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确地鼓励孩子
小心!别夸坏了你的孩子
前几年随着一本《告诉孩子:你真棒!》的书热销,“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等等概念变
得异常流行,什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之类言论充斥于报纸广播、电视栏目,甚嚣尘上,
中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以前的着重批评孩子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身,从“天下无不
是的父母”变成“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孩子周围从此到处是鼓励表扬之声,身边到处是鲜
花灿烂、阳光明媚。果真教育的方式从“右倾”的重视批评转向“左倾”的重视鼓励,教育
中的细节问题就会都消失了吗?教育中就不存在矛盾了吗?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环境给予的信息有分辨真假的能力,同时人的心理机制又
是极为复杂的,在不同情境下接收到正面信息或负面信息,并不必然导致积极行为或消极行
为。
人们在片面强调夸奖表扬的正面作用时,往往忽视了挫折对幼儿的教育作用。过度呵护下成
长起来的幼儿,就像玻璃心和水晶鞋一样,脆弱至极,一击即碎!对幼儿的教育绝不应只限
于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帮助幼儿正视问题,鼓起勇气,克服困难,
战胜挫折,积累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片面的所谓
“赏识教育”,如果忽略了具体情境、具体对象、具体方法,一味以大团圆、大家好式的鲜
花掌声来鼓动孩子,很容易低估孩子的分辨能力,也容易将孩子判断事物的标准扭曲,甚至
更容易让孩子在面对未来现实生活时应有的抗击打能力完全丧失,成为一个心智不健全的人。
以此本章分别从鼓励的前提,鼓励的对象,鼓励中一些不当的做法和赏识教育的误区,来深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在父母和子女或老师与学生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
感交流来进行的。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相互信任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专
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子女对父母有特殊的信任,尤其幼儿期和学龄期儿童往往把父母看成
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们特别希望能得到
父母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地交流。他们认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
的。父母的信任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从教育效果看。
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可使子女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
敬爱,更加亲近、服从,心里话乐于向父母倾吐。这既增进了父母对子女内心世界的了解,
又使父母教育子女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优秀,他们往往试图鼓励孩子,方法常常是利用一切机会明示或暗示孩
子要变得更优秀。这种鼓励到底会给孩子带来自信,还是带来压力,并非取决于家长的动机,
而是取决于孩子从这种所谓的“鼓励”中得到了支持的力量还是压迫的力量。当孩子已经竭
尽全力仍然很难变得更加优秀的时候,所谓的鼓励就的确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变得更优秀,当然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只是提出要求,孩子受到的也许
就只有压力。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家长要帮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不是向孩子提出更高的
要求,而是帮助孩子提高达成优秀的能力。
有一个孩子曾经举例说明为什么妈妈说话总是“像子弹一样打在自己心里”,他说,妈妈经
常在吃饭前有意无意地说一句诸如“我们小区你张伯家的孩子又考上重点高中了”之类的话,
各位家长一定知道这位妈妈在试图通过这些案例激发孩子好好学习。但孩子说一听到这种话
就一口饭都吃不下去了,因为所有这些话只代表一个含义,那就是:“全小区只有我一个笨
蛋!”
我们不能否认妈妈对孩子的爱心,但妈妈有爱心和能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根本是两回事。
爱不是一个人积累的感情的宣泄,不是把自己满腔的爱不顾对方死活一股脑倾泻给对方。爱
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让被爱的人感受到爱的能力。
愿意做出改变。他们最容易对倾听和理解做出反应。
尽管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理解,但敏感型的孩子更加需要理解来缓解他们的抵制情绪。敏感的
孩子通过明确自己的需求并倾诉他们对生活的情绪反应来了解自己。抱怨是他们天性中的一
部分。当有机会与别人分担他们的负担时,他们的心情就会有所好转。
因此父母只要对他们的情绪给予一点点确认,就可以让这些孩子重新看到积极的一面,他们
需要你对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有更多同情、证实和承认,而试图催促敏感型的孩子只会让
他们更加抵触。
如果不能经常获得同情,敏感型的孩子就会开始戏剧性地表达他们的问题,以获得所需要的
同情。当父母忽略了敏感型的孩子时,这些孩子的感觉和问题会更严重。当孩子烦躁或者看
上去沮丧时,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应该烦躁是没有用的。强调各种正面的东西反而会使他们
走到另一个方向并使他们更注重负面的东西,并试图以此获得父母的确认和理解。因此父母
要更多地倾听,并且不要为了使孩子感觉更好一些而试图解决他们的问题。
敏感型的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并不孤独并且自己的父母也有痛苦。这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对
于父母来说,你甚至可以跟孩子说说自己的苦处,因为敏感型的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不是唯
一痛苦的人。例如,当孩子抱怨某件事情多么难、多么费力或痛苦时,父母可以说:“我知
道,今天我也感觉糟透了,我遇到了严重塞车。”这种方法并不是指望孩子来安慰父母,而
是满足了敏感型孩子的特别需要。
需要事先知道计划是什么、活动规则是什么以及谁是“头儿”。他们需要活动计划。
活跃型的孩子喜欢成为关注的焦点,喜欢参与到活动中去。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是对的。如果
父母没有为他们做好安排,他们很容易变得蛮横无礼。这种孩子需要有机会成为成功的领导
者。他们尊重并且追随自信并能干的领导者。父母必须要小心,不要表现出软弱、优柔寡断
或者脆弱。
要想把活跃型孩子的抵制降至最低限度,最好的做法是尽可能让他们优先,并且尽可能让他
们负责某件事情。不要直接问他们觉得什么最好。如果给了他们指示之后,他们拒绝接受并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就要承认他们的建议,然后再决定该做什么。例如你说:“我们先去荡
秋千,然后再去玩攀援架。”他们可能会说:“但攀援架更好玩,我们先玩那个吧。”此时,
明智的父母可以说:“好主意,就玩那个吧。”这些孩子喜欢得到肯定,当他们得到肯定时
会很兴奋。
活跃型的孩子需要感觉到你需要并且信任他们。把活跃型的孩子置于领导位置并且给他们明
确的指示,可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才干,他们自然也会变得更加愿意合作。
活跃型的孩子是通过行动以及犯错误来了解自己的,因此这些孩子很容易遇到麻烦。他们需
理解这一点并且不要着急,对父母而言是最重要的。
他们很容易分心,需要经常指导他们该做什么。当他们忘了你的指导时,并不是想要惹你生
气或者抵制你,而是真的忘了,千万不要因此而责备他们。对反应型孩子的鼓励重新引导他
们分散的注意力。在正确的引导下,他们愿意合作的天性就会显现出来,对引导其改变方向
的诸如“现在让我们做这个„„”、“现在我们要„„”之类的话都会有很好的反应。父母
不要问孩子想干什么,甚至不要问他喜欢干什么,而是要引导孩子。当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愿
望和需要时,他会抵制你并让你知道他想要什么。此时,父母可以说:“好的,那是个好主
