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心田播撒阳光
作者:桑文兵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3期
一、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心理问题
1. 厌学情绪。大部分中专学生由于一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行为习惯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下降,成绩不佳。他们从学习中无法找到自信和满足,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2. 自私自利。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宠爱的对象。他们不懂得合作与分享,遇事从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只是一味地考虑自己的得失,集体荣誉感不强。 3. 不懂尊重。严重的叛逆心理和不良的教育导致他们不尊重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甚至是自己的人格和起码的道德规范。
4. 不知感恩。他们觉得家人的关爱和辛苦是理所当然的;他人的付出是不值一提的;朋友的帮助是合情合理的;学校的教育是拿钱买的。
5. 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迷茫感,没有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美其名曰顺其自然,自认为活的潇洒。
6. 没有自信。由于一直被关注的程度低或是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们更加没有活力,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敢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远离他人和集体。
7. 自卑情绪。自卑导致他们常常用其它办法引人注目。比如,用暴力解决问题,在网络游戏中寻找自我,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刺激、吸烟喝酒、早恋等。
8. 抑郁倾向。交友困难,少言寡语,情绪波动大,自残甚至轻生。
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孩子的压力过大。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什么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用的。家庭教育如此的潜移默化,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
思想和行为习惯,如只会读书不知世事,孤陋寡闻不懂关心他人,思想拘谨,缺乏生活兴趣等。
也有一些父母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对孩子放任自流,认为“树大自然直”、“是什么命、吃多大食”等等,还有很多父母认为“家长操那么多心还要学校干嘛”,将孩子的不良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惟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另外,家庭结构的不稳定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夫妻的不和睦、争吵使孩子没有安全感。离异更是让孩子对人生产生了置疑,失去父亲或母亲任何一方的陪伴和教育都会给孩子的性格造成缺陷。这些孩子时常感到孤独、自卑、低人一等、自暴自弃。
2. 学校因素。从学校教育来说,过度的畸形竞争给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在这种压力下,孩子满脑子只有竞争、嫉妒、自私、不与人合作等不健康的心态。
另外,教师是影响学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处在学生心理和道德建设的第一线,是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和直接影响者。教师和学生接触时的一切活动都是“身教”,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包含着道德信息,只要学生能感觉到,就会产生德育效果。
3. 社会因素。从社会大环境来说,社会追求经济建设,人们更看重物质享受,社会文明建设淡化。与此同时,现代信息社会,影视、媒体大肆渲染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两性之间露骨的画面等。自我意识尚未发展成熟的学生很容易受误导。对网络不正确的使用更是浪费了孩子的青春,荼毒了他们的心灵。
三、如何“医治”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一,抓住入学的第一学期。首先,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是班主任管理至关重要的时期,它决定着一个班主任今后的工作是如鱼得水还是焦头烂额。要抓住军训时期学生的心理教育,班主任接新班之后的第一次讲话非常关键。通过这次讲话,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认识自己。我的话屡试不爽,孩子们开始对自己有了自信,对老师有了好感,对上学产生了兴趣。一个新集体的好风气就自然开始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