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
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
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
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
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
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
志。(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
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 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
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
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
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
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
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
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
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
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
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
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
情景。(板书:雨霖铃 柳永)
三、词牌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
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
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
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
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
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
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
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
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
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
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 (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 意境 修辞 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
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
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
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
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
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
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
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
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
柳永《雨霖铃》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
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
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
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
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
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
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
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
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
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
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
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
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
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
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
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
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
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
伤感之情。)
六、鉴赏词的意境
1、找出词眼:伤离别
离别:事 伤:情
2、根据上下片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幅画面,
并取一小标题。
明确: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
上片:长亭别离: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实
写)
下片: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重要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
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
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
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
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
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
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
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
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
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
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
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杨柳、风、
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这幅画面
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更加强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
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
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
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
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
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
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
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
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
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
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
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好,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
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
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
范读)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
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
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
齐读一下这句话。
3、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心境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4、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
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
种心情的经典概括。大家还知道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
举几个例子。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这些经典句,齐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
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
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
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
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
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
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
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
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
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
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
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
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
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
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
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
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
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
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
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
“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
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
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
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
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
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
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
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
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
商隐《无题》)” 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
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
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
悟】 “问题:拟题目”)
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
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总结
有人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
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
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幻灯9:【总
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
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
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
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
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
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拓展应用(幻灯片10)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
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登楼。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风,草色,烟光,残
照。) 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衣带渐宽)
柳永《雨霖铃》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
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
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
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
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
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
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
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
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
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
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
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
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
夔等)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
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
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
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
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
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
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
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
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
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
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
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
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
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
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
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
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
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
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
《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
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
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
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
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
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
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
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
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
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
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
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
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
或“吊柳会”。
(四)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
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
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
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
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
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
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
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
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
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
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
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
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
“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
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
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
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
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
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
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
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
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
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
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
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
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
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
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
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
高华。
(六)、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雨霖铃》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
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
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
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
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
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
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
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
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
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
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
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
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
《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
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
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
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
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
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
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
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
可以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
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
《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
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赏析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
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
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
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
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
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
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
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
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
—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
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
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
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
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
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
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
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
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
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
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
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
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
——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
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
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
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
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
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
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
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
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
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
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
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
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
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五、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
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
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
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
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
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
“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
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
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
“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
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
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
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
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
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
代词风”。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
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
《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
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
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
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
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
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
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
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
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
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
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
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
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
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
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
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
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
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
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
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
“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
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
(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
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
“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
“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柳永《雨霖铃》教案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
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
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
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
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
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
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
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
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
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
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
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
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
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
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
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
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
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
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
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
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
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
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
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
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
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
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
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
“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
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1:2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5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