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解读
语料来自统编三下第五单元。导语: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联想策略的应用到了这个学段,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还应该学会构建自己的想象世界。变形是想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三上就已经出现,例如《去年的树》和《那一定会很好》中的大树。此篇课文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的形态以及随之发生的奇妙的事情。 【题析:一个事件的概括,重点在于变化之后的状态。“变”提示文本会采用变形的文学形式,即融合人和树的特征(树的形人的精神)来展开叙事】
“英英,吃饭了!”
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儿都不想吃饭。
“英英,吃饭了!”妈妈的噪门又大了许多。
【语篇:通过对话来构建文本世界,其构造要素包括具体的地点“树下”,较隐藏的时间晚饭时间(“吃饭了”),事物只有“树”,人物是“我(英英)”和“妈妈”;功能推进依靠的是“妈妈”的命令句“吃饭了”。这个语境是经典的日常生活场景,学生可以迅速建构。“不想吃饭”生成了一个子空间,这是与“妈妈”的期望所违背的。但这个子世界中尚只有“我”,离完成还有一段距离,后面的叙述将围绕这个子空间进行补充,最终生成“我”的想象子世界】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语篇:在子空间的预设中,没有“妈妈”,这样就没有人阻止“我”玩了。变形的过程是在子空间发生的,但这个变形在文本世界中是透明的,即“真实的”(童话世界的设定)。此时的子空间的事物是“我”变形而成的“树”,是“我”和“树”的重叠】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棱形……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语篇:在子空间中继续添加事物,按常理,树一般会结果,但在此空间中,生长的果实是鸟窝,而且是形态各异的鸟窝。这些都是“我”的想象。】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语篇:既然有了鸟窝,那就需要居住者。虽然是“鸟巢”,但“我”的空间中所生成的动物,
偏偏没有典型的鸟(鸭子是非典型的鸟类),这种反差其实也是一种陌生性的表现,用来引发读者的兴趣。在邀请的居住者中,还凸现了隐藏读者“你(后文中的“小床”暗示是儿童读者)”,即让读者也运用想象进入此空间,“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是一个隐喻,即运用想象为阶梯。此时的子空间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了,已经聚集了两个以上的角色】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你好!”妈妈向我点了点头,“请问我可以住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吗?”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
【语篇:但我的想象世界并不完美,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所以想象世界中不可或缺的
人物。虽然在开辟子空间时的原因是没有“妈妈”,但是在想象的进程中,“妈妈”却很轻松自然地进入想象的世界,并成为后文的焦点。至此,想象的子世界构建完成】
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它们分给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在我的鸟窝里啧吧啧吧地吃了起来。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也只是奇怪地互相望了一眼,又继续吃起来。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这时候,我开始想念家里那些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天哪,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
【语篇:于是,开始讲述在想象世界中发生的趣事。主角是“妈妈”,配角是其他的小动物们。事件包括:“妈妈”拿出事物并分给小动物们、变成树的“我”的饥饿表现。这里很有趣的是变成树的“我”再次创建了一个认知子世界,在其中呈现的是“我”在文本世界的家】
“咦,下雨了。”小狐狸抬头望了望,可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小鳄鱼问小松鼠。
“你看,这不好好的嘛。”
“那么,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小白兔发现了树干上不断往下滴的水珠。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
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语篇:继续表述想象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动物们已拟人化,这是一个童话世界。其中采用了比较的方式,动物们和妈妈分别对树分泌的水珠(对认知子世界中食物的垂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只有妈妈才正确地辨识出英英的需求。英英认识到:即便在想象世界中,妈妈还是最了解自己的。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所要表达的思想已经完全呈现。以提问结尾,构造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是在邀请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用移植联想的方式去思考。至于后续是否由树变回了人,英英到底回家吃饭没有,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填充了】
小结:本文解读虽只呈现了语篇分析(完整版中有段析和句析),但已足以看出想象的世界是如何一步一步构架起来的。关于想象,正好昨天在泡桐树小学听了《虫子旁》作者朱赢椿的讲座,其中一个案例是他从鸟屎的形态出发展开想象,设计出一个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作品。类似的是,本篇课文课后的练习是“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谁想得新奇。”当然,手指印比鸟屎更容易在课堂上取材,不过就陌生性和变异性(形态的偶然性生成)来讲,鸟屎的创意远胜手指印。推荐朱赢椿先生的新书《便形鸟》作为本篇课文的X拓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