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建构及其特点
2019-07-12
价值体系的建构应该是⽂化建构的关键,它决定着⽂化建构的⽅向和途径。作为观念形态的⽂化,它要解决有关精神领域的⼀
切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之为⼈的问题,⼈的本质问题,⼈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这些问题都内蕴着价值⽬标、价值追
求、价值信念、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们之所以提出价值体系重建的问题,是因为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经崩溃,社会出现严重
的价值失范。⼈们期望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能尽快建⽴起来,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能按照规范理性的轨道健康发展。
⼀、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化社会的冲突?
所谓价值观念,是⼈类在其⽂化创造过程中,为了达到与社会的和谐⼀致⽽建⽴起来的⼀套规范或准则,也是⼀种⽂化⼼理模
式,它表现了⼈类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传统的本质特征。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原则上是⼀种价值冲突,是⼈的现有价值形态与
未来理想价值之间的⽭盾冲突,是基于⽭盾的价值取向所发⽣的全⾯冲突。特别是社会发⽣急剧变⾰的时代,新旧价值观念的
冲突就更为激烈,带来整个社会的震荡,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向和趋势。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在许多⽅⾯都发
⽣着激烈的冲突。如祖先崇拜与现代⾃由意识的冲突;⼈治传统与法制传统的冲突;重农抑商与现代商品经济的冲突;平均主
义传统与现代社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冲突;悠闲散漫传统与现代社会讲求效率原则的冲突;因循守旧传统与现代社会追
求⾰新创造精神的冲突;崇古意识与现代社会崇尚民主的冲突;中庸之道与现代社会拚搏冒险精神的冲突;道德本位与现代社
会追求科学理性观念的冲突,等等⽅⾯。随着中国社会改⾰的深⼊进⾏,这种深层次的冲突已越来越不可避免,愈来愈激烈。
古代中国是⼀个超稳定的封建专制国家,除了依靠封建国家机器维持外,很重要的是中国社会有⼀套⼗分完备的封建纲常伦理
体系,在中国这个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它起着⾮常重要的作⽤。中国是⼀个古⽼的农业国,它的基础是⾃给⾃⾜
的⼩农经济,它培养了⼀代⼜⼀代的完全⽣活在封闭家庭经济的⼩天地中的农民,纲常伦理道德成为⼈们⽣存和相处的最⾼准
则和最⾼需要。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从中脱胎⽽来,并建⽴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天然的脐带将传统价值观念的
养分源源不断地很容易输送给新社会,以⾄于我们不得不经常⾼喊要与传统观念实⾏彻底决裂,但同时⼜捡起另⼀种传统观念
作为武器。改⾰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发⽣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由此引起了⼀系列价值观念
的变化,社会急剧变⾰,使⼈们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发⽣的变化,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曾经⼀贯坚守的观念为何就失效了
呢?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更新和建构新的观念。新观念的出现和旧观念的失效都同时出现在极短的时间内,使⼈难
以作出准确和客观的判断,⼈们不知道新观念出现和存在的依据,也不了解观念失效的背景和条件,个体⼀时失于慌乱,公众
舆论也陷于模糊,今天肯定,明天否定,明天否定后天⼜肯定。甚⾄出现新旧并存、不作结论的⽽让公众作出判断的现象,传
播媒体的渲染增加了公众作出判断的难度,由此形成⼈们⼀再提到的价值失范的现象。
⼆、现代社会出现价值失范现象?
价值失范是社会改⾰必然带来的结果,因为改⾰是全⾯的改⾰。改⾰的⽬的就是改⾰旧的思想和观念,建⽴新的思想和观念,
但旧的思想和观念的改⾰与新的思想和观念的建⽴都⾮⼀蹴⽽就,⽽都是⼀个过程,这⼀过程不完成就必然出现价值失范现
象,当然,对价值失范这⼀现象有不同的认识。
价值失范现象是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事实,它已引起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如有的⽂章指出:“处于⽂明转型时期的中
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个体主体意识
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功利主义、拜⾦主义同传统‘正谊明道’的超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传统节俭美德,技术批
判理性与启蒙理性,后现代⽂化与⼯业⽂明精神,等等。显⽽易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次深刻的价值重
建和⽂化转型。”(⾐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存模式塑造》,《北⽅论丛》,1995年第4期。)
价值失范是改⾰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从其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它说明改⾰的进程在不断推进,说明改⾰是实实在在进⾏,因
此才有许多价值观念与现实不适应⽽显得陈旧过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进⾏重建。另⼀⽅⾯,价值失范引发道德的滑坡,⼤
量⾮道德或不道德现象公开登台。有⽂章指出,近年来⽂化发⽣劣变,特别是精神⽂化劣变更加严重,具体表现是:德育严重
弱化,青少年和⼉童在很⼤幅⾯上精神劣化以及综合素质下降,表现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各种健康精神薄
弱,好逸恶劳、遍求享受、浮娇脆、少坚毅、乏卓⾏等缺陷和病态成了常见现象。经济领域⾥的廉洁问题更为⼴⼤民众所关
注,在精神⽂明以及整个问题上,如果继续“软”下去,“滞”下去,“不仅⽂化本⾝的衰萎、劣变幅⾯会更快地扩⼤⽽难以遏制,
⽽且经济改⾰、政治改⾰也会受到阻碍。”(刘福勤:《⽂化新探寻和新建设》,《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4期。)精神⽂
化的劣变表现为道德的滑坡。
道德的滑坡再严重⼀点就是⼈的道德感的完全丧失,精神扭曲,道德沦落,⼈蜕变为⾮⼈,有⼈对这⼀现象作了理为严重的描
绘,认为⽬前“⼈们的精神在随经济上升⽽颓废,道德随物质积聚⽽败坏,⽇益膨胀的个性欲望在脱离社会整体利益⽽顺着私
⼼⾃利的纵横欲壑⼜向新体制的夹缝中肆意倾泻,⾚裸裸的逐利动机就象被释放出来的魔⿁⽽恶性泛滥。中国⼈似乎很难站在
三、现代价值体系的重建及其特性?
