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时评作文素材“李子柒”
【人民日报时评: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这几天,知名视频博主李子柒,因在境外视频网站上拥有超高人气和关注度,再次引发
人们的讨论。有文章认为,这位博主主打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
活,令外国网友喜爱并评价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
和智慧。”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当然,这一结论也引发了
不小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一话题。
浏览李子柒微博的主页,不难发现这位拥有两千万粉丝的大v与众不同之处。在她更新
频率不算高的视频中,能够看到黄豆如何变成酱油、纯手工造纸等等传统文化遗产,也能读
到蕴藏于田园生活背后的脉脉温情,这些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也打开了
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由此而言,李子柒的走红不难理解。但能不能把这种走
红视作文化输出,以及中国需不需要这样的输出,在网上言人人殊。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
不真实,拔高了现实生活;也有人认为乡土社会代表不了中国全貌,会带来误解;还有人质
疑其包装炒作的成分,担当不起“文化输出”的重任。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
究竟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予的意涵。每一个
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
无需苛责。实际上,在互联网连接世界、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去的今天,某个博主的视频
走红也存在着必然因素。网友的争议,表面上是探讨文化输出,但更多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的不同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
是否还有时代价值?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
界?
沿着这个视角望去,那么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
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
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
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
世”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当然,那些试图让一个视频博主来承担“文化输出”重任的声音,听起来不仅有点苛责,
也不现实。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不同的河段都有着丰富内涵和不同面向,既有
五千年文明累积出的肥沃土壤,也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变化。把这样一个博大精深
而复杂多样的中国故事讲好,并不容易,需要尊重传播规律、用符合现代人接受的方式进行。
1
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还相对单一。迫
切需要发挥多种力量,实现多点开花、多路进发,也迫切需要更多打动人心的优质作品,让
传统文化借助新兴传播手段焕发光彩、赢得世界掌声。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不如学习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争议是否是文
化输出,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创新和推广的工作。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不是轻轻松松
的,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坚定文化走出去的大方向,秉持工匠精神
来谋划创新,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这正是:采菊煮豆话桑麻,田园风光有人夸。文化创新手段多,输出不妨多开花。
【央视热评: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讲好了中国故事】
李子柒是谁?在我看来,她就是余光中,她就是“料理鼠王”,拍得出“乡愁”,做得出
“妈妈的味道”。李子柒的成功,在于热爱,爱生活、爱家乡、爱文化。而每一个喜欢她的
人,也是因为爱,才懂这个叫李子柒的姑娘。
李子柒火了,我也是刚刚加入对她的讨论。但看了关于她的报道后,我发现,原来是她!
就是那个把平常生活、把传统文化拍得如诗如画的短视频博主。其实,自己几年前就看过她
的作品,她的作品也一直时不常地进入到我的视野。之所以记不住她的名字,也许是中年人
注意力的习惯偏差,能记得住内容但未必对得上具体人。但其实,她就在我的网络生活里,
一旦进入就从未离去。
李子柒是四川绵阳人,我也曾去过一次那里。但就那一次,自己就深深地喜欢上那里。
客观讲,绵阳确实漂亮,如果给全国的城市打分,绵阳一定位居前列,但这绝不是李子柒火
的原因。我是走马观花,喜欢那里的江河纵横,喜欢晚上坐在江边喝夜啤酒,喜欢李白故里
的文化底蕴,但我成不了李子柒,因为她爱绵阳深入到这里城市乡村的血脉里。因此,我说
李子柒就是余光中。诗人余光中把自己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写成“乡愁四韵”,将“长江水”
“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给我一瓢长江水,给我一张海
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用近乎白描的写实,写出乡愁的滋味、乡愁的烧
痛、乡愁的等待、乡土的芬芳。李子柒虽年纪轻轻,又何尝不是这样?做菜、酿酒、造纸、
纳布鞋、做汉妆、编篮子、砌炉灶、盖凉亭,哪一个不是不加修饰的写实?对家乡的爱,对
文化的爱,都在一帧一帧的画面里。
出生于1990年的李子柒,6岁时父亲去世,她便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在绵阳农
村,李子柒打小就和爷爷一起做木工,陪奶奶一起做饭,庄稼成熟时,便下地干活。后来外
出打工,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如果不是奶奶病重,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她也许就是千千
万万普通打工仔、打工妹的其中一个。但回到乡下后,为了网店的流量,自导自演的古风美
食视频意外地火了。因为她做出了家乡的味道,做出了爱的味道。因此,我说李子柒就是“料
2
理鼠王”。
电影《美食总动员》最打动人的一个镜头就是,尖酸刻薄的评论家在吃到小老鼠给他做
的普罗旺斯蔬菜时,手上的勺子掉到了地上,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停止了。镜头一转,是小时
候的某一天,他玩得满头大汗,肚子饿得咕咕叫地回到家,妈妈温柔地摸他的头,端给他一
盘食物,对他说,饿了吧,吃吧。那就是普罗旺斯蔬菜,妈妈的味道。
我们每个人都吃过很多好吃的东西,但任何一种美味的食物都无法替代的,就是妈妈的
味道,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李子柒的短视频就拍出家乡的味道,酿酱油、蒸窝头、晒粉
条、吊柿饼,每个镜头都那么细致、亲切。我看她用簸箕一次一次颠黄豆的动作,真的很亲
切、很感动,这样的农活小时候我也做过。
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样,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如果说她的作品我们中国
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熟悉,那外国人呢?完全都是带着好奇就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传播奇迹
