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籍』分类:古代医书
古代医书简介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古代医学疗法和药理知识的中医书籍。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 《黄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匮要略》
两晋南北朝: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
后备急⽅》
隋唐:巢元⽅《诸病源候论》、《唐本草》、孙思邈《备急千⾦要⽅》、《千⾦翼⽅》、元丹
贡布《四部医典》、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史崧《黄帝素问灵枢经》
⾦元:刘完素《素问⽞机原病式》、李东垣《脾胃论》、朱丹溪《格致余论》、张⼦和《儒门
事亲》
明代:苏敬《新修本草》、王焘《外台秘要》、《太平圣惠⽅》、王惟⼀《铜⼈腧⽳针灸图
经》、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 、李时珍《本草纲⽬》、王肯堂《六科准
绳》、刘⽂泰《本草品汇精要》、华希闳《针灸集成》、吴⼜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
统⼤全》
清代:叶天⼠《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湿热
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古医书承载了历代名医的成就,它是中医传承发展的载体。
肘后备急⽅
朝代:晋朝|作者:葛洪|
《肘后备急⽅》,古代中医⽅剂著作。是中国第⼀部临床急救⼿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
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简称《肘后⽅》。系作者将其原著《⽟
函⽅》(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有效的单验⽅及简要灸法汇编⽽成。经梁
代陶弘景增补录⽅101⾸,改名《补阙肘后百⼀⽅》。此后⼜经⾦代杨⽤道摘取《证类本草》
中的单⽅作为附⽅,名《附⼴肘后⽅》,即现存《肘后备急⽅》,简称《肘后⽅》。
本草纲⽬
朝代:明朝|作者:李时珍|
《本草纲⽬》(公元1578年)明.李时珍著。 五⼗⼆卷。作者⽤了近三⼗年时间编成,收载
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
制、⽅剂配伍等,并载附⽅10000余。本书有韩、⽇、英、法、德等多种⽂字的全译本或节译
本。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成。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错误,综合了
⼤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法,溶⼊先进的⽣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
床实践。本书也是⼀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伤寒论
朝代:汉朝|作者:张仲景|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
卷。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
为《伤寒论》,另⼀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匮要略⽅论》。
⾦匮要略
朝代:汉朝|作者:张仲景|
《⾦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匮要略⽅论》。“⾦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
地⽅,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剂262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
为“⽅书之祖”。
洗冤集录
朝代:宋朝|作者:宋慈|
《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4卷。南宋宋慈(惠⽗)
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辨伤、检⾻等53项内容所组成;
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富,
见解精湛,虽间有论析⽋当之处,但绝⼤部分内容源于实践经验,是中国较早、较完整的法医
学专书。后世诸法医著作多以本书为蓝本,或加注释,或予以增补,并对世界法医学的发展有
过巨⼤贡献,曾先后译成荷兰、英、法、德等国⽂字。
神农本草经
朝代:上古|作者:神农⽒|
《神农本草经》⼜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经典著作之⼀,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
著作约起源于神农⽒,代代⼝⽿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时,作者亦⾮⼀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
⼀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千年
的⽤药实践中发挥了巨⼤作⽤,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
之前,该书⼀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黄帝内经
朝代: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
之⼀(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本综
合性的医书,在黄⽼道家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学”、“运⽓学”等学说,从整
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
古⼈对⽣命现象的长期观察、⼤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体⽣理、病
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的⼀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千⾦⽅
朝代:唐朝|作者:孙思邈|
千⾦⽅简介
《千⾦要⽅》⼜称《备急千⾦要⽅》、《千⾦⽅》,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被誉为
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
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
《千⾦要⽅》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篇所列的《⼤医精诚》、《⼤医习业》,是中
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科独⽴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
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疰(类似肺结核
病)归⼊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起,以及对附⾻疽(⾻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
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了相当⾼的认识⽔平;针灸孔⽳主治的论述,为针灸
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的选⽤、“同⾝⼨”的提倡,对针灸取⽳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
《千⾦要⽅》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要⽅》还流传⾄国外,产⽣了⼀定影响
濒湖脉学
朝代:明朝|作者:李时珍|
《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
⽼⼈,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歌赋体形式,分《七⾔诀》和《四⾔诀》两部分,《七⾔
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四⾔诀》系
李时珍⽗亲李⾔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删补⽽成,综述脉理、脉法、五脏平脉、杂病
脉象及真脏绝脉等。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为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之阶
梯。
四圣⼼源
朝代:清朝|作者:黄元御|
《四圣⼼源》是清·黄元御撰写于1753年的医书,⼜名《医圣⼼源》。作者将黄帝、岐伯、秦
