,只有唐僧才能将师徒几人统一,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

心中,完整性应该是核心和灵魂。唐僧最大的特点是取经信念坚定,只有唐僧一个人当然不会取得真经,

但如果没有他,就会弟子四散,意味着自我分裂,丧失完整性。唐僧好像甘地一样,就是一个精神领袖。

所以唐僧虽然柔弱无能,但是还要想方设法保护他,等于保护了人格的完整性,保护了追求人格统一的信

念。而且在人内心深处最核心的部分都是柔弱的。

- 1 -

孙悟空:石缝中蹦出的石猴,由天地精华转化而成,属无中生出的有。注意:转化是能量(创生、转化)

的特征,天地精华就是能量。所以孙悟空代表能量、力必多,也代表无意识的功能。孙悟空所代表的本能

力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种力量维护完整性而不致分裂,并给人格注入激情和活力。西游记里出现

的象征:孙悟空外出时,给唐僧画圈于地,让师傅在里面呆着,以免遭妖害,这就象征着对人格完整性核

心的保护。这里的画圈其实就可以看作完整性的原型意象——曼荼罗。

曼荼罗的基本形状是一个圆形,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经荣格研究它曾出现在精神病人的无

意识图画、僧人的观想(心理体验),佛教和原始部落的冈俗仪式等等各种文化和情境之中,其共同特征就

是画圈,所以这种意象又被称作大圆。当然有各种花样和表现形式,对于某个原始部落的仪式来讲它就是

在祭祈活动中绕着圈走。

荣格认为:对一个病人来讲,曼荼罗在其无意识中就是一个容器,能盛下自我的各部分而不至于分裂,

是对人格中心的保护措施。只要曼荼罗在心理体验中出现,无论以何种形式,病人的图画也好,幻觉也好,

我们的梦境也好,就意味着人性追求人格完整性的原型在自发萌动,在帮助我们的心灵渡过危机,荣格本

人也曾体验到这种东西。另一方面,孙悟空所代表的这种本能的力量也代表暴力,和难以遏制的兽性。所

以也得给它带上紧箍咒。

总之,人有追求人格完整的倾向与能力,唐僧就代表这种倾向,孙悟空就代表这种能力,没有唐僧也

就失去了这个中心。

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是为了求取真经,这又象征着什么呢?

简单地说,这象征着人历尽艰辛追求自我完整的历程。如果再透彻一点讲,这便是自我中心与非自我

中心的相互作用过程。唐僧代表完整性和人格统一,是自我的中心,是完整性这一原型的内在表现。而他

所要求取的真经也代表完整性和人格统一,是非自我的中心,是完整性这一原型的外在寄托。

由唐僧(自我中心)到真经(非自我中心)的作用是投射,投射作用在这里表现为无意识的对象化。由真经

到唐僧的反作用是通过暗示完成的。

非自我中心的形成及其对人的影响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投身,无意识对象化,非自我中心的形成。

人的无意识中有追求完整性的倾向,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由唐僧代表,现在把由唐僧代表的这种无意

识愿望投射到真经上,给真经赋与意义,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于是人的自身的无意识愿望变成了真经对人

心灵的召唤,非自我中心便形成了,这就是无意识对象化,具体化的过程。因为深层无意识本身其实是无

意义的,它就是一系列的结构、倾向、冲动,我们无法对其直接感知。无意识是无形的、流动的,无法直

接感知的,我们总要用一个容器把它装起来。像这类非自我中心有很多,比如宗教的偶像、图腾之类,心

理咨询师也是。比如龙的象征,龙的精神其实就是人的精神。

第二阶段,崇拜阶段。非自我中心的反作用,通过暗示来完成。

人把自己的心理倾向赋与一个非自我中心,比如上帝。再在这种非自我中心的感召(暗示)下成长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人对上帝、如来、真经之类的东西怀有激动和虔诚,一想到他们就好像能够得到内心

的和谐感、幸福感、充实感;或者一提到龙的精神,就为之振奋,这便是非自我中心对人的影响,这一过

程当然是无意识的。

无意识在本质上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它会以外化、对象化投射的方式寻求表现。因为人是完整的,

可以把自己的阴暗面投射出来,起到一个扔垃圾的作用,也可以把这种追求完整性的倾向投射在真经这种

符号上,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表现,人需要保护心灵避免矛盾和分裂。

第三阶段,觉悟阶段。认识到非自我中心就是自我中心的外化,所谓佛性就是人性,自己投射出来的

东西原来就是自己的心理内容。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寻求真经,就是因为心里有个唐僧,求取真经就是因为无意识在为人格寻求完整。