价值体系是由⼀系列价值观念构成的逻辑体系,它包括价值⽬标、价值标准、价值规范、价值信念、价值追求、价值取向等内
容。就其主要内容⽽⾔,有⼈认为主要包括价值⽬标、价值追求、价值取向(王⽟墚:《价值哲学新探》,陕西⼈民出版
社,1993年,第421页)我们认为还应包括价值标准,从⼀定意义上它更重要,因为它内涵着价值的⽬标、追求和取向。标准
就是⼀种判断或评判,它蕴涵着主体⾃⾝对事物的看法,也引导着公众的思维趋向和⾏为取向,因此,价值体系建⽴的作⽤不
仅表现在它对个体的规范引导作⽤,也表现为对社会的规范引导作⽤,重要的是确定⼈们追求奋⽃的⽬标,确⽴⼈们评价⾃
我、他⼈及社会的标准,确⽴⼈们努⼒的⽅向和选择的道路。
就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它的核⼼内容是什么呢?或者说它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是科学理性精神和⼈⽂精神。
道德本位是中国传统⽂化的最根本的特点,也是传统价值体系的核⼼。道德的完善是⼈们追求的最⾼⽬标,也是⼈们的价值选
择和价值取向,也是⼈们评价⼈与事物的标准。这在占中国统治地位的儒家价值体系中得到反映。“内圣外王”的理想⼈格说明
⼈们⾸先追求的是道德上的完善,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就是⾃我的道德祈求,直⾄今天,我们仍然坚信培养⼈⾸先要求
道德上值得信赖,德智体全⾯发展仍然以“德”为要,这与传统的明德之要求是共同的思路。在中国⼈内⼼深处牢固地存在着这
样的信念:⽆德之⼈有才亦⽆⽤,甚⾄为害亦⼤,作为教育思想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但这⼀信念极度泛化⾄整个社会,则
必然⾛向泛道德主义,整个封建社会弥漫的就是这种泛道德主义浓雾,它⼴泛地调节着⼈与⼈的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各种关
系。道德调节作为⼀种情感的浓缩,它体现着亲情和⾎缘关系,在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这种道德情怀⼗分有效,它
掩盖了等级森严的君⾂民的关系,给专制统治披上温情的⾯纱,家国⼀体的认同,天下⼀家的情怀,把残酷的统治关系、严格
的等级秩序都融进道德情感中,从⽽模糊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们的利益需求和独⽴意识。⼈们重视的是道德伦理关系,
是对整体和谐统⼀的负责,⽽⾮整体利益的获取和个⼈利益的满⾜,从⽽缺乏对⾃然和整个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科学被当作道
德的奴仆,理性被视作对⼈情的冷滞。因此,科学与理性很难进⼊⼈们的视野,似乎从未在中国⼈的思想中占据过重要地位。
科学的内在动⼒源于⼈类对⾃然的探索和对世界的征服,⽽当⼈们从中获取利益和财富后,就更激起⼈们对科学的崇尚。科学
需要的是理性和逻辑,这两者恰是欧洲⽂化的精粹。肇端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理性精神和逻辑精神影响着整个欧洲⼈的思维趋
向和价值取向。第⼀台蒸汽机在英国的诞⽣,表明欧洲⼯业⽂明的开始,也是整个⼈类进⼊⼯业⽂明社会的标志。由此,⼯业
⽂明⾰命的浪潮不断席卷整个欧洲,以⾄整个世界,引发了⼀次次⼯业⾰命,由机器时代进⼊电器时代,再到电⼦时代,近些
年⼜掀起信息化浪潮。西⽅世界的科技发展不断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类都被引⼊了这以科学和理性为价值取向的时代。近
些年⼈们在分析世界局势的变化时经常⽤到的⼀个概念就是综合国⼒。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竞争由军备竞赛转向综合国⼒的竞
争,这在⼀定意义上,反映了当今⼈们的价值取向。
回顾中国社会的发展,反思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使⼈不免产⽣深深的忧虑,中国⼈⼀如既往地关⼼的是“内圣外王”的理想,着
⼒造就着⼀代⼜⼀代的道德君⼦。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处于社会的中⼼地位,他们既是道德圣⼈的塑造者,⼜是被
塑造者,他们往往是道德圣⼈的化⾝,以垂范世⼈,如孔⼦、孟⼦、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被尊为圣⼈。儒学之所以⼀直居
于统治思想的地位,就在于它造就了垂范世⼈的道德君⼦,正好适应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封建社会。所以,当西⽅⽂化携
带着科学和理性精神侵⼊中国时,⾸先遭遇的并顽强抵抗的就是以道德为本位的儒学。了解了这⼀点,就不难理解在五四时
期,先进的知识分⼦为什么在宣传科学与民主时,要激烈批判儒学,在后来的发展中,我们⼜悲哀地看到,科学与民主为什么
⼜那么容易地被击倒、践踏。在中国呼唤和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中,为什么科学与民主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难以确⽴科学优先
的牢固的地位。相反,每当对科学发难时,却那么容易引起⼈们的共鸣,当年梁启超宣布科学破产时,引起了许多⼈的赞同和
⽀持,中,科学等于⽩专道路,知识越多越反动,⼜有那么多⼈响应,科学家扫厕所,学术权威清马路,直到今天仍有造导弹
学、哲学等各个⽂化领域的⼀种具有共同倾向的思潮。(陈修斋、杨祖陶著:《欧洲哲学史稿》,湖北⼈民出版社,1983年
