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1涵洞设计
1.1设计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1)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5)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6)交通部部颁标准《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1.2设计指标及材料
设计荷载: 公路-I级
设计洪水频率:涵洞:1/50。
帽石:C20混凝土。
支撑梁:C20钢筋混凝土。
洞口结合部、台身、涵台基础:C20卵石混凝土。
八字墙、跌水井、排水槽及跌水等洞口:M7.5砂浆砌卵石。
基底回填:M7.5砂浆砌卵石。
勾 缝:M10砂浆。
基底换填和台背回填:砂砾石。
1.3涵洞设置情况
结合沿线水系,在有明显的沟渠处设涵;凹型曲线的最低处设涵;路基靠山一侧积水的低洼地段结合边沟设涵;路线纵坡较大且位于曲线内,在曲线下坡处的曲线起点前后增设涵洞。D标段共设涵洞67道,平均每公里4.47道。
1.4设计要点
(1)盖板的两端为铰结支承在台身上端,涵台的下端与基础固结,盖板的内力计算不考虑涵台传递的水平力。
(2)钢筋混凝土盖板间无横向联系,按单块简支单向板计算受力,且根据不同填高计算盖板厚度和 配筋。
(3)整个涵身断面由盖板、涵台及涵底铺砌相互顶紧构成四铰框架结构。涵台作为上端铰结、下端固结的竖梁,承受竖直荷载及水平压力,其截面强度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4)将涵台及基础视为弹性地基上的短梁,验算涵台在横向竖直平面内的弯曲强度。
(5)八字翼墙及一字端墙按土体破裂面交于内边坡的挡土墙原理进行计算。
(6)涵洞所受恒载包括涵身自重、涵身侧面及顶面填土的重力,不计涵内流水、涵内人群等外荷载。本图采用容许应力、极限应力两种方法分别对截面进行了应力与裂缝计算。
(7)涵顶填土对涵洞的竖向压力按土柱重力计算,在进行盖板计算时,车辆荷载按车轮或履带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30°角分布,当几个车轮或两条履带的压力扩散线相交重叠时,则扩散面积以最外边的扩散线为准。不计车辆荷载的冲击力;在进行涵台验算时,则将车辆荷载引起的台后土压力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计入。
(8)为了减少基础底面压应力,同时也考虑节约工程数量,涵洞净高≥3.0m的涵台断面采用变截面形式。
(9)考虑到涵洞盖板支承边下的涵台帽受较大的局部集中应力影响,将可能造成台帽部分的局部压碎,故台帽采用钢筋补强。
2施工注意事项
(1).涵洞标准图的套用应根据拟选涵洞的标准跨径、涵顶填土高度、实际地基容许承载力进行,当涵洞的实际情况介于两者之间时,则应选用高一级的标准。
(2)中板标准宽度采用99cm,当板宽需要减窄或加宽时,可按74cm板进行调整,非标准尺寸端板可按实际宽度进行预制,当其较大不易吊装时,也可采用现浇,板内主筋直径不变,间距不应大于标准板宽主筋间距。
(3).当涵洞为斜交时,中间盖板采用与正交涵洞相同的方法进行预制安装或现浇,涵洞两端则采用本图异型板。
(4)涵台顶面作成椅背与盖板顶面齐平并用M10水泥砂浆填缝抵紧。
(5)对软弱地基和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选用换填砂砾石方法进行处理。也可另行计算尺寸。
(6)盖板预制时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容许脱底模,强度达到90%后方可堆放和运输。预制时必须标明盖板的适用范围,堆放和运输时,必须在盖板端部设立两点搁支,不得上、下倒置。
(7)涵身在顺水方向的沉降缝应根据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设置。除地形、地质变化较大处、基础埋置深度不一或基础对地基的压力变化较大处,以及基础填挖交界处应设置沉
降缝外,一般每隔4~6m设置一道,沉降缝应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洞口部分与洞身部分应分离砌筑。沉降缝宽2cm,缝内填沥青麻絮。置于岩石地基上的涵洞可不设沉降缝。
(8)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可采用填石抬高基础,但涵洞下的路基必须按填石路堤进行修筑,有关的施工技术要求及验收标准详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其沉降缝间距不宜超过3m。
(9)台背填土必须在盖板连接缝中的混凝土及盖板现浇部分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砌体砂浆及台帽混凝土(现浇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填土时应做到两个台背同时分层夯填,分填厚度不宜大于30cm,压实度不宜低于90%,压实范围每侧不小于两倍孔径。台背填土应选择透水性良好的砂砾石或砂性土,也可采用台背填石或填碎石土,且应保证填料内摩擦角不小于35°。
(10)其它未尽事宜请按有关的施工技术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