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公共经济学/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整理by sukimatree
所⽤教材《公共经济学》蒋洪主编上海财经⼤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章 (2)
⼀、财政学的⽬标 (2)
⼆、帕累托效率、三种效率(⽣产效率、交换效率、产品组合效率)及特点 (2) 三、公平的含义(3种)、联系、区别 (3)
四、衡量公平的两个指标 (4)
五、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4)
六、功利、罗尔斯、折中主义各⾃关联、主张 (4)
第三章 (5)
⼀、政府缺陷的表现⽅⾯ (5)
⼆、财政的三个职能P 58、59 (5)
第四章政府与消费 (5)
⼀、公共产品 (5)
⼆、私⼈产品 (6)
三、混合产品 (6)
第五章政府与⽣产 (7)
⼀、垄断效率损失P 81 (7)
⼆、科斯定理 (7)
三、外部成本有那些⼲预⼿段 (8)
四、消费--⽣产者信息不对称的管制措施 (8)
五、市场竞争的公共⽣产&私⼈⽣产效率⽅⾯的区别P99 (8)
第六章政府与分配 (9)
⼀、政府再分配的三种⽅式,如何分配 (9)
⼆、社保体系3种⽅式,对收⼊再分配的影响⼒度 (10)
第七章公共选择 (10)
⼀、公共决策机制哪4种? (10)
⼆、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均衡的条件 (10)
三、集中决策效率 (10)
四、间接决策机制下,三种⼈⾏为特点 (10)
第⼗三章税收概论 (11)
⼀、超额累进税& 全额累进税 (11)
⼆、起征点& 免征额区别 (11)
三、税收分类 (11)
四、选择主体税种时应考虑因素 (11)
五、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分别体现在哪些⽅⾯ (11)
第⼗四章 (11)
⼀、税赋转嫁⽅式 (11)
⼆、影响转嫁与归宿的因素 (12)
三、⽆关性定理 (12)
四、竞争/垄断条件下税赋转嫁的归宿特点 (12)
第⼗五章税收与效率 (12)
⼀、税收超额负担的含义、产⽣原因、影响因素 (12)
⼆、拉弗曲线P274 (13)
三、减少税收超额负担的措施与评价 (13)
四、税收对劳动供给&储蓄的影响 (14)
五、⾃然垄断的三种定价⽅法,以及对公平&效率的影响P371 图 (14)
第⼆⼗章公债 (15)
⼀、公债的限额指标 (15)
⼆、政府公债筹资的效率界限 (15)
三、公债的负担 (15)
第⼆⼗⼀章财政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 (15)
⼀、财政职能、收⼊在中央和地⽅的分⼯ (15)
⼆、分税制主要内容 (16)
第⼆章
⼀、财政学的⽬标
公平&效率
⼆、帕累托效率、三种效率(⽣产效率、交换效率、产品组合效率)及特点
1、帕累托效率: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能在不使其他⼈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任何⼀个⼈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最有效率的。
2、⽣产效率
(1)研究问题:如何将既定的资源⽤于不同产品的⽣产才是最有效的
(2)研究⼯具
埃奇沃斯箱形图:表⽰⽤既定数量的两种资源去⽣产两种不同产品的所有配置⽅案。
箱⼦的长宽OM,ON:两种资源的总量
矩形⼀组顶点O&O’:两种产品的原点
等产量曲线
⽣产契约线:所有符合⽣产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3)实现条件:⼀种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等于任何⼀种其他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
——满⾜这⼀条件的资源配置状态称为⽣产效率
(即,斜率相等,符合⽣产效率的点在两种产品等产量曲线的切点上。否则,总可以找到⼀个点进⾏帕累托改进,即使得⼀种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另⼀种产品的产量能够保持不变。)
(4)⽣产契约线:A、B两种产品的等产量曲线连成的曲线,为⽣产契约线,表⽰所有符合⽣产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3、交换效率
(1)研究问题:在给定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情况下,产品应如何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进⾏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
(2)研究⼯具:埃奇沃斯箱形图
箱⼦:给定两种产品的数量
箱⼦⼀组顶点:甲⼄两⼈的满意度原点
⽆差异曲线
(3)实现条件:消费者甲的产品边际替代率(⽆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消费者⼄的产品边际替代率。——满⾜这⼀条件的资源配置状态称为交换效率
4、产品组合效率
(1)研究问题:在⽣产效率的同时,怎样的产品组合最有效率。(通俗表达:各种产品的⽣产和消费应符合⼀定⽐例)
(⽐较之前两种效率:⽣产效率没有考虑产品组合效率,⽽交换效率是在给定产品组合下研究,也没有考虑产品组合效率)
(2)研究⼯具:产品组合效率曲线
横纵坐标:AB产品的产量
向原点凹线:⽣产可能性曲线
向原点凸线:消费者⽆差异曲线