意。你就那么做吧。”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不要直接问他想要什么、喜欢做什么,而是
父母提出建议,通过他的接受或者抵抗来判断他的愿望。
反应型孩子容易散漫、健忘并且不可靠。对他们来说,做完某件事的善后工作是难以忍受的,
需要反复要求他们。父母不要指望这样的孩子在他们的环境中有秩序。例如,他们不会保持
房间整洁,不要跟他们争论房间整洁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只需要跟他们一起来整理就好了。
当有机会寻找乐趣并对很多事情进行简短的探究时,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关注范围并学会集中
注意力以及更深入的探究问题。假以时日,他们将学会完成任务。
没有正确的鼓励支持,反应型的孩子会被生活的责任压垮,容易变得不负责任或者过分散漫,
并且会经常拒绝担负起成年人的责任。当他们获得了所需要的鼓励和支持时,他们会变得可
们的价值以及与父母双方之间的独特联系。这些习惯无需花很多时间,只需要承认它们是独
特的,然后就要一遍遍地重复。
孩子的性情大致可以分为以上四种,尽管某个孩子属于某一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点其他
性情都没有。有些孩子拥有这四种性情的程度差不多,而有些孩子则会这种性情多一点、那
种性情少一点。性情无所谓好坏,它们只是不同而已。因为这四种性情的组合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在鼓励孩子时不但需要判明孩子是以哪种性情为主的,
还应该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判断出当下孩子表现出哪种性情,这样才能实施正确的鼓励。
4.廉价赞赏和溢美之词不是鼓励
刘阿婆的孙子平时很调皮,可六一前夕,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孙子居然被评为“运动宝宝”;
更让她惊奇的是全班32名幼儿都获得了名头不同的奖状。刘阿婆心中疑惑,自己小时候获得
一张学校的奖状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啊,怎么现在的学校感觉有把孩子缺点异化为优点的嫌
疑呢?比如自己的孙子明明有些好动,却给他发运动奖;而那些不合群的小朋友,却给他们
发个性奖,这不是忽悠家长吗,这不是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吗?
现在“鼓励教育”成了时尚,无论家长老师都把要积极正向鼓励孩子当成了教育的万能法宝,
整天挂在嘴边,好像只要天天念叨着孩子的好,孩子就什么都会好起来了。这种所谓的“鼓
励教育”其实是非常浅薄和庸俗化的教育理念误导下的教育行为,刘阿婆看似保守的怀疑,
却有深谙世故老人犀利的思考。
那么真正的鼓励教育应该包含哪些必要的因素?
首先,真正的鼓励教育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它并不提倡无节制的奖励,它更多强调的是大局,
是一种平衡,它并不以教师一天、一件事情上的表现作简单判断。它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
尊重孩子、欣赏孩子,但并不拒绝对孩子错误的提出,乃至必要的惩罚。我们并不能因为一
但是现在有些学校中流行的“鼓励教育”空洞无物,把社会上激励销售团队的那种方法生硬
地搬到学校课堂上来,上课前全体学生拍巴掌,集体自我鼓励,谁回答了问题,老师不加点
评却鼓动全班同学鼓掌欢呼:“某某某,你真棒!”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上来,老师不循循
善诱却也同样鼓动全班同学鼓掌欢呼:“某某某,你能行!”一次恰当的表扬鼓励,对学生
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的享受,更多的是对他个人价值的评定,由此进一步使他增强勇气和
力量;但一次不恰当的空洞无物的“鼓励”,对孩子来说,不仅起不到增强信心的作用,可
能让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来自集体喧闹的不真诚,甚至是对自己能力的低估和愚弄!这种鼓
励教育不要也罢。
最后,还有一种家长们近来容易犯的错误倾向,那就是溢美之词。这种鼓励言辞既不空洞,
内容也很有针对性,但在误导孩子的效果上可能更加强烈。有位教育专家曾讲到他在公交上
目睹的一位母亲用溢美之词鼓励表扬孩子的情形: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七八岁大,虽然有时
现得像一个天使!”对于小于5岁的宝宝来说,这样“抽象”的鼓励毫无意义,他根本不明
白他的哪些行为像“天使”,哪些行为又成了爸妈的“骄傲”。既然鼓励的目的是为了强化
宝宝的好行为,那么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我们会发现,一旦我们指出孩子的哪些行为“有
进步”,孩子以后就会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情,他就会自觉自愿,我们的养育过程就会
“省力而见效”。具体到某一个细节的鼓励往往是低调的,比如,“你今天早上主动帮妈妈
铺床,我真高兴,谢谢。”“你主动帮妈妈摆放碗筷,下楼时主动搀扶爷爷,真不错!”低
调而具体的鼓励听上去随意而亲切,明白地告诉孩子:这是应该养成的行为,我们是一家人,
互相帮忙,这很自然。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鼓励孩子:“你真棒,你是最棒的!”这样没有内容的夸奖——总是用
“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使孩子摸不着头脑,妨
碍了孩子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认识,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使孩子会为了得到赞
美而做事,并且非常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更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以致不能承受。心
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会大
大降低孩子的耐性、宽容程度以及应对挑战和竞争的能力。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
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引发反感和不安
鼓励是教育的重要方法,每个孩子在不断的鼓励中才能获得自信、勇气、上进心,鼓励能增
强孩子的自信心,主动去探知世界。家长和教师及时、适当的鼓励,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
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鼓励运用得不恰当也能伤害孩子。相当一部分父母误解了“赏识教育”
的基本原则,他们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夸孩子的理由来,甚至认为,
“孩子本没有这些长处,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认,自然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孩子会
怀疑父母这样夸他是有他们自己的目的,“他们为了让我乖乖就范才这么说,他们很虚假。”
为了表现“真正的自我”,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赞扬越多,就越顽劣。
对每名学生的成长都抱有坚定、乐观的态度,所关涉的是刷新教育理念的大问题,是传统的
师生、亲子关系的重新定位,而绝不应仅仅拘泥于表面化的表扬和批评。现在有些老师、家
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实际上,赏
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完全能够
被孩子所接受。
“赏识教育”很流行,以至于有些老师家长谈“惩”色变。但是,孩子总是不免要犯错
的,这时再一味地“赏识”就不行了,必须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毁坏公私财物必须赔
偿,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就不能跟别人一样参加课外活动,值日不认真就该再来一次,做了有
损集体利益的事就应该及时做一件好事来补偿,无故逃学、旷课、迟到必须反省改正,逞强
霸道、欺负同学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当然要承担后果,等等。只有让孩子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
责,尽可能把“坏事”变成“好事”,才能让他明辨是非。而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
