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
《秋思》五年级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
来。
2、通过朗诵、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
眷恋,哪位同学知道其他关于思乡的诗歌呢?(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还记得我
们之前学过的《静夜思》吗?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诗。那么今天,老
师将和大家一起再学习一首同类型的诗歌——《秋思》(学生齐读题目,板书课
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张籍呢?学生举手回答后,
教师出示ppt中张籍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
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这首诗歌名为《秋思》,是什么意思呢?
第 1 页 共 10 页
明确:在秋天时的所见所思。
2、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
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
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
明确:
秋天大雁南归,秋风萧瑟,更能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增添悲凉的气氛。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
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更能勾起羁泊异
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②“意万重”是什么意思?能看出什么?
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作者离开家乡和亲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离开家那么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表达思乡意思即可。
4、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把封好的信又拆开了呢?
明确:
因为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还
怕落下什么没有写在信上,所以才会又打开来看,再多写点。
②从这两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作者想说的话能都写下来吗?为什么呢?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信纸根本不够写,不够作者表达,而且
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
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
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
啊!ppt出示其他与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
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
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
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
的深切思念。
作业:
1、背诵《秋思》,积累与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
之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对于思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
刻,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思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例如
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析,并在进一步的交
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思想类诗歌的特点。
《秋思》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元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秋的意
境及诗画相通原理。3.让学生感受美感知美。
重点:1.元曲四大家。2.小令的主题意境。3.诗画相通原理。
难点:1.课文意境把握。2.游子心情的感受。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比较教学
一﹑导入:同学们好!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作一个小小的练习--造
句。请从黑板上的词语中任选三个造句,要求造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现在开
始练习,时间2分钟。流水老树人家枯藤小桥昏鸦例句:一只昏鸦趴在缠有枯
藤的老树上。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天静沙。秋思》,展开你们联想的翅膀欣赏课
文,注意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要进入意境之中。请同学在欣赏课文的时候
把刚才造的句子同课文的1.2句进行比较,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下面请同学
们阅读课文。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在写些什么?写得怎么样?请
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读者,感知课文的美,下
面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分析。
三﹑破题:[越调]是曲调,是给给全文定一个调,就像现代音乐中的E调
F调等。我国古代以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为七声记录音乐,相当于其中以任何
一声为主均构成一种调式,以宫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为调统
称宫调“天静沙。秋思”中“天静沙”是曲牌名。同宋词中的词牌名一样,相
当于现代音乐中的乐谱。“秋思”是题目,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歌曲名。这样
题目就有乐调。乐谱。歌曲名就是一首完整的曲子,就可以歌唱了。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理,大部分人认为秋天具有萧凉。肃杀之感,往往与
悲。与愁相联系。屈原弟子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第一个道出秋的蕴含,宋
玉被称为“悲秋之祖”。课文以秋思为题刚好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悲秋。通过
一幅副秋郊夕阳图,准确而凄婉的刻画出游子漂泊﹑孤寂的心境。一个思道出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题目紧扣主题,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这一点是同
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应学习的。三﹑作者概况:本首小令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
名的一支,作者马致远是何许人也?请听分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
人,与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合称“元曲四
大家”。简称“关白马郑”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15种,仅存6种,以《破幽梦
第 4 页 共 10 页
孤雁汉宫秋》最为出名。马致远有尤擅长散曲,堪称散曲第一,有文场曲状元
之称。今存小令115支。
四﹑课文解析: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本篇课文就是元曲中的一种称为小令。杂
剧元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散曲套数
(一)分析课文: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点名季节(时间)--深秋。枯
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紧扣主题--悲秋。枯老进一步突出深
秋的肃杀,“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但我我个人认为“昏”字用的最
好,可堪称点睛之笔。乌鸦是有生命之物具有动感,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昏鸦而已,与秋的意境想吻合。同
时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给同学们的第一感觉是什
么?(请人回答)对,就是--美。潺潺的流水上横卧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桥,
还有一户人家,这些画面具有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这难道还不美吗?可是
为什么作者第一句要写悲境而第二句要写美境?其实作者写美的目的在于以乐
写悲,美--悲。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以乐写悲的请往下看。第三句古道西风瘦
马。突出了游子的唯一交通工具--马,而且是一匹瘦马。当一个游子出门在
外,他和他的朋友兼交通工具的行走的古道上,在四周枯藤老树的环境下,看
到第二句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内心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揣测一下他的内心活
动!(然后叫人回答)。我想他会想他的故乡﹑他的家﹑家中的父母﹑妻儿。还
有在思考他的前程,他对未来的渴望。在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用瘦
马而不用老马?请人回答。答案:老马并不一定瘦,但瘦马却一定能够显现出
马的病态﹑老态,从侧面表现文中游的悲惨!第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夕阳西下点名具体的时间,傍晚
﹑黑夜即将来临。哪个可怜的游子抬头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阳,身影拖的很长很
长,眼看就要天黑,自己还不知在那里过夜,惟有无赖的叹息!看见小桥﹑流
水﹑人家我想他的心里可能会升起嫉妒与希望,说不定还会到那户人家借宿一
晚。
诗画相通原理进行作诗。前三句用九个并列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织在一
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独特的魅力:同学们这首小令写的非常好,为什么好?好在那里?
请看它的艺术特色:
1、在于它对秋景的描绘。前三句全由名词铺成,十八字九个词。列出了九
种景物,集中展现了秋的特色,描画了一幅简洁明快的秋景图。这种写法只有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才能与之媲美。2.移情于物情景交
融。作者不是孤立呆板的写景,而是把人的感受心情融入景色之中。作者所罗
列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枯老昏古西瘦所的修饰的都是
文中断肠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是断肠人的情绪移入景物之中的产物,使景语
也是情语写景也就暗喻了情在其中,做到情景交融。3.时空关系处理的巧妙。
就空间来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
间来说:那是夕阳西下,游人思归的时候,而不是早起出发的时候。正是这种
时空关系的处理使整首曲子笼罩在一幅悲凉寂寞的气氛之中,再加上与景物描
写相结合,便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感染力,达到非一般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效
果。4.与白朴的《秋》相比较:很明显,《秋》侧重于秋景本身的描绘,缺乏思
的成分,而马致远这首《秋思》,则紧紧扣住了思'作文章,通过断肠人漂泊天
涯的所见所感,画出了一幅苍茫萧瑟悲凉的秋思图,这就比单一的秋景图更具
有艺术感染力。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当然还会有其他原因),它才被推为
秋思之祖,被誉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艺术特色:1.语言音节和谐,具有自然
柔和之美。2.用词淳朴,练字独到。如:枯老昏瘦断肠人等3.诗中有画,画面
色彩鲜明且动静结合。如:流水--枯藤老树4.真情含蓄,自然流露,憾人肺
腑。五﹑课后作业:1.改写课文--春。夏。秋。冬均可2.画一幅课文意境图
(秋景图)3.背诵课文
[越调]天静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昏鸦:黄昏时回巢的乌鸦古道:古老荒凉的路断
肠人:极度悲伤的人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秋》--白朴孤存落日惨霞,
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请同学们注注
第 6 页 共 10 页
意两首小令的区别差异
《秋思》教案 篇三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
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
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
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
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
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
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
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
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
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
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
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第 8 页 共 10 页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
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
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
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
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
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
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
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
第 10 页 共 10 页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1:0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59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