上帝,心理医生等等也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龙的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人需要变得坚强,才会在别人的

身上寻找父母的影子,而且保证能够找到,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来解释移情。

一旦通过觉悟,理解了这些道理,投射也就不存在了,人在成长阶段需要投射,投射帮助人把主客观

联系起来,但是最后要解决投射。从这个角度讲,心理治疗就是要把他投射出来的东西,再整合回到他的

- 2 -

人格中去,把它的东西还给他(先外化,后内化)。于是,真经有没有字都无所谓了,真经也只是一个象征

完整性的符号。

最后取得真经,象征着自我中心(唐僧)和非自我中心(真经)的汇合。

再看四个人的结局:

沙僧成为金身罗汉,唐僧成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

八戒成为净坛使者(要解释)。其实属性未变,该吃吃,该喝喝,还是好斗。但是成了佛,层次提高了。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并不需要改变什么,而是要使各种需求或是情结不再各自为政,互相之间没有联系,

而是和平共处,各得其所,各司其职,相安无事,走应该走的道路,这也算是一种人格整合。

完整性的获得也就是彻底认识到人有向善的可能,也有向恶的可能,(如果非要用善恶这样的词去区分

人心的话),即不片面追求高、大、全的自我形象,又不完全受制于阴暗面,丑恶与过失对任何人来讲都必

不可少,强行把这些从人格中除去容易导致某些神经症,表面上完全去掉他们则是伪善。

完整性的获得也意味着理智与本能取得了联系,有了沟通,自我的分裂结束了,这也是一种整合。比

如:悟空本身可以代表本能和激情,而且猴子是人类的前身,把一只猴子整合到人格中去,就有了活力和

激情,活力和激情其实来自本能,问题是有些人把猴子关起来了。猴子也可以代表性,整合之后,男人

和女人也就会有性力,性力就是魅力。

总之,人要有完整性就需要有一个容器——曼荼罗所代表的和一个中心由唐僧和真经所代表的。

附另一篇:

一、猪八戒:快乐的本我

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类与生俱来的诸多本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性本能。寻找梦中性暗示和性

象征是弗洛依德解梦时的主要工作,也是他解析文学作品时的常用手段。在吴承恩的这场西游大梦中,猪

八戒承载了他主要的性本能寄托。猪八戒在小说中就是一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性欲迷心的角色,桃色事件

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往往起着决定命运的作用,欲望的迷狂、挣扎和受罚构成了他主要的生存状态。

猪八戒前世是天界的大元帅,权势显赫,却因酒醉闯入广寒宫,见嫦娥美貌而调戏纠缠,触犯天

条,被贬入凡间投了猪胎。在小说中,猪八戒第一次亮相就是一个大淫魔的角色,霸占了高老庄良家闺女,

后被悟空降伏,从菩萨规劝,随唐僧西天取经,临行时却仍然恋恋不舍,只盼望取经不成再回来做高老庄

的快活女婿。在八戒西天取经的过程当中,见色起心的事情更是发生了无数起。凡是涉及美女出场,作者

几乎都会说八戒偷眼看去其实明明唐僧师徒四人都看见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八戒看去?那是因为八

戒其实是作为作者本我的代言人,自然而然泄露出本能的反应和冲动,而作者往往又置身事外站在自我

超我的立场加以否定和嘲笑,却不知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掩饰或自我否定。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

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当中一段,八戒见了妖精所变少女:“……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

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再如书中第五十四回,到了女儿国,八戒见了那女王秋波

湛湛妖烧态,春笋纤纤妖媚姿,便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

不觉的都化去也。猪八戒在作者栩栩如生的笔下真是丑态百出。这力一面的描写最精彩的要数第二十三

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了。四位神仙为了考察唐僧师徒的品质,特意化为一母三女四个女子,在取经

路上等候招亲,唐僧诸人当然坚决辞谢,猪八戒却哪里还忍得住,竟然想母女四人都娶了,真是色胆包天。

结果自然是被神仙好好捉弄了一番。

古人石:食色,性也。饮食本能甚至比生殖本能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因为这是人作为

个体存在最基本的条件。猪八戒似乎永远处于饥饿的状态之中,贪吃而且能吃是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且

看高老庄他的老丈人怎么说他:“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縠八戒不但能吃,

而且吃法与众不同,堪称惊世骇俗。见第四十七回怪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中的一段描写,八戒

吃饭根本不是吃,而是往嘴里倒,众童仆将饭一碗碗递来,呆子幌一幌,又丢下口去就了了。众憧仆见

了直喊:“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不过,要说猪八戒吃的登峰造极,那还是第六十八回

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肪,除妖完毕,猪八戒变作一头大猪拱道开路,几百人跟随送饭,不管

