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糖人他不是活在云端的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底特律民谣唱作人罗德里格斯在发行了两张反响一般的专辑之后便在流行乐坛消失匿迹,但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他的歌却影响了一代人。本片讲述的就是两位罗德里格斯的铁杆乐迷寻找他的过程。最终,乐迷经过努力如愿找到罗德里格斯,还把他请到了南非举办了巡回演出。2013年2月奥斯卡奖中,《寻找小糖人》成功摘得“最佳纪录片奖”。可惜的是,2014年5月,导演马里克-本杰鲁尔由于饱受忧郁症困扰,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自杀身亡,年仅36岁。 电影开始于南非开普敦一条蜿蜒的海滨公路上,一张最早发行于1970年的黑胶唱片《Cold Fact》,如今换以光盘的形式,在唱片行老板“老糖”的车载CD机中转动不休。不变的是流淌而出的旋律,那首老糖听了几十年,却始终爱着的老歌,《Sugar Man》。
“他自杀了,他在舞台上将自己点燃,在众目睽睽之下烧死了自己。”
整部纪录片以这个死亡流言为起点,不仅仅是导演本德让劳尔埋下的一点悬念,更是因为引发寻找小糖人行动的源头就在这里。正是这条诡谲的传闻,将那艘载着魔法的银色帆船,驶回了传奇生根发芽的地方——1968年的底特律。
浓雾缭绕的底特律夜晚,如同《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雾都伦敦一般神秘,潮湿的雾气仿佛一面面流动的墙体,将人们重重围困、层层阻隔。所有斑斓的人与事,全都隐匿着气息,潜藏在一片雾白之后。也许一不小心就会撞见,更也许…一时疏忽就会错过。《Cold Fact》的制作人是幸运的,他们在一团迷雾中寻到这个独特的声线,罗德里格斯。但他留给两位制作人的第一印象,却只是角落中一个阴暗朦胧的背影。恰如在未来的二十余年里,他的模样在南非,也始终只是一张印在专辑封面,被墨镜与帽檐遮住大半面容的模糊影像。
罗德里格斯是谁?小糖人是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在哪里发问。若在美国,即便是最资深的音乐人,恐也只能回以一个茫然的眼神。只因罗德里格斯早已被乐坛淘汰,他的两张专辑在美国几乎卖不动,无人问津。而与唱片公司解约之后,他便做了一名普通的屋顶修理工,以出卖劳力为生。而在南非,恐怕任何一个角落里,都会有人对这样的疑问投来诧异的目光,诧异于提问者的孤陋寡闻。只因罗德里格斯在南非是一个比猫王、滚石、披头士都更为著名的歌手,《Sugar Man》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70年代的南非被隔绝在世界之外,这里有无法跨越的鸿沟,无法飞过的高墙,而罗德里格斯的专辑,却载着魔法,谜一样的漂洋过海。在南非大陆上乘风破浪,创下了销量奇迹。为当时闭塞如孤岛般的南非,带去了一股冲破束缚与限制的精神力量。他的歌词,在南非青年的心中烧成了火焰、化为了利刃,点燃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意识,他们聚集起来,势要斩断种族隔离的枷锁。而罗德里格斯便是他们反叛的标志、精神的领袖,他的歌不仅成为了南非革命的“圣歌”,在枪声与嘶喊中越发嘹亮。而与此同时,也成为了那一代南非人生命中的背景音乐,融在漫长的时光与平凡的生活里,在不知不觉间化为每个南非人自身的一部分。
南非曾被世界遗忘,处在体制之中的人们缺乏信息,没有比较,曾对身处的一切或茫然不觉、或束手无策。而罗德里格斯却在音乐中为他们打开了一条通路,通往自由,通往未来。如此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人们却对他一无所知。没错,不是知之甚少,是一无所知。
寻找小糖人行动,是建立在罗德里格斯已然逝去的流言之上的,挖掘他的生平,最初只为缅怀与祭奠。补全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偶像,或也等于填补了南非许多人的人生遗憾之一。