老师,都应该要求孩子通过认识自己的错误来改正,这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如果一味“赏
识”而不敢批评、不敢惩罚,只会扭曲孩子的认识,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赏识和批评,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评之
助技巧,往往不鼓励孩子尝试探索性活动,甚至阻碍孩子进行探索,从而妨碍了孩子求知欲
的发展。
孩子的求知欲应该在幼儿阶段就注意重视培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十分明白地说过:“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人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中产
生愉快的情感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兴趣在智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可以使儿童具有更高
的求知欲、更敏锐的洞察力、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坚韧的意志力。而一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
异于一种苦役,更没有智慧的火花,没有灵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
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科学知识,不
应该是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这就是说,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启发引导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生理科学也证明,儿童的大脑是在复杂的兴奋过程中发育健壮起来的,没有情感的高涨,就
不可能有儿童脑细胞的正常发育。学习过程中欢欣激动的情感,能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
细胞,使它积极活动起来,起到激发理智和激情的作用。如果幼儿没有求知兴趣,填鸭式地
硬灌输,会使孩子产生学习的惰性而处于精神疲怠,情绪低落而不能使大脑皮层细胞兴奋起
来。这不但得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还会损害身心健康。伴随着学习过程产生的情感,往往
会比知识、技能本身更深刻更持久地影响幼儿未来的学习。
所以,幼儿期智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幼儿很早就会对新鲜陌生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
3-4个月左右的婴儿会东张西望地注视周围的事物;5-6个月的小孩会用小手抓握东西,尤其
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要转化成求知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因势利导,发展幼儿的学习
兴趣。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丰富的感知环境,让孩子广泛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那些丰富并适合儿童的视
觉、听觉、感觉刺激能激发幼儿的爱好。例如经常听音乐,使幼儿注意某些音乐旋律,就易
激起幼儿对音乐的爱好;较早地给孩子介绍书籍,并讲些有趣的小故事,则能引起其对阅读
的兴趣;多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则能培养孩子勤劳的习惯;让孩子广泛地接触现实生
活中一些他们能理解的事情,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可以培养幼儿多种多样的爱好
和广泛的兴趣。兴趣越广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大自然中鲜艳的色
彩,万千的姿态,动人的声响,神奇的变化,最能吸引天真烂漫、富于好奇心的孩子,即使
是最淘气,最会闹事的孩子,一旦置身于从未见到过的环境中,也会睁大眼睛,专注地去认
识这个新世界。他们会很有兴趣地观察地上爬的小虫,树上欢歌跳跃的小鸟,水中游动的蝌
蚪、小鱼,甚至身边的行人、汽车等。凡是他们觉得新奇的事物他们都感兴趣,都想研究一
番,甚至想摘天上的星星、月亮。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幼儿常会惊喜地发现植物开花、长叶了,小蝌蚪的尾巴没了而长出
了两条后腿„„这变化万千的世界中的无穷奥秘随时都会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并慢慢地培养
他们稳定的求知兴趣。当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孩子观察,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求异思维,对无穷的物质世界的广泛变法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比较,在发现比
较中询问,在询问中思考。
2.父母要珍视孩子的提问,并且要有耐心地艺术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厌烦孩子的提问会
扼杀儿童的求知兴趣;不负责任给予错误的回答会造成幼儿认识上的错误。科学的态度是,
不但要正确地、热情地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还要善于启发幼儿提问,鼓励幼儿提问。例如:
孩子问秋天到了,为什么树叶变黄了?正确的说法是:秋天到了,有的树叶变黄,还有不少
树叶变红了,还有很多树叶仍是绿色的。幼儿又一定会睁大好奇的眼睛问父母“为什么”,
父母则回答“是树叶中含有不同的色素等原因”。这也就是说父母回答幼儿提问时也应注意
说话的逻辑性。另外反问的形式,或用猜谜的形式,更容易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
时,他们的兴趣会更浓。因此要注意帮助幼儿加强偶然产生的、看上去是短暂的易变的却有
益的兴趣爱好,而引导他们的兴趣稳定、深入、广泛地发展。
4.会要热情满足孩子听故事的要求,听完故事还应该鼓励孩子复述和评说,提高他们听
说的能力和兴趣。与孩子一起参与符合幼儿认识水平和能力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和
表演,以激发幼儿愉悦的情绪。那些单调的,枯燥乏味的活动或者超越幼儿的接受能力的内
容,会使幼儿失去求知的兴趣。
本章将从兴趣—求知欲入手,探讨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将一般的兴趣转化成求知欲,如何用习
惯养成的方法将求知欲变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孩子不是“学习机”——没有学习兴趣怎么办
菲菲今年刚上一年级,在幼儿园时活泼大方,整天叽叽喳喳,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
去幼儿园,双休日也不例外。上一年级后的第四周,菲菲就像缺了水的小树苗,整个人全蔫
了,哭着闹着再不要上学了,并且眼泪汪汪地央求:“妈妈,我们搬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
吧!”听得妈妈都心酸起来。妈妈专程拜访了学校老师,得知女儿因为生字不会读,拼音读
不出来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针对这种情况,妈妈与老师做了沟通,请老师少批评,多表
扬,另一方面妈妈在菲菲做作业时悉心辅导,积极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菲菲不久
就跟上了学习的进度,也恢复了上学的兴趣。
表情。其实越这样,孩子越不爱学习,他会见到课本就条件反射般地讨厌。因为兴趣的前提
是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每个人做一件事情都需要适当宽松的空间。如果家长对孩子学习逼
得太紧的话,孩子会变得比较焦虑、不耐烦,在潜意识里,会对学习产生反抗的情绪,孩子
会变得容易遗忘,往往会把刚刚学过的东西一下子全都忘记。因此,只要改变了做法,给孩
子有限度的自由,该玩时玩,学习时间自由学习,学完后如果时间早的话还可以再玩一会儿,
这样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慢慢恢复孩子的学习意愿。
失败经验挫折了兴趣
提问是孩子的求知欲在幼儿期的主要表现。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很浅,有的较深,有的特
显无知,有的很富有想象力。父母千万不能消极对待,比如说:“到旁边玩去,没看到妈妈
正在忙吗?”更不能恶语反驳,比如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否则,必然会伤害孩子的求