- 3 -

生的熟的,猪八戒一拱就吃了,几百人奔走来回竟然还来不及供给他,实在惊人。

贪吃好色,放纵自己的本能欲望,这是猪八戒作为本我代表的必然表征。本我的行为完全遵循

乐原则,跟随本能的冲动痛快淋漓地发泄着潜意识当中的各种欲望,根本不顾及世俗道德的约束,甚至

不考虑现实条件的许可,只求满足本我这位至高无上的暴君。尽管作者有意丑化了猪八戒的形象,肆意

地嘲弄他,然而,在阅读猪八戒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种本能的快感,也完全能体会到作者在写

作猪八戒的种种恶习时那种Iii快的心情。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位猪八戒

二、沙僧:现实的自我

沙僧是作者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化身。自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第二层次,自我的任务是在

和现实之间进行调和,消除二者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就

基本上属于自我的范畴,我们按照既有的身份、职业、性别、地位等条件,适当地履行社会赋予我们的

种种责任和义务,又适当地满足自身种种需求,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既不贪婪放纵,也不崇高忘我,只

是芸芸众生中普普通通一员。

沙僧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剔除神魔小说固有的神怪色彩,沙僧其实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物,因为

他隐藏了本我的锋芒,又缺乏超我的光辉,只是一个平凡中庸的自我。沙僧在作品中既不像猪八戒

那样没有原则地贪欲,也不具备唐僧那种无欲无求的佛家至高境界,他像一个本本分分的雇工,老老实实

干着自己那份活。在四个人当中,他是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并且起着润滑油和缓冲剂的作用,调和着

八戒、悟空和唐僧之间的矛盾。一旦八戒或悟空的行为有些偏出轨道,那么沙僧则挺身而出继续在西行的

道路上埋头苦进。比如在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中,唐僧被妖精一阵风掳了去,出现

了如下片段:“行者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

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沙僧闻言,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

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fw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力一拜佛求

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

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悟空是气不过唐僧不知好歹,八戒早就惦记着回高老庄了,沙僧在这里

表现出了相当的冷静和理智。

正因为沙僧其人过于普通,连作者都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在他身上,常常三言两语附带提过,从来没

有在哪一次降妖伏魔中让他唱过主角。唯一让沙僧有较多戏份和台词的机会是在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

马忆心猿,那还是由于孙悟空被唐僧逐回了花果山的缘故。

总之,沙僧的智慧在本质上并没有超出自我对境的应变范畴,只是说明自我本我超我

缝中有时会起伏波动,或屈服于本能,或走向崇高。

三、唐僧:理想的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它代表道义力一面的要求。显然这是一种来自外部世界的带有强制

性的道德压迫,这种外来的强制性又转化成一种内驱力,迫使人努力去达到完美的境界,既不是迎合本能

的需求,也不仅仅是适应现实世界,而是通向理想的彼岸。毫无疑问,唐僧就是作者超我的化身。唐僧

代表了作者,也代表了当时整个时代的道德理想。

唐僧的道德就内容来说,主要包括这样两个力一面:其一,为天下苍生的幸福而牺牲小我的大慈大悲之

心。取经故事的缘起是因为东土大众愚昧无知,贪淫乐祸,佛祖如来欲以真经感化大众,却需要一有道高

僧来取真经。唐僧成了当然人选。尽管西天取经道路妖魔丛生,千难万险,以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身躯去

涉虎狼之群,实在是有九死而无一生,可唐僧却毅然前往,正是佛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使然。

其二,完全消除了个人本能欲望而达到了无欲无求的佛家至高境界。表现有三:首先是不贪财,许多次除妖

之后都有人重金相谢,唐僧都无一例外地婉拒之;其次是不贪权,西梁女儿国以举国相许,也丝毫不动心;

第三是不近女色,这是唐僧在小说中被浓墨重彩加以渲染的的品质。女儿国的美貌女王对他情意绵绵,毒

蝎女妖对他百般挑逗,他都无动于衷,实非常人。

对于这样一个道德完人,奇怪的是作者却并没有把他的形象描绘得如何高大,在很多章节里作者甚至

有意无意地贬低唐僧。比如他的愚昧,分不清妖精和好人,经常冤枉孙悟空杀错了人;比如他优柔寡断,听

- 4 -

信谗言,老是被猪八戒花言巧语欺骗;比如他胆小,每次见到妖精,要么胆战心惊,要么伤心垂泪,毫无丈

夫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实在耐人寻味。以精神分析学看来,这其实是作者潜意识中的本我在作怪,

