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领潮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关村不是中国的硅谷,而是世界的中关村。
回望历史,可见一次次科技革命,引发创业浪潮,带来产业革命,
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引起国家力量兴衰演变。
中关村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地。今天,
互联与移动在一起,智能与制造在一起,生物与医药在一起,传统产
业嫁接互联网思维,新产业的广阔空间,正在神州大地引发新一轮“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大潮,而中关村,正是这潮头的领潮者……
科技创业圣地,引领中国风向
30多年前,改革开放春风乍起的时候,中关村出现了最早砸碎
锁链的勇士。他们成为中国科技创业的引路人。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什么错?”一个叫做陈春先的核科学
家,率先下海,不低头,不写检查,在一个破旧仓库里,创办了中国
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一
个叫做王洪德的工程师,提交了辞职创业报告,发出了“干一番轰轰
烈烈的事业,死了也不后悔”的呐喊。
选择不安与冒险,选择未来的召唤,奔向市场经济的洪流。1987
年底,集中在白石桥路、海淀路和中关村路的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
资格的科技企业已达148家,形成了“电子一条街”的雏形。把命运掌
握在自己手中,中关村成为中国科技创业的发源地。
“鸟飞林觉曙,鱼戏水知春”。20多年前,中关村建起中国第一家
国家高新区,一代代创业者在此登上科技创业的“高速列车”。
海归创业,引领风向。为了“让互联网改变中国”,麻省理工学院
博士后张朝阳创办了搜狐公司。为了“用技术改变世界”,李彦宏辞掉
硅谷职位,带着专利技术回国,创办了全球第二大独立搜索引擎百度。
如今,在这个科技创业者的摇篮里,留学归国人员占到全国的1/4,
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占到全国的1/3。用创业体现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
厚度,中关村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聚集地。
在科技创业中铺下创新的基石,中关村开发了一批满足市场需求
的紧缺技术和产品,掌握了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
涌现出汉卡、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
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创造了TD–SCDMA、闪联等一大批重要国际技
术标准,为航天、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
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天,中关村已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王晓东创办的
百济神州正为建成世界生物技术巨头而努力,祝凌云的“自平衡两轮
电动车”可管窥中国发展高端制造的实力和后劲。“站在台风口,猪都
能飞起来”,雷军筹划着,小米有一天能超越苹果,成为一家世界性的
伟大公司。尽管路途艰辛,有梦想存在,有激情驱动,结果又有谁能
预料?
在变革时代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中关村再一次吹响了引领
中国创业创新的冲锋号。
告别“硅谷崇拜”,写下“中国答卷”
就像世界各地的创业者一样,中关村也曾经历了对于硅谷的“膜
拜”。“硅谷是怎样做的?”这是“朝圣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不过,中关
村明白,学习是为了超越。
“创业者—企业家—天使投资人”良性循环,曾是硅谷的独家秘笈,
如今早已被中关村破解。“愿做智能机器人最大鼓吹手”的杨宁,曾是
中国最年轻的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的管理者,如今化身天使投资人,为
“进入智能一切的新时代”努力着。在教育领域翻江倒海的新东方当家
人俞敏洪,已成广受欢迎的创业导师,他要“一生与年轻相伴”,带着
年轻的创业者一起飞翔。《2014天使投资报告》显示,全国80%的天
使投资人投资了中关村企业,投资金额占比超过全国60%。以投资之
钟敲响科技企业的黎明,中关村发出了“作别崇拜”的“时代之声”。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让“逆袭”具有现实可行性。世界是平的,
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得益于跨领域融合,从硅谷向不同地方完成资
源和人才迁移——唱吧、陌陌、易道用车,中关村新一代创业者,在
注重本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着中国特色的创新。
生态系统的演化需要时间。经过几代管理者、创业者耕耘开拓,
中关村成长为中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初
步形成,中关村奔涌出活力四射的磅礴气象。
随着国家新一轮改革的推进,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低成
本创业逐渐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激情燃烧中实现自我价值。
2021年中关村新注册科技创业企业超过6000家,2021年超过1.3万
家。新生科技企业活跃度超越“硅谷”,这是中关村创业者写下的“向硅
谷崇拜告别”的“中国答卷”。
勇往奋进以赴之,实现梦想以成之,创新超越以从之。2021年,
中关村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额迅速攀升至711.1亿元,同比增长1.1
倍;百度、联想、用友软件等纷纷向外拓展,中关村领军企业在海外设