知欲,时间一长,孩子将逐渐对知识失去兴趣。
又如案例中,孩子在学校会由于不适当的教学方法,积累了过多的失败受挫经历,损伤了对
知识的兴趣,孩子也可能因为对特定的科目不擅长,不断地失败受挫,丧失对该科的兴趣。
比如,一位妈妈的孩子刚刚换了幼儿园,老师开始教认字、背儿歌。宝宝第一天回来很高兴,
说最喜欢认字了,可是随着老师教的新字越来越多,宝宝自己觉得有困难,不太好记了,所
以不再表示喜欢认字了。妈妈拿出书想带他一起读儿歌,他会很生气,把书放一边,不肯跟
着妈妈背儿歌,还气呼呼地说:“我不说!你也不许说!”如果妈妈继续的话,他就更加生
气,并且发展到哭闹。妈妈陷入两难境地,孩子反感背儿歌、认字,如果继续怕引起孩子逆
反厌学;如果放弃的话,更怕孩子有恃无恐。
要尊重孩子的课外兴趣
对于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之类的课余兴趣,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没有不强
求,即使孩子选择了,家长也不要迅速定向,容许孩子从好奇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不感兴
趣的自然转移。从经济角度考虑,开始可以因陋就简地置办相关硬件条件,而不要大兴土木、
盲目上马,以防孩子兴趣自然转移给家长带来的负担。家长更不可以“要什么条件给你什么
条件”为由责备孩子自然的兴趣转移,甚至强迫孩子坚持学已经不喜欢的事情,引起孩子逆
反心理。
要让学和玩结合起来
学习是辛苦的,玩是快乐的,而孩子是无法意识到苦与乐的辩证关系的。因此,在幼儿的学
习过程中,父母不能像对待中学生那样,要求得过于严格、过于严肃,以免使孩子对学习产
生惧怕。一方面,父母可以在教孩子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近似于游戏的方法。另一方
面,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玩的时候,适当地引导他玩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比如,当孩子们在无
意义地乱跑、乱叫时,可以建议他们来个数数游戏、唱歌比赛等,孩子往往同样玩得很快乐。
这么一来,学和玩便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就可以在快乐中不断地学到知识。
籍,那么他的阅读兴趣就容易被激发。所以,让孩子的身边充斥着不同种类的印刷品——报
纸、杂志、书籍,是让孩子爱上读书的一个好方法。所以,不要把你家的书籍束之高阁,而
是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餐桌、床头、沙发靠背上甚至汽车后排座位上。从孩子很
小开始,你就可以给他一些旧报纸、旧杂志,任凭他把它们撕得七零八落。慢慢地,在家里
确立一个看书或者讲故事的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让孩子从中感受到乐趣。
对于幼儿期和学龄期的孩子,兴趣更多的意义是让孩子保持学习动力和形成良好习惯,至于
学习成果的高低优劣,并非想象的那么重要,尤其对于中国孩子,课本内容的难度往往大于
孩子实际年龄能接受的程度,出现学习困难是很正常的,有些知识过一个阶段返回头一看,
孩子自己就会觉得并不太难,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无论课外兴趣,还是课业兴趣,只要不
出现严重的困难,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彻底放弃学习的行为,其后果都不像我们家长想象
中“你现在就这样,将来那更会怎么怎么样”所推论的那么严重。想想我们成人自己,现在
有多少人整天在用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呢?
9.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正常——孩子兴趣总转移怎么办
芳芳一年级时报了绘画班,开始积极性特别高,但画了一段时间后,通过老师的讲评和对比,
芳芳渐渐发现她和班里的有些同学差很多,怎么也比不过人家,于是画画的动力没那么强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芳芳看到小区里教孩子弹古筝班的现场演示,回家拉着妈妈就要报名学古
筝。过了热乎劲以后,总也弹不出个调调让她很灰心。又一次偶然的机会,芳芳听见同学说
舞蹈班很好玩,于是她又要求妈妈给她报舞蹈班的课„„
为什么兴趣转移得那么快
心理学家Lawrence o认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们吸取到最丰富的知
识。”美国丹佛大学心理学副教授Janette Benson也说:“各种不同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大脑
内神经中枢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儿童可以由此不断得到新的信息。”正因为这个原因,孩子
对某件事的兴趣可以很快就消失,对任何事情的关注都不会超过15分钟。
此外,幼儿兴趣转移还跟注意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情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
而逐渐递增: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7岁15分钟左右,7-10岁20分钟左右,
10-12岁25分钟左右,13岁以上30分钟。常有不少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注意力很不
集中,10分钟都耐不住,老师特别反感,认为孩子有多动症。实际上对学龄前期儿童是不能
诊断“注意缺陷”与“多动综合征”的,如果老师有这种情绪化的错误判断,家长要及时沟
通,减轻孩子的压力。
除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大背景导致孩子容易发生兴趣转移的现象外,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具体
的原因。
教师没有掌握孩子天性
幼儿教育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化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
并快乐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活动环境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孩子快乐的天性不变。如果施教者不能把握儿童的特性来施教,就有可能将儿童原有的兴
趣给教没了。
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
不少家长甚至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更没有观察或发现孩子的“天赋”,
或说孩子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潜质”,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不考虑孩子的
实际感受和能力、志趣,忽视孩子的自由愿望和人格独立尊严,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
子,或者“赶趟儿”似的,见别人家孩子在学什么,于是送自家的孩子也去学点什么。而对
自己稍懂不懂的东西,又使出浑身解数来辅导。辅导时既不在行又不耐心,常用成人的眼光
或专业的要求来看待孩子的练习和作品,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像,横加指责,致使孩子的自
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乐趣不存,热情何在?原有的“兴趣”都给“辅导没了”,
没有“兴趣”了还能培养出成绩来吗?
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
“儿子学了半年的绘画以后,再也不愿继续学下去了。”这当然“让人气恼”,但家长
并不相逼。这孩子是幸运的。因为家长不逼,从而使其有了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可能。“孩
子迷上了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还在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普活动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不
是很好吗?不必感叹“有心栽花花不开”,也不必“无心插柳”。仅仅只是尊重孩子的自由
选择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孩子新的兴趣,给孩子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供较好的条件,
创造较好的环境,以利于孩子新的兴趣的发展,苏东坡有心插柳,终成西湖胜景,不是更好
吗?
