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性哲学

更新时间:2025-01-11 06:09:50 阅读: 评论:0

对与性有关的观念形态进行研究的学科。性学的一个分支。从历史上来看,这是性学中最早的分支之一,因为在中国周秦时代的哲学家、在西方古希腊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哲学家都有关于性的哲学论述;然而,从现状上来看,虽然性哲学的领域和专门著作确实存在,但都还并不是一个体系和内容业已成熟的性学分支。在性哲学这一学科名称上,也未尽统一。例如1984R.贝克和F.埃利斯顿合编《哲学和性》用的是philosophy and x”。1991A.索布尔编《性哲学:当代文选》用的是philosophyof x1994v.布洛和B.布洛合编《人类性学百科全书》中所用的词条也是philosophy and x,并没有用philosophy of xxual philosophy。在1995R.弗兰科尔主编的《性学大全字典》中,以上几个词组都没有成为词条,而用了另外一个新词xosophy(性哲学)20世纪性学著述最丰富的美国性学家J.莫尼教授提出:xology(性学)处理的是有关性的科学证据,而xosophy则处理有关性的信念和教条。xosophy也可译为性哲学,都比philosophy of x包含更广,即包括了不同个体的、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的性信念和性教条,包括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代的性观念和性教条。
  性哲学问题,看来很抽象。正因其抽象,以致便无所不在,甚或相当具体。性哲学问题,如何回答,如何解决,非常直接地和许多性态度问题、性行为问题、性社会问题、性道德
问题、性法律问题、性文化问题紧密相关。随着性哲学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问题在更大的尺度上为人们所认识、所认同,必然会有助于现代性文明的建设,有助于增进社会和家庭的幸福。
  就像哲学与伦理学(道德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等有从属关系一样,性哲学与性伦理学、性美学等也有从属关系。本条目将尽量不把性伦理学、性美学的内容包括在内,以突出更一般的性哲学问题。
  是否独立地存在 有关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带有本体论性质的基本问题:是不是一种单纯的、并不要和别的概念掺和在一起的独立存在?自古以来,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多半实际上给予了一种否定的回答,而认为性只应和生殖连在一起,或者只应和爱情连在一起,或者只应和婚姻连在一起,或者和另外的什么玄学的东西连在一起,只为而性,是低级的、堕落的、非法的,或反道德的,等等。近年来,一些性哲学研究家从不同的观点论证是一种单纯的存在,例如,A.戈德曼在1977年发表《单纯的性》一文,认为性只不过是一个人想和另一个人的身体相接触并由此产生快感而已R.范诺伊在1980年出版了一本书题为《性不伴有爱:一种哲学探讨》,主张性的本质只在于体验
性感受。著名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J.-P.萨特、美国性哲学研究者T.内格尔(1969)R.所罗门(1984)等则将的本质加以扩大,认为性的唯一或主要目标只是人际沟通交流的一种复杂形式,并不一定要有性交的存在,等等。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任何一种对的本质的界说或定义是被一致接受的。
  是否应予肯定概括起来说,不同个体、不同人群、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宗教、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于的信念、态度和评价,可以区别为性肯定观性否定观两种。
  性肯定观以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观点来看待性欢乐、性亲密关系和性行为,将其看成是人类生活极其自然的一部分。性肯定观的核心在于承认性欢乐和对这种欢乐的追求,乃是一种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建设性力量,而不是破坏性的坏事。
  性否定观指一种社会的评价、文化的态度、宗教的传统,或一种个人的价值观念系统,把人类的性行为看成是需要加以限制和压抑的。性否定观基于一种信念,认为性冲动、性欲、性驱力,乃是一种危险的、有潜在破坏性的力量,需要加以压抑,加以升华,或以其他方法加以控制,以维护社会秩序。
  由于客观上的复杂性,在一个民族、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一种宗教、一个学派、一种文化,对于性的态度很少会百分之百全持否定观或肯定观,因而判断起来,也会遭到困难,必须多做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的、本质的倾向。例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来说,一向常被指斥为对持保守、压抑和否定的态度。其实这种指斥是缺乏具体分析和充足论据的。就原初的儒家学说来看,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倒是一种性的肯定观。孔子的门生编成的《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这里,不语带有不同意、不支持的意思。孔子的亲近学生们只举出4样东西是孔子不赞成的,其中并没有列举 ()。孔子倒是直接了当地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承认人们普遍地喜欢。在《礼记》中,更以肯定的态度直接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把人们对性生活的追求和饮食一样加以并列,指出这两者乃是人类两个最大的自然欲望。《孟子》中食色性也这一论断,是广被引用的。虽然这话并非孟子、更非孔子,而是告子的话,但是孟子对告子的这句话,并没有反对,而是默认。进一步在《孟子》中还有好色,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孟子还曾为齐宣王自称好色做有力辩护,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加上男女居屋,人之大伦也等许多关于婚姻
、家庭的论述,可以说孔子和孟子所代表的儒家,把性看成是自然的正常欲望,应该说是一种很有力的性肯定观。
  把儒家看成是非性的谬见,不仅见于中国,也见于海外。值得指出的是,四书的英译者J.莱格在1894年译《论语》时,他竟有意将食色性也中的字不译成x”,而译成颜色 (color)。他的翻译影响很大,一直到现在还不断重印。可说是他把儒家经典四书变成只有颜色,没有性欲的清教徒著作,使人误以为儒家乃是无性的或非性的了。
  诚然,南宋以来,主张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以程颐、程颢和朱熹等为代表的新儒学或道学家,应该说是性否定观的鼓吹者。他们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自然是近千年来中国社会性压抑、性蒙昧的哲学根源。
  性权利是否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政体、不同文化对于人权基本人权所赋与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别,但是,人权基本人权的概念本身是被全世界广泛接受与承认的。但是,性权利是不是人权基本人权的一部分,则有待确定,即便确定性权利,应为人权,甚至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对于性权利中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又会有很大的争议。不同国家、不同政体、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但会有不同的回
答,甚至有完全相反的看法。例如,性权利应该包括有性自决权,即自己决定自己的性指向与性行为的权利。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立法(特别是一些地方立法)已逐步趋向同性恋作为一种性指向而不受歧视、不受惩罚。但是,更多的国家(包括在某些地方立法中承认同性恋者平等权利的西方国家),则对同性恋持反对以至惩处的态度。近几十年来,一些研究性权利的著作,甚至文件、纲领屡有出现,反映出人类已经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面对性权利作为人权基本人权一部分这一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相关百科:性社会学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21:0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33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性哲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性哲学.pdf

标签:哲学   问题   社会   文化   加以   态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