人的本能是抗拒做这样一个道德完人的,吴承恩也不例外,他心中的本我超我的仇视影响了他手中

的笔,不知不觉把潜意识中对超我的厌恶、抗拒之情融入了唐僧的人物形象之中,于是把唐僧描写得有

些迂腐可笑了。

唐僧等四人的师徒关系也颇为奇怪,唐僧作为师父,既没有徒弟们斩妖除魔的本领,也从来没有向徒

弟们讲过佛传过道,仅仅靠一道紧箍咒勉强维持着师父的尊严,这种师徒关系的拼凑实在有些不合常理。

而实际上,他们这种关系正好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三个层次相互关系的隐喻性图解,在弗氏的人格结构理

论中,无论是本我还是自我,都要受到超我的压制,道德标准就是一道隐形的紧箍咒悬挂在每一个

世人的头上,迫使本我伪装改扮,教导自我循规蹈矩。

四、孙悟空:游走的行者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典型人物之一。在唐僧

师徒四人当中,他是其中性格结构和象征意味最为复杂的-个。他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矛盾统

一体,就如同我们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

取经之前的孙悟空可以说是人性本我最酣畅淋漓的体现者。孙悟空原是无父无母天地一顽石所化,

天生就没有君臣父子之类的等级观念。他一出生就惊动了天帝,注定了是一个任性妄为、无法无天的角色。

花果山做美猴王是他最态意的时光,那里为他的本我提供了最自由的宣泄场所。大闹天宫则是他对世俗

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一次最猛烈的颠覆。

作者本我的欢乐之舞随着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而终止。孙悟空在五行山下一压就是五百年

出来之后又被套上了紧箍咒,从此再也没有了自由。孙悟空只好无奈地开始了他行者生涯,死心塌地地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了。在现实的压力之下被迫履行某种社会义务,这是自我人格的主要特征。于是,原

来和他称兄道弟的同类,如牛魔王之流,却成了他要铲除的对象了,这无异于是对过去的否定。在西行的

路上,孙悟空对于他作为唐僧护法的职责履行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唐僧观风探路、扫妖除魔不遗余

力,并逐渐认可了自己徒弟的身份,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了对师父的尊敬与服从。甚至对观音、如来也改变

原来平等相待的态度,认可他们之间的尊卑之分。甚至孙悟空不敢在观音面前翻筋斗石,怕露出猴子屁股

冒犯了菩萨。不过,自我对现实让步并不是为了从此消除本我,而是为了保护本我不过分受到现实

的打击,部分地实现本我的欲望。所以,作为行者的悟空,内心深处仍然有着他当年的野性和张狂,

并常常在一些言语行为中表现出来。

孙悟空身上同样也有着超我的道德光辉。他身上有着许多可贵的品质,如勇敢无畏、疾恶如仇、正

直善良、信守诺言、锄强扶弱、敬重师父等等,都是人类社会提倡的优良道德品质。我们就以三灭尸魔

降黄袍怪这一段故事为例吧:孙悟空三灭白骨精,反倒被师父冤枉责骂,逐出师门。尽管师父对他无情,

他却不愿对师父无义,临别时还嘱咐八戒,以后遇到妖怪跟他们说俺老孙的名头,他们知道俺老孙的手段,

不敢动师父的!回到花果山做回了美猴王,心中却依然牵挂着师父的危,等八戒一来,就毅然再上取经路了。

不过,上路之前,他还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他下海去洗了个澡,他说:“我自从回来,这几日

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其中一片真情,溢于言表。然后来到宝象城捉

拿黄袍怪,他却不进城,叫沙僧、八戒引那妖怪出来,原因是:“若在城上厮杀,必要喷石暖雾,播土扬尘,

惊扰那朝廷与多官黎庶,俱不安也。这哪里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泼猴?分明是一个忧国忧民、大慈大悲的活

菩萨啊。这一连串的事件当中,孙悟空可贵的品格不知不觉地被突显出来了。这些品格都是被整个社会所

认可肯定的,属于超我的范畴。

可见,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特征,在孙悟空身上是同时交织在一起的,可能在某个时期

某种人格特征要突出一些,但总体看来,并不存在着径渭分明的界限。

总之,《西游记》生动地揭示了人性结构的奥秘。本我自我超我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并不是

完全等同的,精神分析学认为,潜意识的冲动乃是梦的真正创造者,所以,本我才是人的一切思想行为

真正的幕后指使者,所以,猪八戒会让我们快乐,美猴王会让我们神往.

- 5 -

维多利亚港湾-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


本文发布于:2023-11-13 18:4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0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好文】苏晓波:精神分析者眼中的《西游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好文】苏晓波:精神分析者眼中的《西游记》.pdf

标签:反西游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