第171页。)“⼈⽂主义”的⼝号是:“我是⼈,凡是⼈的⼀切特性,我⽆不具有。”这是针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柱宗教神学⽽
发出的抗议和呐喊。宣扬“⼈性”,反对“神性”;要求“⼈权”,反对“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当⼈类社会进⼊⼯业
⽂明社会之后,⼈们⼜成为⾦钱的奴⾪,物质的奴⾪,为了钱和物欲,⼈不惜出卖⾃⼰,抛弃⾃尊,在资本主义⾦钱关系中,
⼈异化为⾮⼈,⼈失去了⼈之为⼈的本质。因此,西⽅的许多学者对这种⼈性的失落满怀忧虑,开展对西⽅⽂明社会的反思,
对⽂明社会出现的弊端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呼唤⼈的价值和意义的回归,重建⼈⽂精神。现代⼈⽂精神,阐扬⼈的全⾯发
展和需要。
中国封建社会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相⽐有不同的特点。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学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天主教的教义及其
神学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柱,天主教会及其僧侣宣扬⼀切为了神,要⼈们把⼀切都献给神,提倡禁欲主义,要⼈们放弃物
质⽣活享受,以求死后灵魂升⼊天堂。(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湖北⼈民出版社,1984年5⽉,第172页。)
⼈变成了神的奴仆,没有⼈格,没有地位,但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浓厚的宗教和神学⽓氛,也没有深厚的宗教和神学传统,
⼈始终是处于显要位置,并竭⼒区分⼈与动物的不同,⼤⼒张扬有⽣有知有情有义有智。⼈有道德这是⼈最伟⼤之处,所以,
道德本位是中国⼈⾃觉的价值取向。⼈成为道德的奴⾪,⼈的个性和尊严依然被道德压抑,并逐步摧毁,长此以往,形成了梁
启超所批判的奴性性格。所以,在西⽅⽂化的冲击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呼唤中国⼈新的伦理觉悟,⾼扬⼈的⾃由平等,主
张个性解放,这是⼀种启蒙意义上的⼈⽂精神的阐扬。当然,也说明在踏⼊近代⽂明的门槛时,中国同样要建构以张扬个性⾃
由和⼈格独⽴为特点的⼈⽂精神。
西⽅各国都相继进⼊现代化时代或后现代化时代,因此,今天西⽅所呼唤倡导的⼈⽂精神,主要是对⼯业⽂明带来的⼈的本性
的压抑和异化的批判。⽽中国却不然,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阶段,没有经过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批判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启
蒙,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提前进⼊社会主义。⽬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临由农业社会向⼯业社会的转型,
在这个转型期,我们既需思想上的启蒙,使之进⼊现代⼯业⽂明社会,⼜需要防⽌⼯业⽂明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弊
端。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需要的现代⼈⽂精神:既主张个性⾃由、独⽴、平等、思想解放,⼜主张追求⼈的全⾯
发展,关注⼈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意味着中国⼈的价值取向要有根本的转变,中国⼈将如何从道德本位转向科
学理性,如何建⽴以⼈⽂精神为核⼼的现代价值体系,将取决于中国⼈能否完成对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凤凰
再⽣的前提,同时也有赖于对现代化有益的现代西⽅及⼀切先进国家价值观念的批判与吸收。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0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现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建构及其特点
被举报⽂档地址:
我确定以上信息⽆误
举报类型:
⾮法(⽂档涉及政治、宗教、⾊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提交 取消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01:2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81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现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建构及其特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现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建构及其特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