产品组合效率线:上述两曲线切点连成的线。
(3)实现条件:⽣产者⽅⾯的产品边际转换率(⽣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与消费者⽅⾯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符合这⼀条件的资源配置状态称为产品组合效率
三、公平的含义(3种)、联系、区别
1、规则公平
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的竞争,竞争的规则必须公平。
(1)这种规则对于各社会成员来说是统⼀的、⼀视同仁的,不偏袒某些⼈也不压抑某些⼈,所有⼈都遵循统⼀规则参与经济活动。
(2)这⼀规则包括确认对⽣产要素的所有权,各⼈以⾃愿、诚实的⽅式进⾏交换,禁⽌抢劫、盗窃和欺骗。
(3)各⼈都按⾃⼰对⽣产所做的贡献⼤⼩取得属于⾃⼰的份额
2、起点公平
不仅竞争过程中的规则要公平,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起点也应是公平的。⽐如,如果有⼈出⽣在富裕家庭⽽有⼈出⽣在贫困家庭,从起点公平⾓度情况看,是不公平的。
如果满⾜起点公平+结果公平,收⼊份额差距源于:
(1)天然禀赋
(2)选择
3、结果公平
指各⼈收⼊份额均等。强调⽣产成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份额的相对关系。
4、联系与区别
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这三种公平状态在时间上是顺次发⽣的。
起点&规则:从单独过程看,起点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个补充;从连续过程看,起点公平否定了规则公平
结果&规则: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因为结果公平不管⼀个⼈对⽣产贡献的⼤⼩,认为各⼈收⼊份额应该相等)
起点&结果:起点公平最终导致结果公平
四、衡量公平的两个指标
1、贫困指数
(1)定义: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占总⼈⼝的⽐例。
(2)缺点:⼀、不客观(怎样确认基本⽣活⽔平?)⼆、不灵敏
2、基尼指数
P31、32 理解图上点的含义
(1)定义:洛伦茨曲线与对⾓线之间的⾯积与三⾓形的⾯积之⽐成为基尼系数
(2)特征:贫富差距越⼤,洛伦茨曲线越往下凹,基尼系数越接近1;贫富差距越⼩,洛伦茨曲线就越平直,基尼系数越接近0
五、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有些状态下,公平和效率可以同时改善
有些状态下,公平⽬标和效率⽬标之间发⽣⽭盾。
六、功利、罗尔斯、折中主义各⾃关联、主张
分析⼯具:P37 图2-8 社会福利函数:各种不同观点的社会⽆差异曲线
横纵坐标:甲的效⽤&⼄的效⽤
1、功利主义
(1)主张:社会福利⽔平就是社会总效⽤,它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之和,⼀个社会应追求社会总效⽤的最⼤化。⽽⾼收⼊者和低收⼊者的每⼀单位效⽤是等价的。
(2)强调效率⽬标,但它可容纳⽐较温和的效率再分配
(3)功利主义的⽆差异曲线是⼀条斜率为-1的直线
2、罗尔斯主义
(1)主张:,⼀个社会应重视增加穷⼈的效⽤,社会福利⽔平等于最低收⼊者的效⽤⽔平。因为在社会成员之间收⼊⽔平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富者的⼀单位效⽤与穷者的⼀单位效⽤不
是等价的。只要穷⼈效⽤⽔平增加,不管富⼈效⽤减少多少,仍可使社会福利⽔平提⾼;只要穷⼈效⽤没有增加,⽆论富⼈增加多少,社会福利⽔平就没有提⾼。
(2)强调公平⽬标,但⼀般情况下不等于平均主义
(3)社会⽆差异曲线呈L形,其顶点处在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为45度的射线上。
3、折中主义
(1)主张:富⼈⼀单位效⽤的社会评价⼩于穷⼈的⼀单位效⽤的社会评价;⽽富⼈的效⽤,只要达到⼀定程度总可以等同于穷⼈⼀单位的效⽤。
(2)⽬标介于两者之间
(3)社会⽆差异曲线介于前两种之间,呈弧状。
第三章
⼀、政府缺陷的表现⽅⾯
(⼀)信息失灵
1、不通过市场交换,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显⽰偏好难以显⽰出来
2、计划体制中的个⼈利益作⽤将使信息的获得受到很⼤的影响
(1)基层单位搜集信息的动⼒不⾜
(2)信息污染
(3)信息滞后
(⼆)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为
1、从计划的制定者来看,他可能根据⾃⼰的偏好来决定⽣产什么、怎么⽣产以及为谁⽣产
2、从计划的执⾏者来看,即使计划的制定者得到了充分的信息,并且按公众的偏好制定了计划,当计划与执⾏者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可能利⽤⾃⼰所掌握的权⼒谋取私利。(三)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P52 ⾃⼰看下总结)
假设以上缺陷都不存在,计划机制仍然存在着⼀个独⽴的⾮效率因素——公共决策程序所具有的缺陷。即,由于计划本⾝是⼀个公共决策,按谁的偏好来制定计划就成为了⼀个问题。⼀个能够反映社会所有个⼈愿望和要求、使整个社会像⼀个⼈⼀样具有符合逻辑的偏好体系是不存在的。
⼆、财政的三个职能P 58、59
(⼀)资源配置职能
(⼆)收⼊分配职能
(三)政府宏观经济职能(影响需求&供给)
第四章政府与消费
⼀、公共产品
1、性质: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