立分支机构达562家。当全球资源为创业者所用,中关村开启了从学
习到超越的征程。
解决印刷产业链中80%以上的污染,宋延林的纳米技术正在改变
世界传统的印刷方式;“让计算机看懂世界”,曾任谷歌研究院高级研究
员的赵勇,正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将计算机视觉商业化的公司”。
引领中国科技创业者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通过自己的研究去改
变产业的走向,正如36氪创始人刘成城所言,中关村不是中国的硅
谷,而是世界的中关村。这是中关村创业者向“硅谷崇拜”挥手时唱响
的“历史宣言”。
铭记“创业精神”,做好“创新主力”
当移动互联让我们对地球上每时每刻的变化尽在掌控时,人类确
乎进入了一个天涯咫尺的时代。全球逐鹿的大幕已经拉开。如何实现
一个生命体自我存在的价值?如何具备一个永不停息的竞争者的奔
跑品质?中关村创业者手持“创新密匙”,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制胜未来
的大门”。
哈佛学生高婧与合伙人一起,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无障碍”手机
网页云适配,研发水平赢得美国同行钦佩。她在中关村创业时刚刚21
岁。而从人大附中辍学,以高中生身份加入世界最大基因测序公司华
大基因的赵柏闻,正尝试着通过基因分析解开人类遗传的秘密。去年,
他在中关村创建量化健康科技公司,这一年他才22岁。
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大影院,当下正在热映的一部电影名为《21
岁现象》。目前,中关村30岁以下创业新贵数量位居中国首位,中关
村190余万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在中关村活跃的20家
科技孵化器中,大学毕业两年内创业的超过500人。带领新一代年轻
人向新希望挺进,中关村90后创业者演绎着“中国创新”的“青春风暴”。
把时间拨回到2021年,这一年,41岁的雷军创办了小米科技。
此前,雷军已经卖掉了一家公司,上市了一家公司,投资了十几家公
司,早已获益不菲。在别人看来,雷军已经功成名就了,但他自己做
完这些后反而变得更迷茫了。因为雷军18岁的时候看了一本书叫《硅
谷之火》,那时他就梦想有一天也能像乔布斯一样办一家世界一流的
企业。18岁的梦想,一直怀揣在雷军心里。23年后,早已财务自由
的雷军为了实现梦想选择重新创业。如今,在小米重新出发的雷军,
已经成为新一代创业者的偶像。
把创业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永不停歇中超越自我。中关村连续
创业者占所有创业者的比例是37%,33%的连续创业者获得融资或被
并购。不畏惧失败,永远在创业的路上,这是中关村精神的内核。“连
续创业者”在不断试错中推动着“创新巨轮”破浪远航。
随生随散,分化变形。来自金山的雷军带出了小米,冯鑫带出了
暴风影音,王峰带出了蓝港在线,一片森林长起来了,一家成功企业
衍生出一个企业群。
“百度系”“金山系”“搜狐系”“腾讯系”“华为系”“摩托罗拉系”,2021
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中大企业骨干自主创业者占47%。“自主创业者”
凭借经验阅历赢得资本青睐,同一个“创业系”逐步形成互助共享的“圈
子”,中关村的大公司正成为培育“逐鹿群雄”的“创业者摇篮”。
卸下身上枷锁,激活创业激情
如何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这个让很多管理者苦恼的问题,在
市场机制的探索中有了答案。只有公司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
把试管和柜台连接起来。不过,“在上学期间,大学生能不能创业?”“拿
职务发明出去创业,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这些一直是捆绑高校院
所的锁链。
从2021年起,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在
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针对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
股权激励等症结,在中关村推行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改革。
2021年初,一项被人们称为“京校十条”改革,对于这些“谜题”给
出了自己的答案——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审批、鼓励高校
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所获收益中不少于70%
的比例可用于奖励。高校教师可以自由创业、可以作为天使投资人投
资学生的科技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时间可视为实践教育的时间,并
根据学校实际计入相关学分。
在“中国号”列车需要“新动力”时,改革的推动者,在中关村再一
次试水。大学,曾是人类精神的后花园,如今成了经济生活的直接参
与者。这是创业巨大惯性对人类意志的改变。义无反顾地打开“新时
代的闸门”,“中关村新政”给高校创新创业以希望。
王世栋,清华“明星创客”。2021年3月3日,我国推行注册资本
登记制度改革后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发出了北京首
张新版营业执照,执照主人就是王世栋创办的紫晶立方。目前,王世
栋正和伙伴一起,把汽车研发的思路和经验用于3D打印机。北京大
学大三学生陈祚同,瞄准细分教育市场,在中关村创立了创知路公司。
创意、创新、创办新企业,一个新型教育平台在清华大学诞生—
—清华x–lab对加入者的要求很简单,珍惜这个高校平台,实现自己
的创业梦想。清华创客、北大创业训练营、北邮“零壹时光咖啡馆”、
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园,知名高校打破围墙,走向社会,以“改变未来”
的激情和探索、“改变世界”的勇气和智慧,造就新一代创业者的发展
传奇。
一切历史都是一部奋斗史。当创业成为一种信念,舒筋展骨的知
名高校,向着“创业者大本营”的方向奔去。
创新孵化模式,完善创业生态
电子一条街走了,创业大街来了!
