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
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
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
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
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
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
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
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
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
习中提高升华。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
之间的其中一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其中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
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
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
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
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
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
什么?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
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内容,增
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
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
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
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温习衬托的写法。)
1、比较阅读《白杨》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
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
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
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九)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形神之美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赏析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
2、进一步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坚强不
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5、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第五段文字,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
“干、枝、叶、皮”的句子,抓关键词体会并概括其特点。
6、交流汇报。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二、整体感知课文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
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
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
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
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
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
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
法的表达效果。
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
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
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
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三、文学常识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
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
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⑵。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课本第六页,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
《父亲》。)
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向我们
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
的父子之情。
二、预习检测: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
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
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
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
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正音。释义:
琐屑某iè 颓唐tuí 差使chāi 交卸某iè
奔丧sāng 狼籍jí 簌簌sù 蹒跚pānshān
迂腐yū 触目伤怀chù 不能自己jǐ 变卖典质zhì
赋闲fùXiān 惟一wēi 举箸zhù 橘子jú
妥贴tuǒ 栅栏zhà 拭干shì 晶莹jīngyíng 情郁于中yù
三、内容新授
(一)。速读课文,把握内容
1.速读5分钟
2.检测速读情况,抢答内容知多少?
读父亲的信知道父亲年老体弱,还惦记我和我的儿子。
②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车站送别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事。
③那年“我”几岁了?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而去?
20岁到北京去读书。
④当时他们的家境怎样?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
⑤本文是什么体裁?(散文)线索是什么?
(二)。理清思路:(见板书)
1.小小组讨论本文层次结构。
第二层送行前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具体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抒发真挚感情,表达了父亲一片爱子心。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文中的字词。形音义
2、结合课后练习题熟读课文
3、我们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每个人思考自己受父母关爱的一
件事。
五、板书。
背影朱自清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2)体会关健性语言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理解父母。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指名学生默写重点字词;说出本文思路。
二、导入:(师述)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父母的关怀下长大,请同学说说父母对自己的关
爱。(学生可以从学习、生活等方面谈,不必具体说过程)
3、文中不仅写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写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如:“我赶紧去搀他”。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包含着关心、怜惜、体贴、担心、依依不舍等复杂感情。
(三)。探究(结合课后练习)
1、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哪次着力刻画?
要求举具体的例子,如衣着、动作。(研讨课后练习一)
(2)。具体写父亲背影的几句用了哪些动词?(同桌交流)
师预测:走、探、攀、缩、倾。
2、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c: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d: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四、拓展:
2、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给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6:5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93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