吗?不是,不是好奇,而是他们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触动了他们心底里的热爱。这种热
爱是相通的,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没有翻译却依旧不影响这些视频火遍全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
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
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
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
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我钦佩这位姑娘。但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她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从今天起,像李
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
【媒体时评精选】
别急着否定李子柒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网红经济的时代,争鸣总是不断存在。
近期,关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
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
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也是一种刻板印象,是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中国的农耕生活就
一定是落后的吗?先不讲人们靠着农耕才能饱暖,就是农耕生活所催生的乡土文化,隽永恒
久,显然也和落后挂不上钩。
长久以来,关于乡村的记忆沉淀在一代代国人的血液里。在纸质出版的时代,费孝
通的《江村经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梁鸿的《出梁庄记》书写和传播了中国的乡
3
村。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关于乡土中国的叙事似
乎变少了。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断层,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农村只有破败、古老、
落后的标签。
此前,一些残酷的底层物语、回乡记不断冒出,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力造成的偏见,
本质上仍旧是将乡村妖魔化、污名化。
在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片更广袤
的土地上。因为具有农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这些短视频创作者对乡村题材的把握更加
得心应手。中国的农村除了“社会摇”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也可以是一人一桌,三
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
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视频里记录了古老的“日出
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大
众获得喘息。
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之间的淡漠疏离逐渐消融,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与鳞次栉比的
白墙灰瓦之间的偏见隔阂逐渐拆解。因此,不管是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外国的网友,被李子
柒的乡村短视频吸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当然,说实话,将文化输出的宏大概念扣在一名女子身上,显得扣了顶大帽子。文
化输出是一个持续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仅一个李子柒,肯定无法代表全部的中国乡土
文化。可喜的是,她的视频语言也是一种传播方式,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这种多元化的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输出再用老套路已然行不通。而以李子
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渠道。这是鲜活的,张扬的,有温
度又充满生命力的表达。不同于套路新闻稿,不同于场景宏大的宣传片,这种理想生活的呈
现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所以,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么样
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量已
经高达735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所吸引的受众。外国网友
的追更与喜爱,已经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成功。
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生态
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可以重新发现
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所以,别急着否定李子柒的文化
输出,也别匆忙定义中国农耕生活的落后。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4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
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
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
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
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
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
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
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
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
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
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
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
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
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
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
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
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
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
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脱
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
5