“以前,一块牌子掉下来,砸到10个人,9个是大学生;现在9个
是创业者。”wifipix创始人闫文闻,道出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孵化明天”
的精神内核。“不需要关系,不需要背景”,在这条200多米的街上,
一批创新型孵化器,正为新一代创业者的勃勃雄心寻找安放之处。
天使基金+孵化器的混合体,2021年,在一家电子卖场里,创新
工场播下了创新型孵化器的种子。从政府办孵化器到市场化创业社区,
中关村始终走在孵化科技企业的最前沿。
“买一杯咖啡就能工作一天”,还能享受打印、复印、扫描诸多服
务。2021年4月,苏菂创建了“车库咖啡”,让一个个三四人的团队,
在此低门槛起步。一张办公桌就可以注册企业,水电费全免,上网费
全免,赠送海量云存储空间,在36氪的“氪空间”提供的免费孵化区,
已有42家企业“学成毕业”。
没有一平方米物业资产,中关村三十余家创新型孵化器开启了一
个新纪元。不为了“头顶的光环”而创业,不为了单纯赚钱而创业,不
为了“赶潮流”而创业,创新型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
机会”。当孵化器建设还以盖了多少楼为指标来衡量时,中关村不比
孵化面积多少,不比房租收入多少,以“新服务”建起了一批帮助创业
者圆梦的“梦工厂”。
创业是一条孤独的崎岖之路,创新型孵化器的出现,让创业不再
孤独,让创业者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梦想和激情得以尽情挥洒。在
这里,创业者可以和投资人、艺术家、设计师、软硬件高手、DIY达
人等碰撞融合,追梦圆梦。车水马龙的中关村大街,为硬件创业团队
提供专业化产品构建服务的北京创客空间,已成亚洲最大的创客集聚
地。在企业上市之后,“学员”自动成为“导师”,亚杰商会的“摇篮计划”
中,从“坐摇篮”到“摇摇篮”成为惯例。在针对性的传道、授业、解惑
中,完美时空、聚美优品、兰亭集势等十余家企业,跃过了上市的“龙
门”。
一群耀眼的“明日之星”,把科技、资本、市场等资源有效地组织
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圈”。“让离市场最近的企业去改变去创
造”,成千上万个科技企业,恰是中国创新力的源头活水,而中关村创
新型孵化器营造出了一种适合创业者生存和发展的“新生态”。
中关村创业企业的发展,远比任何宏大书写更发人深思。2021年
10月27日,英国风投公司Atomico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自2021
年以来,在美国以外创立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新公司最多集中
在北京。今年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外发布了中关村股票指数。数
据显示,近年来中关村上市企业市值增幅跑赢了纳斯达克。
从中关村访问回到美国,著名创新大师史蒂夫·布兰科感慨,“在
全世界范围内,我都看见过创业公司的聚集,但北京让我震惊”。
转变转型转轨,突围突破突进。当各国走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当
工业4.0的呼声振聋发聩,作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者,中关村以
风云激荡的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1+6”先行先试政策向全国推广,创新创业“新四条”政策在自主示范区
试行,围绕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支持
设立适应科技企业特点和需求的保税仓库等开展新的探索,中关村肩
负起中国转型发展的“时代使命”。
持续打造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持续产生前沿原创技术、
时代性的创业公司和创业英雄,今年1月,中关村发起了一项名为“创
业中国”的引领工程。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
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中关村将在中国960万平方公
里土地上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
本文发布于:2023-11-07 11:1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87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关村:领潮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关村:领潮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