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请说出本论堪为闻法器的三条标准。
答:三条标准:“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第一条是“质直”,即内心公正,没有偏袒之心。所谓偏袒,即对自己所学的教法,内心里有一种偏向,但是对其他的教法,则有排斥的心理。这种党同伐异的心理,对具有我执的凡夫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但是如果把这种狭隘的心理,用在了黄金般纯净的佛法上,以自己的偏见,把佛法分割成“我的”、“你的”、“他的”等格格不入的宗派,这就造成了对清净法宝的毁谤,是应该彻底杜绝的。所以学佛,首先心要质直。第二条是“慧”,即需要具有智慧。这个智慧,即是分辨对与错、真与假的基本能力。第三是“求义”,即对正法义的希求心,也就是对以理抉择世俗和胜义的真相之义,如何修行的瑜伽次第,有真实希求之心。 二、请说出本论的所属范畴及归属理由。
答:本论因为是按照龙树菩萨的《中论》来演说名言谛及胜义谛的真义,所以是属于第二转般若法轮中的大乘自空中观。
三、1、本论十六品各自的品名是什么?
答:第一品是破常执品。第二品是破乐执品。第三品是“破净执品”。第四品是“破我执品”。第五品是“菩萨行品”。第六品是“断烦恼品”。第七品是“离贪着欲财品”。第八品是“净治弟子品”。第九品是“破常品”。第十品是“破我品”。第十一品是“破时品”。第十二品是“破见品”。第十三品是“破根境品”。第十四品是“破边执品”。第十五品是“破有为相品”。第十六品是“教诫弟子品”。
2、简略概括各品的内容。
答:前八品是依于世俗的瑜伽修行,后八品是依于胜义的瑜伽修行,前后八品又构成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就是说,产生了世俗的瑜伽修行,就为胜义的瑜伽修行打下了基础,遣除了障碍,使胜义瑜伽修行顺利地进行。这个关系,就像戒与定,定与慧的关系一样。打下了清净戒律的基础,就可以顺利地修行九次第定等禅定修法,打下了禅定的基础,就可以顺利地修行胜观的智慧。
第一品是破常执品。众生面前的世间万法,都来自于各自的因缘,并且随着因缘的变化而
变化,所以都是在无常变异的。但是在众生的心目中,它们往往都是能够持久、稳定存在的常法。在对世间的常执中,危害最大的,是执著寿命长久存在,这使得人们认为来日方长,直接导致了散乱和放逸,浪费了大好的暇满人身宝,使得难得的解脱轮回的机会失之交臂,更无法修行殊胜的大乘法门。因此提婆菩萨开篇即来断除众生以寿命长久为主的很多常执。
第二品是破乐执品。因为众生将世间上的无常法执为常法,并认为这些常法中,有真实的乐可得,而世间诸法却都在刹那生灭,自性都是无常,这些无常的法上,没有一丝一毫的乐可得。这必然会让众生失望,带来痛苦。众生对世间法追求不舍,结果不但浪费了暇满人身宝,反而招来了各种苦报。为此提婆菩萨慈悲引导,使众生认识到有漏皆苦的世间本性,放下对并不存在的乐的追求,从而能将暇满人身,用到闻思修佛法的正道上去。
第三品是“破净执品”。凡是痛苦的法,都让人厌烦,因此对众生来说,它们的自性就都是不净的。但是众生仍然可能执著世间上有清净的、美好的法,这也妨碍众生舍弃世间,希求真正清净的涅槃。因此提婆菩萨以众生执著最深的女身为例,具体展示了世间的不净,以及对治执女身为净的谬见的最佳方便。
第四品是“破我执品”。凡是不净的法,众生都唯恐避之不及,都要舍弃,因此是不应当对它产生“我”和“我所”的执著的。提婆菩萨以断除我慢为例,开示了断除我执的方便。
接下来的第五、六、七品,分别阐述了“于所取证清净之方便的瑜伽”和“于所断断杂染之方便的瑜伽”。
第五品是“于所取证清净之方便的瑜伽”。提婆菩萨讲述大乘修行者真实的所取——佛果菩提的妙德,和获证菩提的道谛菩萨行之方便。
接着是“于所断断杂染之方便的瑜伽”。要行菩萨道获证菩提的妙德,其前提就要在世俗法中断除杂染的障碍,这需从烦恼和业力两处下手。其中第六品“断烦恼品”,是断除烦恼的方便瑜伽。第七品“离贪著欲财品”,是断除有漏业的方便瑜伽。
以上是主要依于世俗谛的修行,为了能进一步修习甚深的大乘胜义谛殊胜瑜伽,就需要培养和提升大乘瑜伽修行的弟子的根器,因此提婆菩萨开示了第八品“净治弟子品”。
后八品传授的是依于胜义谛的修行。共分三个部分。
首先是“总说甚深缘起真实性之瑜伽”,是总说一切缘起显现的万法空无自性的瑜伽,这是第九品“破常品”。
其次是“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这分人无我和法无我两个部分。人无我的瑜伽中,详细地破除了众生心里存在的各种遍计我的谬见,这是第十品“破我品”的修行内容。
法无我瑜伽从三个方面,分四品来引导。第十一品“破时品”和第十二品“破见品”,提婆菩萨传授了“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来断除修行者对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执著;第十三品“破境品”,具体从内外境的角度,解说了诸法空性的真实性之瑜伽;第十四品“破边执品”,特别从诸法远离四边的角度,指点了诸法空性的瑜伽,传授了用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大缘起因这些正理抉择而修行的教授;第十五品“破有为相品”,讲解破有为法的边执分的瑜伽。
最后是总摄前面的瑜伽要义,以诀窍的形式,讲解了胜义空性的殊胜瑜伽修行,这就是第十六品“教诫弟子品”。
3、本论的特色是什么?
答:中观四百论》的全称是《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颂》,“瑜伽”就是相应,是修习。而且,在全论十六品的每一品结束时,都重复强调了是《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颂》,这都反映出本论的特色,是在教导大乘弟子殊胜的修行方便。圣天菩萨以不可思议的大悲心和智慧力,将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传授的甚深修行窍诀,开显出来,以方便弟子们修学。在仁达瓦尊者的注释中说,《中观四百论》的前八品是能彻底成熟弟子心相续的修行道,而后八品是能直接解脱弟子心相续的修行道。本论就在于通过这样有次第的引导,让般若的法义,逐渐地渗透到佛弟子们的身心相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