来源:新京报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
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捧。而关于这一现象是
否为“文化输出”,引发了舆论热议。
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
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那些不分肤色、语言的人们在其短视频内容的留言中,
给予了她足够多的赞叹与祝福。
李子柒“破圈”,源于国外网友的惊诧
这是李子柒首次“破圈”进入公众话题中心。此前她虽然是一位热门博主,但更多时候
还是活跃于固定的粉丝群当中,这个粉丝群虽然也足够庞大,但在传播上还是有诸多的限制
性。
然而,李子柒在国外的成名,打破了这种限制性,大家发现,原来这位生活在四川大山
中的女孩,身上具备了那么多可供挖掘的闪光之处。
但需要特别观察到的一点是,李子柒是因为成功在国外聚集了批量粉丝,才得以拥有了
“解读价值”。
在此之前,国内网友更多还是把她当成一名励志对象来看待,童年时父母离异,与奶奶
相依为命,但却精通手工、农活,把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直到被赋予“文化输出”的符号
之前,李子柒都还是一名把自己经营得很好的视频博主,而非一位“文化英雄”。
这次李子柒走进话题中心地带,源自眼光的差异。也就是说,外国的网友通过李子柒造
茶、造纸、搞活字印刷、织造蚕丝被等,惊讶地发现在一个人身上,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强大
的生活能力和不凡的生活追求,而中国的网友在同样被李子柒吸引时,却没有从文化的弘扬
与传承等高大的角度去评判。
所以,这次李子柒身上有了“中国的月亮外国圆”的传奇气质,这种传奇色彩,很大程
度上是外国网友对中国的陌生造成的。
李子柒是一个理想化的镜像
从现实逻辑来看,一个人不大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才能,尤其是每项才能的展示结果,
都能达到令人赞叹的地步。但视频制作与社交媒体传播,为打造这样的“全能人才”提供了
可能。
无论是早期李子柒的单打独斗还是后期摄制团队的参与,都在使李子柒作为一个形象而
沾染了程度不同的创作性,网友喜欢看到这个形象与故事,是因为大家在李子柒那里找到了
自己愿意看到的外在与内涵。
李子柒是一个镜像,在这个镜像中,她实现了同龄人所没法拥有的梦想。比如,她可以
居住在仙境一样的自然环境里,各种美味食材信手拈来、应有尽有,不用长途跋涉穿越城市
6
打卡上班,没有老板的指令与同事之间的压力,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随心所欲……
但众所周知,每个人呈现出来的生活,与背后的生活真相是不一致的,甚至可能是截然
相反的,仅仅凭借李子柒的视频,就将其理想化、完美化,是一厢情愿的。
同样,通过李子柒这个镜像,人们也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平凡、庸俗、焦虑。但是,李子
柒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身份、距离、空间的隔离,使得她并不能成为人们身边一个值得嫉妒
的对象,而是一个安全的梦想承载体。
通过追随李子柒、分享李子柒包括消费李子柒,大家都找到了一个合理表达内心的出口,
李子柒的出现,使得大家在对这个世界发出抗议声音的时候,也可以不是愤怒的,而是安静
的、平和的。
李子柒具有不可复制性。国内视频平台曾有李子柒的模仿者,被讥讽为东施效颦。粉丝
在捍卫李子柒的唯一性,如同捍卫童话的纯洁感。这表达出一种隐秘的担忧:事实上我们并
不愿意李子柒普遍存在于每一个镇、每一个县、每一个大中城市,当“李子柒”越多,就意
味着现有生存方式将会被更大地否定,也标志着人们主动或被动选取的生活方式的失败。只
有一个李子柒就够了。
所以,“李子柒”整体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包装很好的“产品”。李子柒并不直接推销以她
名字命名的各类产品实物,而是“生活方式”先行,产品队列随后,但显然前者更具“卖点”。
以李子柒为核心的内容创作,的确是赏心悦目的,但要清楚地知道,这种赏心悦目价值
的成立,建立在受众内心的某处空洞被填补的基础上。如果自身拥有或者享受一种独特的生
活方式,李子柒的吸引力便会下降不少。
李子柒的作品,相信依然会有人喜爱,因为在她身上,被投射了诸多的希冀,人们需要
这种希冀带来的照耀。而因为她作品所独有的特色,她也被附加了很多额外的符号。但我们
也无需用这些符号或捧杀李子柒。
让李子柒做李子柒就好了。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来源:中国日报网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
受到国外观众热捧。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
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也引
发热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子柒了。无论是自己种菜
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
7
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数却呈现直线上升。截至2019年12
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
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
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
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
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
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
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
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传
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
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嚣,依然保持着农
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
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
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
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身
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视频产品短
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
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
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
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
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
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
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
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8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7:5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0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时评作文素材“李子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时评作文素材“李子柒”.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