越⼈、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匮要略》诸书
蕴义,卷⼀天⼈解;卷⼆六⽓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卷七杂病解;卷⼋七窍
解;卷九疮疡解;卷⼗妇⼈解。是⼀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针灸甲⼄经
朝代:晋朝|作者:皇甫谧|
《针灸甲⼄经》,⼜称《黄帝甲⼄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经》。西晋·皇甫谧
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
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治法和预后等。采⽤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
⽳,详述了各部⽳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理论联系
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针灸治要》的精
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分繁重的选材整理⼯作,并加⼊了⾃⼰的实践经验⽽著成本
书。
有北宋熙宁⼆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
脉》刊本等。
药性歌括四百味
朝代:明朝|作者:龚廷贤|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注释、
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
床应⽤、⽤法⽤量、使⽤注意事项等内容进⾏了全⾯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
性强,适合于中医药⼯作者、医药院校⼴⼤师⽣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针灸⼤成
朝代:明朝|作者:杨继洲|
《针灸⼤成》,针灸专著,⼜名《针灸⼤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九年
(1601年)。杨⽒根据家传《卫⽣针灸⽞机秘要》(简称《⽞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
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载仰、伏⼈周⾝总⽳图,针道源流,次
载《针灸直指》,包括选⾃《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经⽳赋、百症
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歌、百⽳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4为
仰伏⼈尺⼨图、背俞、腹部⽳歌、中指取⼨、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5为井荥俞
原经合⽳、⼦午流注针法、灵龟⼋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四经⽳之主治、经⽳歌、考
证法、奇经⼋脉、经外奇⽳等;卷8载《神应经》⽳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
病针灸取⽳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本⼈之针灸医案;卷10附陈⽒(佚名)《⼩
⼉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得以流传)。本书较全⾯论述针灸理
论、操作⼿法等,并考定腧⽳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
⼀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奇经⼋脉考
朝代:明朝|作者:李时珍|
《奇经⼋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
经⼋脉之专论。李⽒参考历代有关⽂献,对⼗⼆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
督、带、冲⼋脉循⾏路线和主治病证,进⾏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见解。其对奇经理论之
阐发,为临床从奇经论治提供了依据,尤以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密切相关。奇
经之学术经验,对⽓功之研究和临床有⼀定的指导作⽤。作者较全⾯地考述奇经⼋脉,是对经
络学说之⼀⼤发展。
⾷疗本草
朝代:唐朝|作者:孟诜|
《⾷疗本草》,⾷疗专著,3卷。唐代孟诜撰,张⿍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
741年)。⼀般认为此书前⾝为孟诜《补养⽅》,张⿍补充89种⾷疗品,⼜加按语(冠以“案
经”,或作“谨按”),编为本书。共载⽂227条,涉及260种⾷疗品。诸品名下,注明药性(温、
平、寒、冷),不载其味。正⽂述功效、禁忌及单⽅,间或论及形态、修治、产地等。⾸载菠
薐、胡荽、莙荙、鳜鱼等⾷蔬。尤以动物脏器疗法与藻菌类⾷疗作⽤之记载引⼈注⽬。所录⾷
疗经验多切实际,药物来源⼴泛,充分顾及⾷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较系统全⾯之⾷疗
专著。原书早佚,敦煌曾有残卷出⼟,近代有辑佚本。
难经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扁鹊|
难经简介
《难经》原名《皇帝⼋⼗⼀难经》,⼜称《⼋⼗⼀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
《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
⼈(扁鹊)有⼀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难,采⽤问
答⽅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
机、营卫、腧⽳、针刺、病证等⽅⾯。
饮膳正要
朝代:元朝|作者:忽思慧|
《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卷⼀讲的
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讲的是诸般汤煎,⾷疗诸病及⾷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
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
医学源流论
朝代:清朝|作者:徐⼤椿|
《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椿编撰的医学论⽂集。共收集评论⽂章九⼗九篇。上卷为经络脏
腑、脉、病、⽅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
发前⼈之未发,⾔常⼈所不敢⾔,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
扁鹊⼼书
朝代:宋朝|作者:窦材|
《扁鹊⼼书》,综合性医书,3卷。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六年(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
故名。此书以重视经络和针灸疗法为特点。卷上介绍“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在治
法上⽐较强调扶阳,禁⽤寒凉之剂。卷中论及伤寒、阴毒、劳复、喉痹、虚劳、中风等100余
种外感、内伤及临床各科杂病。书中并附作者若⼲治验,多推崇针灸疗法,体现了窦⽒在运⽤
此法⽅⾯的发展与变化。卷下除续载部分病症外,“扁鹊神⽅”收有94⽅,分别介绍了其主治和
服⽤法。其中相当数量的⽅剂不见于宋以前的医籍,并保留有我国较早的⿇醉⽅剂—睡圣散,
颇具参考价值。
棠阴⽐事
朝代:宋朝|作者:桂万荣|
我国古代法医学著作。⼀卷。宋·桂万荣撰。刊于1213年。本书载述刑法折狱的⼀些典型案
例。每案皆有四⾔标题。其中有涉及法医鉴定的内容。现存《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棠阴
⽐事》是继五代时的《疑狱集》,与宋代郑克编撰的《折狱龟鉴》之后,⼜⼀部记述诉讼活动
的书籍。
温病条辨
朝代:清朝|作者:吴瑭|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
家成就的基础上,进⼀步建⽴了完全独⽴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
病创新理论之⼀。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
明的温病治法⽅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本文发布于:2023-11-01 13:3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69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文典籍』分类:古代医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文典籍』分类:古代医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