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比赛获奖感言发言稿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
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
获奖感言发言稿,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获奖感言发言稿1
我这辈子总共获过二次奖,一是前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新视
野杯散文二等奖,再在就是去年夏天获得《小说选刊》首届全国笔会
征文短篇小说三等奖。
我暗自庆幸,象我这样毫无文学禀赋只配写写新闻通讯稿件的笨
蛋能获得这样的国家级大奖,真是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想来只能是
我被骂晕了头,以为自己也变成了同谋,这获奖通知书放在口袋
里两星期了,获奖的光荣已变成了耻辱而羞于拿出来示人了。
获奖感言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文朋诗友们,大家好!
在这阳光明媚、红叶映霞的深秋时节,我们再一次来到临淄,来
到这片处处散发着久远历史的光芒,又处处洋溢着与时俱进的现代气
息的齐国故都,参加这次“齐商银行杯”百名作家临淄纪行征文颁奖
活动,共沐齐文化带给我们的千年华光,共享文学带给我们的心灵慰
藉。首先让我代表所有获奖作者对主办这次征文活动的淄博市旅游局、
淄博市作协、临淄区文化局、临淄区文联、作协、文学现场网站以及
对这次活动鼎力相助的齐商银行临淄支行致以诚挚的感谢!
古都临淄,自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八百年齐都伟业恢宏,
三千年历史长河浩荡。在临淄浩瀚的历史星空中,可谓群星闪烁,文
化璀璨:文韬武略,安邦治国;稷下学宫,为往圣继绝学;尊贤尚能,发
展商工,国强民富的灿灿齐都,小小蹴鞠,成就了今天的足球辉煌。
在这里。在文学日渐功利化和商业化的今天,今年由文学现场网站全
力策划的数次采风征文活动,无疑是给我们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
示自我的平台,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淄博的地域文学植根的这片土壤
有多么的深厚和肥沃。为家乡立传,为故土喝彩,这是我们每一个文
学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我用我的这次获奖散文《走读临淄》里的一句话,作为我
今天获奖感言的结束语:临淄,历史的大树盘根错节,绿荫如盖。盘
桓流连其下,捡一枚落叶,我要带着它前行……
谢谢大家!
获奖感言发言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五年二班的李点,
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
我酷爱看书,特别是有关历史、天文地理方面的,在班上我有
长壮大。虽一片绿叶,却已知青山。点点绿意必将在美丽的沧浪染出
绚丽的画卷。
其次,作为能在这片土地上贡献微薄之力的一员,我用快乐平和
的心态,用热情认真的态度,用喜欢而投入的方式去工作。选择了一
种工作,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最快乐的事情不是做你喜欢的事
情,而是喜欢你做的事情。庆幸我能在喜欢的地方,喜欢上了所做的
事情,所以我会一如既往尽自己所能在沧浪这幅美丽的画卷上增加更
绚烂的色彩。
谢谢大家!
获奖感言发言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刘诗琪,来自五里中心小学。今天,我能获得荆门
提高无止境。我要继续努力,留心生活,加强阅读,掌握更多的写作
技巧,争取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谢谢大家!
获奖感言发言稿5
很高兴能够获得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感谢
组委会、各位评委及南方都市报。这个奖与其说是嘉奖我个人,倒不
是说是在嘉奖梁庄。在这个光鲜华丽却又尘土飞扬的时代,梁庄的农
民,从梁庄出发,在中国大地上迁徙、流转、离散,去寻找那“奶与
蜜的流淌之地”,寻找幸福、公平和正义,宛如“出埃及记”。
但是,梁庄人却成为一种反讽的存在。他们没有找到“奶与蜜”,
却在城市的边缘和阴影处挣扎、流浪,被歧视、被遗忘、被驱赶,身
陷困顿。对他们而言,律法时代还远未来临。他们仍是被遗弃的子民。
他们承受着这个时代最深的重压,但同时,却又那么坚韧、乐观,永
远不放弃内心的渴望,不放弃对温暖、尊严、团圆和救赎的渴望。我
愿意因这个重要的奖项而让更多的人去感受梁庄。我要感谢梁庄和梁
庄人。我从那里得到的,将永远无以回报。
帕慕克在凝视伊斯坦布尔时,他说他的内心充满了“呼
愁”(huzn)。用中文来翻译,“呼愁”或可以用“忧伤”来对应。
“忧伤”,是一种集体情绪和某种共同氛围,蕴藏在这个时代的每一
处废墟之中。并且,我们越是决心清除这一废墟,“忧伤”就越是清
晰地存在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心中。
是的,忧伤,当奔波于大地上各个城市和城市的阴暗角落时,当
看到梁庄的乡亲们时,我的心充满忧伤,不是因为个体孤独或疲惫而
产生的忧伤,而是因为那数千万人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场景和共同的
凝视而产生的忧伤。忧伤不只来自于这一场景中所蕴含的深刻矛盾,
制度与个人,城市与乡村等等,也来自于它逐渐成为我们这个国度最
正常的风景的一部分,成为现代化追求中的代价和牺牲。它成为一种
象征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我们按照这一象征分类、区别、排
除、驱逐,并试图建构一个摒除这一切的新的自我的堡垒。
然而,如何能够真正呈现出“农民工”的生活,如何能够呈现出
这一生活背后所蕴含的我们这一国度的制度逻辑、文明冲突和性格特
征,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并非因为没有人描述过或关注过他们,
恰恰相反,而是因为被谈论过多。大量的新闻、图片和电视不断强化,
要么是呼天抢地的悲剧、灰尘满面的麻木,要么是挣到钱的幸福、满
意和感恩,还有那在中国历史中不断闪现的“下跪”风景,仿佛这便
是他们存在形象的全部。“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着诸多社会
问题,歧视、不平等、对立等复杂含义的词语,它包含着一种社会成
规和认知惯性,会阻碍我们去理解这一词语背后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
生命存在。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7:5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04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征文比赛获奖感言发言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征文比赛获奖感言发言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