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年节礼俗
作者:李昶伟
从清代到民国,甚至到1950年代,过年的礼俗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总体来说是由
繁化简,尤其是祭祀活动的淡化到废除,使得过年的气氛发生了重要转变。
年节的假期
旧时岁时节令的礼俗保存到今天的已经不多,我们对很多传统的岁时节令已经很
淡漠了。说到旧俗,上层社会没有下层社会保留得多,大城市不如偏远的地方保留得
多。我们家虽是汉军旗人,但是没有旗人的生活习气,再加上又有一些新思想,因此
并不太讲究旧礼俗,真正按照旧俗去过的节日并不是很多。
所谓岁时节令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一年四季中所说的二十四节气,还有一个就
是一年中的节日。一年中最大的节是三节:端午、中秋、过年———就是年节,从前
没有“春节”这一说。一些特殊行业自有他们自己的节日,比如说挖煤的有窑神节
等,但我们这里只说一般民众都重视的节。
先说年节,年节是一年当中跨度最长的,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就进入到过年阶
段,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五才结束。旧时北京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阶段,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过年的“预热期”。从初八起就要泡腊八醋,熬腊八粥,很多寺庙
道观也熬粥舍粥,这就进入过年的准备阶段了。
清代延续古代旬休制度(十日一休),没有星期六、星期天,但是三节都是有假的,
端午、中秋可能放一两天假,其他时间衙门里都得上班。只有过年这假可长了,什么
时候放假呢?从腊月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这三天中挑一天,谁挑呢?由钦天监来
定日子,这三天哪一天放,钦天监说了算。定了之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衙门和其他各政府机关都按这择定的日子开始放假。放假之前各部衙门有一个“封
印”的仪式,在装印的盒子上打封条,这天开始就不用印了,也就意味着不办公了。
这一放假不得了,前门五牌楼外的商机就来了,生意好得不得了,各种买卖、饭馆
进入腊月二十三,整个市面上就热闹得不得了,普通人家开始采办年货。北京有
很多民俗,比如说腊月二十几哪天要蒸馒头,哪天要贴窗花,哪天要扫房,我们家没
有这个,从来不遵循这些旧礼俗。至于吃,我们家厨房爱做什么做什么,一切是听厨
房的,没有这些“妈妈例儿”,我家生活比较简单,一般人家还有重新糊顶棚这些事
儿,但因为我们住的是西式的房子,不用糊顶棚,当然过年也得扫扫房。
祭祀与摆供
今天人们老说过年没年味,为什么?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一项重要的
内容被忽略了,那就是祭祀。没有祭祀,也就没有一个家庭的向心力,同时也就没有
了一种仪式感和对先人的崇敬,所以说祭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南方很多农村都有祠
堂。祠堂是一个宗族社会的重要核心,城里面没有这个,但也有祭祀。有的大户人家
往在行礼后有个合十的动作,实际上是错误的,对先人的祭祀是不用佛教礼仪的。去
年,是朱家溍先生十年忌辰,在北京正乙祠有个纪念活动,朱家三姊妹行三跪九叩大
礼如仪,姿势是基本正确的,看得出来是从小训练有素。
供桌上要有五供,什么叫五供呢?中间是香炉,两边是蜡烛,再两边是花瓶,这
叫做五供。五供可以是铜的,也可以是景泰蓝的,也有瓷的,有各种不同的五供,根
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或者是祖宗传留下来的五供沿用。蜡预先点好,然后上香,上香一
般来说是三炷香一起点,点燃以后分插三炷。牌位前面都有碗筷,列祖列宗不一定每
一个人前牌位都有,牌位可能有两层、三层,只是最前一排摆放碗筷,就是个意思而
已。上菜是由佣人拿着提盒传菜到门口,由女眷来上供,男的一般不管,佣人更不能
上供,我家是由我的两位祖母和我母亲端菜到供桌上。香烛从开始摆供要持续到撤
供,中间不能断,香烛要燃尽时就要及时更换,一直到撤供为止。
所有的节日基本上都和祭祀、祭祖、祭鬼神有关系,但我家从不祭鬼神,我的印
象中,连祭灶都没有过。祭祖不能说都是封建迷信,因为祭祀实际上保留了一种仪
粗蜜供。精蜜供真是为人吃的,就要精细得多了,又酥又脆,饽饽铺里随时都有,但
是祭祀用的粗蜜供就要在年前事先预订了。
我记事的时候我们家只有清明上坟、过年祭祀,清明时家中不摆供。端午、中秋
小祭,一般来说只祭自己的直系近代祖先,旁系就不祭了。因为我负责插牌位签,因
此太清楚了。过年祭祀要插三四十个,小祭就插我祖父、曾祖父四五个就可以了。祭
祀礼仪我家维持了很久,到哪一年开始不祭祀了呢?基本上到1964年。1965年就风
声鹤唳了,1966年“文革”,后来就比较淡化了。还有一个祭祀就是祭祀我祖父的冥
寿,即是祖父的生辰,比较简单,至于忌日就不祭了。
正月初五叫北京人叫“破五”,破五就表示真正过年到了一个结束的阶段。一般
拜年从大年初二起,也有从初一就开始的。有的习惯还有女性正月初几才能回门,我
们家一概没有这些,那时候我母亲身体不太好,也很少回娘家,我父亲当然也一定会
到我外祖父那边去拜年。像我们家后来,我太太在我们家过除夕,但是初一可能连我
父母都到她们家聚会一次,这都是很现实的生活方式了,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
从清代到民国,甚至到1950年代,过年的礼俗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总体来说
是由繁化简,尤其是祭祀活动的淡化到废除,使得过年的气氛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春
节礼俗的移易,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百年来的断裂和异变。
过年的应景趣味
有一些应景的东西。比如过年要摆果盒,福建的大漆果盒做得最好,也有大漆剔
红的,多的有十几格,少的也有八格、六格,里面摆各种各样的吃的零食。普通人家
一般来说就是红枣、落花生、黑白瓜子、核桃仁,北京的一般人家也会摆放蜜饯杂拌
儿,像蜜饯杏脯、桃脯、等。有钱人家会用一些南果,比如说福建的大福果、橄榄,
广东的桂圆、荔枝,还有些南方的精细干果,比如说香榧子、小胡桃之类的。
再有一个就是过年的装饰,今天我们过年摆什么花都可以,蝴蝶兰、郁金香、矢
档的古玩,不太值钱的也拿出来摆在街道两侧,旧书版本更是如此。文化人逛厂甸的
多,那个时候旧书比较便宜,一部线装书,比方说平时索价是15块钱大洋,也许到过
年的时候7块钱大洋就卖了,能在春节里淘上几部心仪而价廉的古籍,也是件乐事。
还有一些卖年画的,农村人总要买一些,像戏曲故事或者是吉庆有余等各种年画。厂
甸还有专卖假画的,居然说是武侯遗墨、张飞亲笔,说来可笑至极。过年以前已经是
满街卖年画、卖春联的了,正月十五以前是卖花灯的,乡下人都来了,也能收入不
少。
另外,就是过年的时候要给佣人分红包。从前佣人也最喜欢过年,主人博彩他们
抽头,赢家拿出一些钱来打赏,他们一个过年下来收入不菲。过年事特别多,应景性
的东西都要做到,这一个年才算完美。供要摆,祖先要祭,朋友之间要来往,应酬该
有的有,仆人也该有意思。总之,要做到皆大欢喜。
口述:赵珩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昶伟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05:4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81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旧时的年节礼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旧时的年节礼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