罗德里格斯的存在,对于如老糖一样的南非人而言,意义非同小可。只是他们全都相信他死在了舞台上,或自焚,或吞枪。传言的版本虽莫衷一是,但无一例外全都轰轰烈烈,全都戏剧至极,仿佛只有这样的结局,才能与他们心中的偶像相匹配。这次寻找远比想象中的更为波折,希望也更为渺茫,但最后的收获却远超所有人的预想。
罗德里格斯本人在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是他缓缓地拉开了窗,双手扶着窗沿,微微探身而出。他依旧带着墨镜,不习惯镜头,腼腆而寡言。他的歌曲曾为迷惘中的一代人打开了一扇门,而这场寻找行动,在多年之后,竟也若反哺一般,为他开启了一扇窗,拨云见日。和煦的春光徐徐照进屋内,照进罗德里格斯的现实。
通过罗德里格斯女儿与工友的叙述,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原本应被抽丝剥茧,但实际上他淡出后所做的一切,依旧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无法轻易解读。一个真实的、完整的罗德里格斯,远比专辑封面上的那张照片复杂得多。他做劳工、弹吉他、看演出、大量阅读,在大学里主修哲学,参加底特律市长竞选……他曾在歌中唱响过的自由与平等、抗争与坚韧,他以另一种方式仍在践行、在尝试。
他依旧裹紧大衣,迎着风雪,走在路上。
当罗德里格斯受邀飞往南非开演唱会时,所有的歌迷都在怀疑这是否是一场骗局,是否有人冒名顶替。但即便如此,演唱会的门票仍是迅速销售一空。所有人都来了,所有人。98年的演唱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久别重逢”,跨越半个地球,迟到二十余年的“再会”,罗德里格斯只是背着吉他,走上舞台,而迎接他的是持续十分钟之久的尖叫与欢呼。无可阻挡的热情如烟花般,一弹接一弹的炸裂开来。现场如沸腾的潮水,一发不可收拾。但作为这场盛宴的主角,罗德里格斯却比任何人都更平静。微笑、唱歌、弹琴、鞠躬,他仍只是做他该做的一切。他以偶像的身份现身南非,却没有享受任何的服务,甚至连房里的大床也不愿睡。
他不是活在云端的人。
所以,他回到了底特律,回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继续他默默无闻的生活……
南非与美国,对于罗德里格斯而言,是天差地别的两个世界。但这两个世界并不是因为迥异,就构成了所谓的“平行世界”,相反它们一脉相承。没有罗德里格斯在底特律如“游魂”般的生活底蕴,就不会有他在南非的功成名就。时势造英雄,有其必然性,他在南非的成功,并不能看作是命运对他在美国失败的一种补偿。他在南非的流行,没有这么脆弱与侥
幸。
《寻找小糖人》这部影片于2012年面世之后,已有唱片公司再次签约罗德里格斯。而这部纪录片虽因经费问题,导致最后百分之十的镜头皆由iphone拍摄而成,但这丝毫未影响到它一举夺下了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颁奖典礼,罗德里格斯没有到场,那不是他习惯的场合。他仍然在老旧而熟悉的公寓里,抱着吉他,坐在窗前,自弹自唱着那些遥远的歌……
纪录片的成功,或许已让罗德里格斯声名鹊起。但即便他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熟知,他的歌曲被更多人所喜爱,此番种种带来的意义,却都落在了他的生活之外。安之若素是他所展现的自然状态,我想他甚至不需要去思考这种状态。他只是做了令自己感到舒适的选择,无须丝毫犹豫,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要了杯水一样,一切简单明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而识或不识,在罗德里格斯的生活里,曾经皆是大开大合。但这些起伏与变化,对他而言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踩在脚下的前路。换言之,这不是他前行的动力,也就不足以成为他前行的阻力。他的路很纯粹,越少依赖越少附加,便越是游刃有余,越有可能走得更远。
时至今日,罗德里格斯的头上已有桂冠,但他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看不见的人。只因他不会对镜自照,顾影自怜,而是始终如片尾一样,在底特律的老街上,独自一人,沉默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