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十一)
-------关于“生物与环境”模块的变化与教学建议
说明:
这里所指2017版新《课标》是2018年1月第一版,2018年9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
称新《课标》),属于最新版本。笔者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的基础上,融入了30多年的高
中生物教学与研究的经验,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以希望对即将使用
新《课标》地区的高中生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以帮助。
这次解读花了笔者半年时间的准备,从“修改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修订内
容和主要变化”、“性质和理念”、“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大概念”、“分子与
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选修课程”、
“学业质量与评价”、“行为动词”、“名词与术语”共16个专题进行解读,与其他专家的解
读有较大的不同,参考价值更大。
一.生物与环境保持稳定的内容:
本模块内容基本稳定,教学要求的活动内容基本稳定。
对照2017版《高中生物》新课标和2003实验版课标,本模块包括种群和群落、生态系
统、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种群数量不断变化,
群落也处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
形成稳态。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
题。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
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形成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本模块中所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根据2017版《高中生物》新课
标要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
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减少和增加:
与实验版比教学活动部分变化不大,去掉了“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增加“设计保持和提高某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组织学生(或学习小组)参观了解人
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中蕴含的生态系原理及经济学原理” 。
三、主要变化:
主要变化在于:第一.将《生物与环境》和《稳态与调节》独立为两个模块。第二.内容
要求围绕大概念进行描述,“概念2.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
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该大概念下又有
四个重要概念,“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
群落”、“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完成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 保
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
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个重要概念下有若
干较具体的概念,如“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
生物群落”这个重要概念下有“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举例说明阳光、
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描述群落
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
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
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六个具体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生物与环
境》共有四个重要概念和23个具体概念。
四、教学建议:
1.高度关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核心素
养所涵盖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较以往生物
课程更具有挑战性的教学要求,需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培养形成。教师在制订每
个单元、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计划时,都要全面考虑核心素养任务的针对性落实和有效
完成,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落实核心素养时其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达成下列核心素养:
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于
相关的实践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生命观念);
使用图示等方式表征和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征,
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分析和判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
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分析或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及人工生态系统带来的经济、生态
和社会效益,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合理化建议(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2.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不仅会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
会间接影响另外两个核心素养的达成。因此,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重视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
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
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内容见下文“大
概念”部分。
3. 教学设计聚焦大概念,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大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在生物学课程中,
大概念包括了对原理、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是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高中生物学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1《生物与环境》是围绕着大概念1展开的:
根据2017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要求,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修课程概念 2 的理解,促
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实验:⑴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的动
态变化;⑵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⑶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除了上述实验外还应该开展的活动:⑴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⑵
调查或探讨一个校园、公园、农田、森林、湿地或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⑶设计保持
和提高某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⑷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或行动计划;⑸搜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例,讨论当代生态统是否已经出现严重的生物多样
性下降的趋势及其对人类的影响;⑹组织学生(或学习小组)参观了解人工生态系统的组成
及其中蕴含的生态系原理及经济学原理。
4. 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本模块要达成对两个大概念的理解需要开展的若干教学活动,实验教学是生物学课程的
特点,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内容中教学提示部分所列的教学活动有一部分
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促成学生达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持。
本课程标准所说的“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在生物学实验室和校园内外开展的教
学活动,既可以是动手、观察类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以问题解决为特点的探究活动。教师
需要创新思考力求开好、开齐、开足教材和《课标》规定的实验。具体内容见上文“大概念”
部分。
5 .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是贯穿本课程的重要主线之一,也是生物学
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重要途径,本课程课标在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中多层面、多
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⑴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个
人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
学生对自热和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
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⑵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
地区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
我国和学校所在地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宣传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识别伪科学和迷信,尝试参与社
会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教学还应注意介绍相关的只有现状和发
展趋势,为学生选择学习和职业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
⑶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
刊、音像资料和网略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和宣传等活动,
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了解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6.注意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世界的道路,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生
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本课程标准中的多处内容都包含科学史的要素,教师应充
分利用这些科学史来开展教学。
高中生物学课程指自然科学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不仅要获得诸如生物与环境等生
物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学习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在科学教育领域。“关于自然科
学的知识”也称为“科学本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适合教授的科学本质内容可以涉及“科
学知识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改变”“科学工作依赖观察和推论” “科学工作采用基于实
证的范式”“科学是创造性的工作”“科学工作中要高度关注主观因素的影响” “理论和定
律赋予科学解释的能力,但两者不尽相同”以及“学科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对科
学本质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念,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特点,把握自然科学的特点,
并以此来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科学和非科学,从而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6:5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30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1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11.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