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
老北京有句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
新毡帽!“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老北京
的一首民谣说的好: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几天,漓漓拉拉
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
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
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
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
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
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
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
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
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
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
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
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
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
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
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
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
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
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
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
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
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
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
以此换取食物。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
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
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
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
事了。
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
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
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
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
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剪窗花;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
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
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
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
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
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
神联: “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
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
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
“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
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物,内容丰
富,妙语联珠。
沐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就是正月不剃头,沐浴理
发要在正月前完成,沐浴理发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五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
一。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
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
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人们
对于过年都倍感亲切,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点;还有“二十五糊
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随着社会发展现在
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总之人们祈福旺来年的心愿是一样的。
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
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
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
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
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
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
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
为“洗福禄”。
二十七宰鸡
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
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
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
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老北京人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也有宰公鸡的习俗。除了昨天炖肉今天炖鸡以外,
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时候享用。每天厨房里都是热气腾腾,香
味扑鼻。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呼,一推门,就是各种香味儿和着热气扑面而来,
还有满屋子的笑语喧阗,屋外的鞭炮齐鸣。年,就这样带着形、声、色、香、味,
定格在记忆中。 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仍旧继续昨天的工作洗衣服、洗
澡,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洗旧泥的习俗,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传说在这天沐
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
无病无疾!京城也就有了“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而把腊月二
十六的洗浴称为“洗福禄”。
把面发;腊月二十八这天,要蒸糕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在这天“把面
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
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后来,
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
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
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
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
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
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
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
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
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
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
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
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
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
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
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
《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
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
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
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
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
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
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
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
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
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
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
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
“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
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
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
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
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
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
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
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
年。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
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
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
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起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
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
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
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
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接神;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
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
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
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
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
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
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
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
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
极浓烈。
踩祟;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
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
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
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
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正月初一
老北京新春的禁忌从初一开始,有不少的理儿,不能扫地,不能拨水,怕把
一年的运气扫、拨出去。不能动刀剪、不能蒸炒,取不能争吵的诣音。不能剪头,
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破各种东西,还有腊不定正不娶的习俗。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
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
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
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
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
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
年。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
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二是礼节
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
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
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
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
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
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
已,无甚过多礼节。
正月初二
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
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过
去,初二一大早,京城的百姓无论富的穷的,都会赶往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
有的开汽车,有的赶着马车,有的坐着人力车,非常热闹,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
“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老鼠娶亲的日子:老北京有这么一个说法,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
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
了。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
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
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属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
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
一年。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
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
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
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
逛庙会走亲戚:逛庙会从初一就开始逛,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
逛逛。过去北京的庙会很多,现在比较正宗的有白云观、东岳庙。骑驴到白云观、
打金钱眼、摸猴儿。到东岳庙走福路、挂福牌、绕福树。庙会是老北京人娱乐的
场所。
正月初五
初五这一天被称为破五,也就是破除禁忌,初一说的那些禁忌可以破除。店
铺里面的伙计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因为这一天的晚饭,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
个包子,那就意味着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卷铺盖卷儿回家了。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
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
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
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
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
易。
祭财神: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
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
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
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
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正月初六
买灯碗儿等待顺星:商家在初六开始制作一种泥质的小灯碗儿,因为初八传
说是众星下界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会买小灯碗
儿回家,在初八晚上要举行“顺星”仪式,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
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
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
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
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猜灯谜”又叫“打
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
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
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
欢迎。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
人节”。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
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
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
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
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
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
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
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立春风俗
迎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清代,有
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
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
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
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
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
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
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吃春饼,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
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
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
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
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
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
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
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扩展资料:老北京的过年其他风俗
一、大年初一 满街走
老北京人在正月初一这天都要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先开始,初一早晨,晚
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
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在
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还要出门去拜年走亲戚,人们在街上遇到时也要笑容满面
的抱拳拱手,互祝吉祥,多说拜年话。左邻右舍也要互相登门拜年。但是在过去
出门拜年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则要在破五过后才能出门拜年。大年初一女婿必
须要到岳父家中拜年。
二、三十晚上 闹一宿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在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在这天供有佛龛、神像、祖
宗牌位的这天要在供桌前摆上九堂大供;五堂蜜供,成堂套饼、成堂面鲜,成堂
水果、成堂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家境一般的也要
摆三堂或五堂供品。还要在供桌上供上敬神钱粮、纸元宝、千张等。在腊月三十
下午就开始张灯结彩准备过年,家家贴春联贴福字、贴挂钱、贴窗花、贴抬头见
喜、贴出门见喜等,贴完后鞭炮齐鸣,好不热闹。除此之外还要在院子里铺满松
枝、芝麻秸等,名为“踩岁”,取岁岁平安之寓意。
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在过去的社会还是以吃为主。其实包括那些
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俗话说:“心到神知,上供人吃”!老北京人除夕
晚上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除夕的年
夜饭要有荤有素,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主
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供奉祖宗牌位的还要在供桌前供上一碗“年夜饭”,在饭
上插上松枝,在松枝上挂上铜钱,小纸元宝等,宛如一棵摇钱树。老北京人在晚
上吃年夜饭之前还要有一个祭祀祖先的仪式,首先由家中长辈燃烛焚香,后按家
族辈分大小,男先女后的顺序分别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行礼后由家中长
辈宣读祭祀表文,宣读后将表文和钱粮、元宝、千张、茶叶、香粉等一起放入疏
筒里到院中焚化。此时还要鞭炮齐鸣,焚化后男女才回到屋中开始吃团圆饭。老
北京人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之交点时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饺子
顾名思义是取交于子时的交子意思,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包饺子
时家家还要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包进糖、铜钱、花生等。如吃到糖的,
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幸福;吃到铜钱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吃到花生意味着来年
健康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
子时一到,鞭炮齐鸣、焚香接神。家中长者手拿三柱高香去屋外院中按照五
个方位接神。接神后老北京人有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
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
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
斗纸牌,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等游戏。第二天还要去拜年走
亲戚等活动!
