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实践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5-04-07 20:12:05 阅读: 评论:0

“实践与反思” ——当代政治教师必备的素质
摘要: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一门重要课程,这对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达成教学目标,培养优秀学生,教师首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塑造。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就当代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实践与反思精神做了一番初步探讨。
关键词:实践、反思、求真、理性、道德
    目前我们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时代劳动者。现在的中学生就是将来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其他素质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同时又是一门德育课,这就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这是任何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目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这门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就应该具备更高的能力,从而能顺利完成国家和学校赋予的神圣使命,无愧于学生、家长与社会。
这个能力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是教师个人的文化内涵、道德水准、个性气质和教学能力的集中反映。这种能力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具备“实践与反思”精神。
一、实践精神
何为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这里实践的主体是人,在这里主要就是广大政治教师。作为主体的政治教师要重视这个能动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主动地认识到这个特点并且赴诸行动。其次实践还要求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行为选择,选择怎样的方式,取向什么方向。广大教师心中都应该明白实践精神对我们行为的指向作用,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真理,没有进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来催促我们迈开实践的步伐呢?
1、求真——教师实践精神之源
教师的身份是知识的传授者,所做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所处的地方是“做学问的地方”,这些特殊性使得求真成为教师的天职。 “在学校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
,它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是学校进步的条件。” 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师生们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这种气氛的形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既是教师终身发展的动力之源,又是传授给学生的王牌资产,学生在求真意识的引导下产生对知识的孜孜渴求与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的优秀品格。
真理是来自于实践的,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实践与真理关系的认识。据此,教师应主动要求求真对实践的联系:其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求真,不要只认得手中的几本教材,应多与社会接触,特别是多多关心时政,使学用相得益彰。其二、在实践中形成判断真的能力。实践精神不仅在于让人获得真知,更在于让人获得判断真理的能力,以求在社会的实践中塑造一双发现真的眼睛。
2、务实——教师实践精神的表现
求真务实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求真务实的实质是主导与主体的结合。主导与主体的结合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一方面,教师积极营造一个为学生发展的空间,以情动人,以理导行,为学生的学习和思想进步增添新的活力与动力;另一方面,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就是他们学习和思想进步的内在源泉。主导与主体的结合又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程度制约着教与学双方能动性的发挥和结合的程度。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上是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过程,结合点即求真务实,它的基本要求是:(1)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材施教,因势利导。(2)以学生接触实际,得到实际锻炼作为教学的基本途径。(3)以学生掌握真才实学,提高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 具体做法是突出五实,即读有实情,议有实事,讲有实据,练有实例,复有实效。
二、反思精神
教学反思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以往的反思都是侧重于关注教学过程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回顾改进。今天我在这里所讲的反思,我认为是更高境界更深层次,更宏观角度的反思,是对做人做事的反思。
1、自由——教师反思精神之保证
黑格尔把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他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1818年,他
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中对听众致辞时说:“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行的通的,都是精神性的。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存在。” 何谓自由?自由表面理解就是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中说:“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教师有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是个教学机器,教师需要有自己的自由,即学的自由、研究的自由和一定的教的自由。 “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因此,教师以真理的标准来探索知识,组织知识,拓展知识和传授知识。
2、理性——教师反思精神之依据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剧烈变迁,这种变迁必然带来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其中,教师和学生也受此影响,呈现出躁动不安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在现实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遮蔽、顺从迎合的价值取向对独立批判精神的遮蔽、功利主义对超越精神的遮蔽等。教师教学中诉求理性,需要理性。这个理性引导我们在对待外部世界时表现出真实性;对社会显示正当性;在内心中表达真诚性;以及在运用语言时要具
有可理解性。选择怎样的理性方式,将最终影响实践的动向,最终揭示出如何为“人”如何为“师”。
3、道德——教师反思精神之底线
道德是人进行反思的底线,而教师的反思底线应更高于普通人。真正的教师应该有一种精神贵族气质,应该是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精神贵族,是从事“高贵事业”的“高贵的人”。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人们对社会道德行为标准表示普遍关注和不满的时代里,我们的教育机构更应义不容辞地运用他们特殊的地位来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道德问题,加强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要让学生有这样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承担起“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经得起道德的考验。教师要高扬道德和理性的旗帜,潜移默化地升华、净化、影响学生及社会上的人,教师是社会的良心代表,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教师的道德精神就更为突出。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抗日战争浙大西迁途中对学生说:“学校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又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吴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弊机会是否能涅而不淄、度而不磷,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现代教师应能经受得起这样的考验,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4、责任——教师反思精神之要求
社会良知,或者说责任意识是广大教师反思精神的要求。学校作为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中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需要我们去继承中国“士”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等传统思想,从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能够以知识分子(高尔基的定义为:这是在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在准备挺身而出的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真理的人)的立场和情感来思考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良心,承担其维护社会正义和真理的神圣职责。教师被赋予了社会文明水平提升和文化创造的神圣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责,不仅有对社会思想的理性的系统的归纳和概括,而且有对保守和落后思想的批判和更新。教育的特殊性使师生们都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变化及其关注,对于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势力和行为,持坚决的批判态度。教师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我们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应该是一致的。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的灵魂,对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障教学的高水准方面,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实践反思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让我们内化和吸收,成为我们的良心和气质,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更进一步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   
    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落实需要教师们具备实践反思精神,学生健康成长需要这种精神,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这种精神,希望我们的广大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巩固,只要这种精神不息,我相信我们的教师必定能走在这个时代的前沿,引领我们的学生永往直前!
参考书目:
1[]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竺可桢日记》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
3[]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雅斯贝尔斯著 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5·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出。
6[]黑格尔著 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7、李强《求真务实是思政课的灵魂》《现代教育学探索》2009第四期
8[]马克思·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柳海民著;《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1998年。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14:2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3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实践与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实践与反思.pdf

标签:精神   教师   社会   实践   反思   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