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简史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
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中医
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
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医药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至公元16世纪,一直居于世界医学
的先进行列。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字中就有关于疾病和医药
卫生的记载。在周代,已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医学分科,
并开始进行除虫、灭鼠、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活动。
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
宏伟的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书中许多解剖、生理、病理
学的认识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其中血液在脉管内是“流
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观点,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1628年发现血液循
环早10m多年。
1800年前写成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以前的药
物知识,书中记述的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麻黄治喘、海藻治瘿瘤、
水银治疥疮等,是世界药物学上的最早记载。
公元2世纪时,华佗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
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外科手术记录;他倡导的“五禽戏',
成为体育疗法的先驱。
晋代葛洪研究炼丹术,著《抱朴子》,详记了无机物炼制金丹的
过程和服用方法,应用了升华、蒸馏等制药法,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
公元659年,唐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不仅是中国历史
上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1247年)在法医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比欧洲最早的法医学著作还早35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大约在公元11世纪,古人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
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为“人工免疫'预防接种的发明开创了道路。
16世纪中叶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集中了
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经验,编写了闻名世界的《本草纲目》,该书
不仅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而且奠定了植物学的基础,被誉为
“东方医药巨著'。
由此可见,中医学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
发展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门具有独
特理论体系的学科。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
如下五个时期。
(一)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秦汉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是对历代医家的经验进行了
系统的总结,在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
治法、方剂和中药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
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有以下四部。
1.《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分《素问》、《灵枢》两
部分,共18卷162篇。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它不
仅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成就,同时也初步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
系·成为中医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以当时的唯物
论和辩证法哲学思想为指导,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说
理工具,从整体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理,
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等,同时书中蕴含了社会医学、气候医
学、时间医学、心理学等丰富内容。该书的许多方面处于当时的世界
领先水平。例如在形态学方面,对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
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已相当接近现代医学的认识,如食道与肠的
比例是1:35,现代解剖学是1:37。在血液循环方面,已认识到血
液在脉中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在发病学上,强调人体的抗病力
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并提出了“治未病'的论点。在治疗方法
上,已有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导引疗法、物理疗法、手
术疗法、饮食疗法、心理疗法等丰富的手段。
2·《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经》,成书约在秦汉之际,作者不详,
托名秦越人撰。本书用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
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尤其在脉诊、经络、
命门和三焦等方面,补充了《内经》之不足。
3·《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宋代林亿等整理出版
时,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张仲景继承了《黄
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结合前人和同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以六经论伤
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
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辨证论治的著作。其中《伤寒论》
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载方剂
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这些方剂一直被后世医家所沿用,故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方书
之祖'。
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药物学专著。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学知识,共收载中药365种,
根据功效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凉、
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发展的
基础。书中记述的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麻黄治、喘、海藻治瘿瘤、
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疗手段为主的方书,《千金要方》一书载方
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黄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
学成就,尤其是在脏腑辨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挥。
(三)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医学家们在前代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人研究,
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中医学有了突
破性的进展。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把
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
学说,使中医病因学说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气氛活跃,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代表性的医家是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后人尊之为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提倡“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
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故后世称他为
“寒凉派'。李杲(东垣)倡导“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故被称之为“补土派'。张从正(子和)
提出“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革新观点,批评当时“强补'之风,倡导
“攻邪论',主张治病应当首先以驱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后世称之为“攻邪派'。朱震亨(丹溪)倡导“相火论',提出“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药,被后世称为“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藏象理论得到不
断丰富,临床各科的辨证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温病学理论迅速
发展。明代赵献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阐发了“命门学说',
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生理作用。明代医家张景岳深人研究《内经》,
先后用三十年时间编写《类经》,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晚年结合毕
生临床经验,辑成《景岳全书》,他在阴阳学说及藏象学说等方面的
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明代李中梓在总结前人对
脏腑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清
代医学家王清任重视解剖,著《医林改错》,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
方面的错误,发展了淤血理论,并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淤的方剂。
温病学说的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和《伤寒论》,
明清时期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
了“戾气'学说,提出了传染病的病因是一种被`称为“戾气'的致病物
质,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人。清代叶天士在总结前人学术成就及临床
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察舌、验
齿、辨别斑疹和白瘠的方法,故被尊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吴瑭进一
步总结并发展了温病学说,著成《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
目,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一纵一横,形成
了一套完整的温热病辨证论治体系。此外,清代薛生白的《湿热条
辨》、王士雄的《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
(五》近代和现代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传人中国。由于中西两种医学体系不同,
在长期论争过程中,中西医双方在学术上逐渐沟通。一些有识之士,
率先提倡中西汇通,唐容川、恽铁樵、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
人物。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从医理、临床各科病证以及治
代科学的沟通,特别是在中医藏象、证候和经络的研究方面成绩显著。
本文发布于:2023-11-01 13:3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69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简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简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