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结尾中的“鸳鸯鸟”“连理枝”探析
作者:蔡丽娜
来源:《教学考试》2017年第11期
摘 要:本文将着重分析《孔雀东南飞》及其结尾“鸳鸯鸟”、“连理枝”的写作方式,从诗歌结尾模式和衍变、社会心理与美学意义等方面探析,以期较为全面认识《孔雀东南飞》中的“鸳鸯鸟”、“连理枝”的意义。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鸳鸯鸟;连理枝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043
一、诗歌结尾模式和衍变
1.结尾模式
《孔雀东南飞》讲述有情人因为外界迫害而不得不分开,最后被迫而死,死后灵魂变为“鸳鸯鸟”、“连理枝”,有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而其实《孔雀东南飞》并非是独立的故事,它有一套自己的故事发展脉络和模式。 最早可以追溯到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的“韩凭(朋)”故事:宋康王见韩凭的妻子美貌便占为己有,韩凭因此自杀。其妻把韩凭生前的衣服烧化,随康王登上高台跳台而亡,遗言希望同韩凭埋在一起,康王不允,故意分开,但二者墓上生出连理枝缠绕在一起,并生出鸳鸯鸟交颈相鸣。故事遂广为传颂。宋康王即是残忍暴虐宋君偃,其事可信,故事产生不迟于战国,直到汉唐仍在传诵。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敦煌附近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现的木简上即可证明该故事。韩凭的故事与《孔雀东南飞》在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主体内容、大致模式方面十分相似。其模式在于:男女十分相爱、第三方介入破坏(甚至逼死)、男女共生死、死后有连理枝和鸳鸯鸟等象征男女爱情的事物出现。可见,稍晚出现的《孔雀东南飞》其确借鉴了韩凭故事的发展模式。
后来又出现许多相似的故事。如三国东吴出现了《陆东美》的故事、晋朝出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华山畿》的故事、藏族民间故事《茶和盐》和印度民间故事《如意树》。在故事情节和结尾设置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