发现孩子的潜能
某些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具有特殊能力的,是我们称之为天资聪慧的一类,如:音乐神童、数
学神童、少年才子„„一般的孩子虽不是神童,也都有其自身的个别性。在其个别性的全方
位展示中,会有其擅长的一面,也会显示出某些称之为“突出特点”的东西。家长通过细心
的观察,是可以将这个较为突出的特点筛选出来的,加之以培养,使之成为与孩子潜能相关
的兴趣。如果没有观察发现,没有发现后的培养,哪怕是神童也要给埋没了。如果所学的,
家长特意培养的却不是孩子的潜能所在,而潜能所在却非所学习、所培养的,这就是孩子和
从转移走向专一
要让孩子从兴趣中真正获益匪浅,可以说仅凭顺其自然是不够的,它还需要逐渐地深入与稳
定化,这就要求“习惯”来帮忙了。把一项简单的兴趣变成习惯,让孩子在习惯中陶冶,他
就会在一个兴趣领域里越来越深入,获取这个领域的知识,锻炼出坚毅的意志品质。那么如
何才能做到这点呢?
心理学专家指出:“人的能力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稳定的特殊兴趣,即对人类活动
的某一领域的内容的兴趣,它们会转化为爱好并发展相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又使他毫无错误
地确定自己的志向。”这就是发展稳定兴趣的意义。孩子以前的兴趣消失或转移了,说明那
是“暂时兴趣”。新的兴趣产生了,说不定又可能是“暂时兴趣”。因为孩子的情感是不稳
定的,兴趣也是不稳定的。同时孩子对各项活动有一个参与体验并自觉或不自觉的筛选过程。
苏联心理学专家彼得罗夫斯基说:“少年儿童的这些兴趣带有虽很强烈但是很短暂的迷恋性
质。他们所特有的多种多样、常常很快消失的兴趣对正在发展的个性的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者不应由于少年儿童的兴趣经常带有瞬息即逝的性质而生气。”
但是,总不能让孩子的兴趣不断地转来转去,飘忽不定吧?是的,在孩子多变的兴趣中应该
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兴趣,或是在其广泛的兴趣中应该确立一个中心兴趣。如果只有广泛兴趣,
没有一个中心兴趣,对什么事情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孩子将来也很难有所成就。兴趣
的稳定性,是对兴趣持续的时间而言的。一个人有了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就能对自己感兴趣
取,或避重就轻、避难从易的行为,我们通常就称为厌学。儿童厌学多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一提到
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
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留级现象。
厌学的根源在哪里
孩子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孩子本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
良因素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因素影响,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这里仅从孩子及学习心理
角度出发,分析导致孩子厌学的原因。
压力过大导致厌学
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
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交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学生无法
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有的是苦海无边的酸楚。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
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
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孩子广交
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对学习缺乏信心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孩子,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
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
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
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
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
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
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
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对于家庭变故影响孩子心理稳定的家长,应该与老
师多沟通,让孩子所在的班集体变得像温暖的家庭,让孩子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
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孩子,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批评的尺度
战胜厌学情绪最有力的武器是让孩子经常感到成功的喜悦。孩子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
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在批评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
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有助
于克服孩子的厌学心理。
前了。作为家长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比如孩子好画,
家长就应当创造条件让孩子尽情地画,可以为孩子买些绘画用的铅笔、蜡笔等,并在画画的
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孩子比较喜欢拆自己的玩具,这是出于他的好奇心,要鼓励他从中
探索奥妙所在。孩子也很喜欢玩水,要启发他了解水的来源、用途和对人类的重要性。
总之,孩子的头脑里对世界出现的一切都在探索,从不知到知,从孤立到能把事物联系起来。
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独立思考。如果将孩子培养成为人云亦云、不动脑筋、干什么都只会
照葫芦画瓢的人,那就是彻底的失败者。
独立思考意味着在思考某一问题时要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积极主动性。在成年人中,独立
思考是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为他们今后的
成才打好基础,也有利于他们当前的学习。
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上具有优秀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应该使孩子在生活上不依赖父母。美
国的儿童,在一岁以后便自己独睡。孩子学会走路以后,父母便很少再抱孩子了。相比之下,
中国的孩子要“宝贝”得多了,在大街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四五岁的孩子还要爸妈背着、抱
着走,至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追着哄着喂饭,更是家常事儿。试想,这样捧在掌心养大的
孩子,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没有,更何谈独立思考的能力呢?明智的家长,应该刻意训练
孩子料理自己的生活琐事。因为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家长应努力开掘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千
万不要因为孩子的提问过于荒诞而对他嘲笑或批评,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出于好奇
拆弄玩坏了玩具、钟表,家长不应予以惩罚和打骂,而应该引导孩子弄清楚这些器具的机械
原理,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如家长可以为孩子买一些小工具、小零件,让
孩子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这样,孩子不仅学到了新知识,也学到了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创造精神是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创造精神就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法,用
来解决某一问题。创造精神是人类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的探索中最宝贵的品质。家长可以为
孩子订一些科普方面的书报,培养孩子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家长还可以在平时
训练孩子在思考问题时开阔思路、独辟新径。比如,可以向孩子提问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树
上有10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还剩几只?”一般的答案是一只也没有了,鸟全吓飞了。而
好思考的孩子就可能回答,还剩一只,死鸟挂在树上;还有九只,它们是死鸟还未出巢的孩
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走出纷乱的各种培训班吧,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曾经有个孩子让妈妈给他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这让妈妈感到很吃惊:“你愿意学习吗?”
孩子说:“我不想学,可我的老师说了,不参加培训,将来要落后别人的!”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父母,甚至学校老师,在现实的压力下,对学习兴趣培养有多
么无奈而畸形的心理啊。父母老师为了孩子的成长也许会不惜任何代价强迫孩子参加这些培
训班,而孩子也过早成熟懂事,颇令人心头一酸。类似这种现象,父母是否可以在给孩子报
培训班之前,多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需要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多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呢?