三、腊月二十九 蒸馒头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
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
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
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腊月二十九因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
也叫“小除夕”,这天家家置摆酒席一桌,以备晚辈前来给长辈辞岁、别岁。还
要在屋外焚香,称为“烧天香”,一直要持续到初一。
四、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
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都要发一块面,一是为了明天蒸馒头做前
期准备工作,二是寓意来年能大发财源。腊月二十八这天还是接着前两天继续洗
衣服、洗澡,有二十八洗邋遢的讲究!
五、腊月二十七 宰公鸡
老北京人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有宰公鸡的习俗,依旧是准备过年的食物,通常
要宰只鸡、炖只鸡,除了昨天炖肉今天炖鸡以外,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
以备过年时候享用。每天厨房里都是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
呼,一推门,就是各种香味儿和着热气扑面而来,还有满屋子的笑语喧阗,屋外
的鞭炮齐鸣。年,就这样带着形、声、色、香、味,定格在记忆中。 老北京过
年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仍旧继续昨天的工作洗衣服、洗澡,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
洗旧泥的习俗,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
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六、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
腊月二十六。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的主妇开始煎炒烹炸,准备年夜饭。老
北京讲究过年的几天是不能动铁器的,比如菜刀、剪子、针等,所以也不是做饭
的,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所有的饭菜要在春节之前准备完毕。
首先就是准备炖肉,因为""在过去的人们眼里,是年夜饭的最高境界。从腊
月二十六开始直到年三十前,几乎每一天的活动都与"吃"有关。这反映出在物资
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吃的极度重视。在老北京腊月二十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家家
洗衣服、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土和晦气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在老北京又
有这样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福禄,腊月二十七洗旧泥,腊月二十八洗邋遢的说
法。
七、腊月二十五 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这天家家都要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为什么过年非得吃豆腐
呢?其实这也是要来年取个好的彩头,取锦衣玉食之意,老北京人都希望自己的
家庭是钟鸣鼎食之家,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节余,也就是奔小康的意思。
豆腐就代表锦衣玉食中的玉食之意,因玉为白色,豆腐也为白色,极其相象,所
以家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已备过年时享用。旧时民俗腊月二十五还有接玉皇的
说法,传说上天后,天上听完的汇报后要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体察人
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为来年祈福迎祥,众人这天起居、言行
都要谨慎,争取好的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来年降福与己。其实腊月二十五在
民间说法很多还有一说法就是在这天要推糜黍、磨糜黍。“糜”就是糜子,“黍”
就是黄米,是两种粮食作物。干吗要磨这两种粮食作物呢?是因为这两种作物有
粘性,磨成面后称为粘面,是为蒸年糕准备原料。老北京过年家家都要蒸年糕,
南方也有此风俗,不过南方多用江米和糯米做年糕,年糕年糕顾名思义就是过年
时候吃的一种糕,也取来年,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八、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老北京过年最讲究的就是辞旧迎新,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涤除污垢,打扫一年
里落下的尘土。过去老北京家家都是纸糊顶棚,一年来顶棚四周棚壁都堆积有很
厚的尘垢,在新的一年将要来到时,必要打扫一下。扫完房顶后还要扫去房屋四
壁的蛛网尘土等,把旧的年画取下来换贴上新买来的年画,更好的为过年做准备。
老北京一到腊月二十日左右街上已经开始有写春联的摊子了,一些文人墨客,都
大显身手,多半是不为赚钱,但是有的穷苦文人,希望用这几日的辛苦书写换来
三十晚上的一顿饺子。这天家家将春联、门神、福字、挂钱等准备下,只等腊月
三十下午将其分别贴好挂起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了!
九、腊月二十三 祭 (糖瓜粘)又称小年 各家有各样祭灶仪式
在像前设供桌,香烛五供钱粮全份,供品有: 关东糖、糖瓜、南糖、清水
一碗、秣草料豆一碟等。由家中男人主祭,女人不允许参加,(老北京有:“男
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先由家中男主人燃烛上香,上香后诵祷词,然后
将关东糖在灶王爷像口处一抹,表示将灶王爷口粘住或表示往灶王爷口中送些蜜
物,以求灶王爷上天后向时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等香焚尽后,将灶王爷像和
钱粮草料等一并焚化,再将一晚清水泼于地上,礼成。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05:5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81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