网络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危险
让我们的孩子有意识地接近网络世界吧,正确引导他们对待网络的认识,创造一个和谐的家
庭学习环境。
在孩子面对网络的时候,父母都感到很紧张,只怕影响他们的学习,有的父母接触网络的时
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完成这种动作已成
为他们的需要。他指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
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自动化的结果。
分清习惯和长期计划
在习惯养成的教育中,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现在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好习惯,尤其是学习方面的好习惯,但是如果追问下去,
培养这些好习惯是为了什么呢?父母们会给出千差万别的答案:为了进更好的学校,为了将
来考大学,为了将来找好工作等等远大宏伟的目标。其实这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讲,不是要培
养孩子的一个习惯,而是要孩子进行一个长期需要坚持下去的计划而已。计划和习惯是完全
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你将两者混淆,那么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来说就非常非常地难了!那么
很多父母就会问习惯和计划究竟会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判断一个目标是习惯还是长期计划很简单。它们在本质上都是通过一种行为而得到一种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
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
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已成为习惯。这一阶段
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成为
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思考习惯和行动习惯
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思考的习惯,一种是行动的习惯。行动的习惯容易养成,思考的习惯
很难养成。人有两面,一面敏捷,一面比较愚钝。敏捷的是我们的思想,一个想法一个瞬间
而已。我们很难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如何去想。这很大一部分受到先天培养的制约,也就是
所谓的观念。因为它太敏捷了,还没等到我们提醒自己去换个思路想想的时候,它已经飞跃
千山万水,一往无前地向西天去了。另一个愚钝的是我们的行动,虽然愚钝,但却很容易改
变,因为当愚钝的行动重复多次之后,就会不通过大脑而自发地做出行动,也就是只受我们
的下意识的控制。例如叠被,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是有些强迫自己去叠。而当养成习惯之
后,每天迷迷糊糊中,眼睛没睁时被子已经叠好了。所以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刚开始时
14.雷厉风行有方法——怎样培养做事利索的习惯
梓豪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拖拉拉,母亲很伤脑筋。明明是快则半小
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小时以上。梓豪的外公是教师,暑假的时候给梓豪
补课,发现梓豪的反应很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
次以上。就这样,一小时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闲逛上面,难怪要用那么长时间来完成功
课。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梓豪写作业,可是梓豪每写几个字必围着
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在母亲的强压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母亲一离
开房间,梓豪立刻我行我素。再者,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没有改
进。
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他们坐下来不磨蹭一小时不开始工作,这正是因为他们自幼形成了一种
很坏的习惯所致,培养孩子敏捷利索的习惯,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使孩子具有自信心。同时,也可指出倘若做事马马虎虎,慢慢腾腾,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
要想做事专心,提高效率,必须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抓紧
时间做一些事,那么,宝贵的光阴就会悄悄溜走。
如何培养孩子敏捷利索的习惯,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让孩子手脑并用
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孩子手脑并用,有利于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父母要善
于给孩子创造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动手。要注意培养孩子敏捷的思维,克服古怪和刻板,努
力使思想服从于具体情况。反之,如果缺乏应变能力,将会一事无成。
定规矩、勤督促才有效果
孩子都上二年级了,可是做什么事都不紧不慢,别人不催,他就不着急,经常是父母急得够
呛,他还慢悠悠的。父母劝过他,也训斥过他,他当时改了,过不了几天就又犯了老毛病。
为了帮他改正这个习惯,父母开始给他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父母安排的事情没做完,不
许看电视;家庭作业没按规定完成,不许上网;帮父母买东西超过了时间,“功劳”减半„„
一开始孩子屡屡“犯规”,父母也不客气,拒绝他看电视或上网。他嘴上嘟嘟囔囔不高兴,
做事却渐渐有了起色。父母在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关注他、督促他。现在,孩子做事
虽然仍不是很利索,但是基本都能按时按质地完成了。
让自然后果教育孩子,把方法教给孩子
女儿经常磨蹭,做事拖拉。有一次妈妈让她给爸爸打电话。等妈妈办完事情回到家,女儿还
在那里磨磨蹭蹭地换衣服、整理书包,把打电话的事情放到了一边。孩子经常早上磨蹭到快
要迟到了,让爸爸用车送她到校。为了教育女儿,妈妈和她的老师进行了沟通。
一天早上,妈妈告诉女儿:“快点起床,你爸爸的车正在修理,不能送你,迟到了老师要批
激发好胜心,在“比试”中克服拖拉的毛病
孩子做事情拖沓、磨蹭,一点也不像父母。为了帮助孩子改正这个毛病,爸爸妈妈给孩子腾
出个比较大的房间,让孩子邀请他的同学、伙伴到家里来玩、做家庭作业。还在庭院里辟出
一块场地,准备让孩子在那里玩耍。孩子们来到家里,妈妈建议他们在做作业时,要看一看
谁做得又快又好,不管是谁,做到了这一点,就奖励谁——满足他一个小小的愿望。儿子以
为他不论做得快慢都能得到妈妈的奖励,但他落后了后妈妈却没给他奖励,他觉得很没面子。
孩子们做完了作业,这位妈妈让他们在院落里进行拼装车模比赛,获胜的人奖一辆赛车模型。
结果,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完了,磨蹭惯的儿子又一次失望了。看着孩子要哭的样子,妈
妈告诉儿子:“如果下一次比赛你比这次有提高,我也会给你一个鼓励奖。”儿子不服地说:
“我才不要鼓励奖呢,我要第一名!”儿子为了面子,自觉地提高了做事的效率,虽然才几
天时间,他却改变了许多。
有的孩子做事情拖拉或者磨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贪玩、受到
不应有的干扰、因问题难以解决而犯愁犹豫,这都可能造成孩子拖拉、磨蹭的习惯。动气不
如动心,花心思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这才是合格家长的做法。
15.让耳朵幸福起来——如何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小孩子都爱听故事,小贝贝也一样。晚上妈妈又给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可贝贝玩毛巾玩得
不亦乐乎。妈妈停止讲故事,贝贝还挺警觉,使劲揪扯毛巾的同时下令让妈妈继续讲,可她
依然和毛巾作“斗争”。妈妈讲完了故事让贝贝复述内容,她却一片茫然。于是要求她认真
听并告诉她不要再乱动,妈妈再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这回贝贝手倒不乱动了,但那两个
眼珠子滴溜溜乱转,讲完第二遍再问她讲了什么她又摇头。妈妈变颜变色的样子让小贝贝也
看出了事情苗头有点不对,便使劲点了点头。妈妈把故事又讲了第三遍,贝贝嘴里嘟嘟囔囔,
原来贝贝知道一般问问题大致是问故事中提到了谁,所以怕忘了,嘴里不住地念叨:“齐高、
齐高、齐高„„”
认真倾听才能掌握完整的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
人的任何行为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训练、强化,慢慢内化而出的。
倾听习惯的形成也不例外。父母可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走进孩子的心灵,多和幼儿交谈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基础,父母平时注重和幼儿交谈,吸引幼儿安静地倾
听,在与幼儿交谈时,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说话时放慢速度,使他们听清每个
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幼儿难以发出的音或发不准确的音,父母在说话时口型稍微夸张
些,这不但使幼儿能听清准确的发音而且能看清发音的口型,便于幼儿模仿,从而大大地激
发他们倾听的兴趣。父母还可充分利用帮孩子梳头等时间,尽可能多地和幼儿交谈。比如说:
“你昨晚睡得香吗?”“看了什么动画片呀?”“早上吃了什么呢?”这些问题幼儿不一定
要回答完整,能听懂并能大概回答就行,让幼儿有意识地倾听别人说话。多和幼儿交谈,在
谈话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听懂对方说的话,弄清要了解的情况,然后清楚自己说话的
时机。
父母还应该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用一颗童心走进孩子,多了解些幼儿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
以及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做些知识储备。然后在进行教育时只要稍往这些幼儿的兴趣和话题靠
拢,就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效果自然不错。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可以很诚心地向他们讨
教玩玩具的心得和乐趣,孩子会滔滔不绝向你传授。父母就可以顺势引导:“好玩是好玩,
可就是上课它总让你分心。能想个办法让它听话就好了。”这样孩子便会在学习时把玩具交
给父母保管,说不定还会饶有童心地说:“听话,不许叫我,一会再玩。”
提供倾听机会
倾听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不断提供倾听机会加以细心地培养。
1.平时多给幼儿播放音像作品,让孩子学会安静地听,在听之前给幼儿布置问题,以便
在听的过程中领略听的意义,施展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的思考。
2.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按捺不住跃跃欲试时,可善意而亲切地提醒孩子:“听他把话说
幼儿对鼓励很敏感。培养幼儿倾听习惯时,家长适时、巧妙称赞或表扬的话语,是对有良好
倾听习惯的幼儿的肯定,并使其坚持不懈。只要幼儿能认真听对方讲话,耐心地听完,不急
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就应该给予奖励。
父母可以使用以下提示语来夸奖认真倾听的孩子:
(1)他的哪句话引起了你的注意?
(2)你真会听话。
(3)你听得真仔细。
(4)你的倾听习惯真好„„
这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孩子们在父母的鼓励中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潜移默化,在活动中巩固
孩子的许多习惯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孩子学会倾听,父母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1.专心倾听孩子说话。孩子和父母说话,父母都要专心地去听,耐心地听完,有时稍作
点拨,有时用简洁的话概括出主要意思,再反问“你讲的是这个意思吗?”可以在评价孩子
时先肯定再指正,这样,孩子无形中就接受了一个暗示:认真听别人说话。
2.抓住时机,言语诱导。在家庭教育中可抓住一些有利时机以倾向性的语言暗示引导孩
子:“瞧,你今天听得多认真呀!”“你看,你不仅听懂了妈妈的话,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呀!”“你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妈妈说话的主要意思!”这样既表扬了孩子认真听
的态度,也给他指明了努力方向。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和幼儿交谈、提供倾听机会、多样式鼓励、在活动中巩固等方
法和途径培养幼儿的良好倾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
动作用。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娜思夫人说过:“从小播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将会获得命运的
收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孩子将终身受益。”
16.家有“童工”好干活——让孩子在家务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那当然,1月9日我开始干的,今天都2月23,一个多月了,算算吧,我的工资
该有多少了?”女儿伸出小手跟我比划着。
“那你要多少?”
“明天报到,我已经打电话问过同学了,学费180块,就给200吧,”女儿有板有眼地
说,“180块报名交学费,剩下20我买书皮。余下的工资回来给我,这样行吧?”
“好吧,自己到我包里拿吧。”
就这样,女儿领走了她的第二笔现金工资。这事还得从头说起——开始放寒假没几天,女儿
在饭桌上,很郑重向我们提出了假期里包下家务活的要求:“这个假期,洗碗、拖地的活我
包了。”
“为啥?”我和她爸挺惊讶。
“我想多挣点钱。”
“想挣多少?”
“一个月算400块吧。”
“400?太多了吧,这够我们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了。”我几乎惊叫起来。
“400还多,人家李丽帮她奶奶看商店、带弟弟,她奶奶就给她发400块。”女儿讨价
还价起来。
“李丽又要招呼生意帮她奶奶挣钱,还要照看弟弟,既费脑又费神的,400当然可以的。
你这只不过是在家里干干家务,出点力而已,300吧,雇个保姆也就这个价了。”我也不示
弱。
“我这些活,你不就省心省力了吗?哎哟,妈,就400吧,我挣钱是有用的。”女
儿出“娇”招,和我打起了心理战。
“嗯,让我再想想,”我故意刁难她,“挣钱干什么用呀?”
她领会到她的目的快达成了,便继续出招:“我保证每天三顿饭后把锅、碗洗干净,每天拖
三遍地,让你满意。至于钱干什么用,现在不告诉你们,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真的?说到能做到吗?”我追问。
“保证做到!”女儿信誓旦旦。
“那好吧,干一个月给400,再加上每星期要擦一次窗户,每少做一次,扣5块,”我
不失时机地说,“还有,不能因为做家务活,耽误了每天的学习。每天规定的学习任务必须
做好做完。”我趁热打铁地提出了我们的要求。
“行。”女儿欢欢喜喜地立即站起来,收拾了餐桌,开始了她的第一个工作日。
过春节前,她提出预支工资的要求:“妈,能不能先给我发120块钱的工资?我想买套《哆
啦A梦》,过年时妹妹来了,我们一起看。”
“行,这可是要从工资里减账的哦。”我二话没说,答应了她的要求。
这是女儿领走的她的第一笔现金工资。
自我们达成协议后,我家有了“童工”。这一天三顿饭的锅、碗,我是不用再操心了,每次
饭后她便收拾干净餐桌进厨房了,时常在哗啦啦的水声中,还有她“欧喏啦”的歌声,我和
她爸在客厅里看电视,相视而笑:这小鬼头,洗碗还挺快乐的。至于拖地这事,她不够重视。
每次我下班回来,进门换拖鞋时,顺便弯腰向地板上扫一眼,便知拖没拖了。
“喂,朋友,没拖地吧?”我向里屋招呼,多半是问候,少半是检查她的工作。
若是拖了,她准会气势汹汹地像只小恶猫似的冲出来:“嘿,你说啥呢?我拖了,不信你用
手摸摸!”
若是没拖,她准会悄悄地跑进卫生间,拖着拖把,“我现在拖,现在拖,别急,别急。”
“哼,哼,又被友情提示了一次啊,下次可就要扣工资了。”我得意地说。
毕竟,这“友情提示”太多了,最终影响到她的工资。
2月9日的前一晚,她和我算工资。因为拖地不主动,老是被提醒,出现了违约,被扣
了100块,她猫似的缠着我要少扣一点,扣30吧,40吧,80吧,一点一点地往上加,甚至
睡觉时,竟钻到我被窝里说好话,求少罚点,但最终因工作不积极、主动,拗不过这理,认
罚了。剩下的已经记在账上了。
家有“童工”,我可真是轻松了许多。单位离家较远,走路约30分钟。每顿饭后的刷洗,都
要先看表,来得及时洗,来不及就先泡着,等到下顿饭时,边做饭边洗;拖地是早起先洗漱
女儿在做家务的同时,也没有耽误学习。寒假作业不但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还额外做了
两套六年级试卷练习。
眼下,开学了,女儿又和我们续约了:以后每周六、周日仍然这样做家务,满30天算一个月,
月工资400元。她说她算过了,做四个月就是一个月。
上面这个生动案例告诉我们孩子适当地参与家务劳动有多么大的好处,不但学会了自己的事
情自己做,还体味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收获,更学会了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谋划利益,学会
了有利益纠葛时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
着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从小培养
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书籍,帮妈妈做做家务,可以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如
果希望你的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那么从现在开始,让他自己动手,体验做家务的
乐趣。
要孩子做家事的理由不只是需要帮手,而且是要孩子在家事的参与中体会自己是家的一分子,
因为贡献而获得归属感。如果孩子察觉到自己有能力改善周遭环境,便能激励他们朝着自我
肯定的康庄大道迈进。做家事是最初且最容易的能力表现,所以不要小看收拾玩具、整理衣
服、洗碗筷等家事。
真去完成家长每天规定的家务事。看似简单的劳动,因长期去做,会使孩子感到这是他自己
应尽的一份义务和责任,会给他带来满足感。
和孩子一起做家务
孩子是乐于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的,如和妈妈一起择菜洗菜、收叠衣物,和爸爸一起清扫房间、
整理花木,节假日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等。父母和孩子一起劳动,可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
融洽家庭气氛,密切亲子感情,还能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父母用自
己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来感染孩子,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比口头说教能起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激发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兴趣
孩子毕竟年龄小,劳动目的性不强,有时难免会对家务劳动产生厌烦。这个时候,家长就要
想办法激发孩子劳动的兴趣。如家长可跟孩子比赛谁擦桌子干净,谁洗衣服溅在地上的水少
等等。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兴趣。
对孩子的劳动给与表扬和鼓励
对孩子的劳动给与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强化。有时孩子可能忘了做家事或做得马虎,不要
一岁多的笑笑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不起,别人把他抱起来,他哭着趴到原处,嘴里喊着:
“妈妈抱,妈妈抱。”妈妈急忙跑过去抱起孩子,孩子才止住哭声。
娟娟入幼儿园时忽然哭闹不止,一问原因,娟娟委屈地说:“妈妈忘了给我带小手绢了。”
急着上班的妈妈也不得不返回家给她拿手绢。妈妈为什么不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你应该自己想着。
独生子女的生活能力低下已成为普遍现象,对许多父母形成困扰。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小学生中低年级37%的孩子不会穿衣服,30%的孩子不会扫地;高年级中63%的孩子不会烧
饭,57%的孩子不会钉纽扣。自理能力差,做事缺乏责任心。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
有,如缺乏与他人正常的交往能力,缺乏自主选择人生的意识,情绪急躁,应变能力差,从
学校毕业后求职困难等等。这些都暴露了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培养上的缺
失。
因为孩子自控、自理能力差而选择陪读的家长也不在少数,“避免子女受到外界干扰而走上
歧途”,至于能不能考上大学已不是他们关心的最主要问题。不少家长因溺爱孩子,“包办”
的事情太多,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值得借鉴的经验
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西方国家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自理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
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
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
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秋天帮人扫落叶,
冬天帮人铲雪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
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找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
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
们只得挖草根、采野果充饥,只得熬海水喝。冬天到了,就让孩子脱光衣服,只穿一个裤头,
在刺骨的寒风中锻炼身体。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
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做家长必须教育子女有这样的志气和能力,同时
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多种机会积极培养这种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有一些孩子自立能力差,总是丢三拉四,责任心不强,被动,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长督促,这
些不良习惯的危害入小学后更为突出。其表现如:早上起床叫不起来,吃饭慢,食欲不好,
自制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速度慢,磨蹭。他们一般智商较高,但成绩不十分理
想。管吧,太花时间,不管吧,他会做得更差,家长非常苦恼。
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小照顾过多,家长包办的太多,孩子所感受的几乎都是“现成”的,用
不着去“操心”。要让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
不能仅仅看做是附庸和照顾的对象。应该充分相信,孩子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以下几点不妨
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做个尝试。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让孩子独立生活一段时间
有计划有准备地将孩子交给他人照料一段时间。孩子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必须努力地配
合并适应他人家中的生活习惯,有时为了达成自己的要求,还得费心去说明或是说服,这对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有用。
有人也提出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10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少年儿童最初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
长应该适时地逐渐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由支配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有时
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也有时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
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做计划。
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往往是成人替孩子去捕捉,这样孩子永远学不会走
向成功,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只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孩子们在一起难免有矛盾,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如
在排黑板报、排练节目时,自然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争论,在孩子平等的争论和探索当中,
得出的最后的正确结论,必然是十分宝贵的。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有一个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但是他的家长悄悄地告诉他,要
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在孩子进取
胜利之后,家长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竞争。这个孩子很快进步到班上第
8名。
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
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
学前阶段(婴儿期及幼儿期)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进行下列启蒙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文明礼貌、讲究卫生、不打架、不骂人、诚实、勇敢
等等;进入学期的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内容要在学前阶段基础上提高要求,并且进一步丰
富、充实、扩展——进行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爱护集体荣誉、遵守纪律、尊重社会公德、
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尊重同学等方面
的教育;中学阶段的学生应特别注重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共产主义理想
和人生观、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方面的教育。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
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
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
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
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
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
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本文发布于:2023-11-03 23:1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77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家教哪有那么难_第2篇 互动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家教哪有那么难_第2篇 互动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