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精品教案
文本分析:
本文记叙了“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从此再也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是一篇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蕴含了一定哲理的文章。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尤其是在描写“我”被鹅追赶时,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和“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本课的可读性非常强,课上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情朗读,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使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场景,在读中思故事哲理,在读中悟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谓、拳、捶”等10个生字,会写“摸、甚、跪”等15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3.抓住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句,理解语言、体会文章思想的阅读方法。
2.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待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教学难点:
1.学会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到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的思考过程。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蕴含的道理。
3.将课文中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课时安排:
2课时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读写、积累并运用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把握文章思路,理清课文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牛和鹅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牛和鹅的特点,介绍牛与鹅的相关资料。
导语:图片上的这两种动物想必大家都认识吧?它们的名字是——牛、鹅(学生回答后板书“牛”“鹅”二字)。它们在农村非常常见,有谁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吗?也可以说说你对它们的印象和看法。(学生自由表达)很好,看来大家对这两种动物都比较熟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两种动物有关。
2.出示课题,导入课题,通过传说故事营造氛围。
过渡: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牛和鹅》。(在板书“牛”“鹅”二字间加上“和”字)在正式开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牛鹅换眼
远古时候,神农氏教会众人耕地种五谷之后,人们就不只单靠渔猎生活了。大家用石锄、石犁耕地种谷,用石刀、石斧砍柴割稻。人人下地耕耘,辛勤劳动。
有一天,玉皇大帝派观音娘娘到人间察访民情。观音娘娘来到人间,见人们都在地里劳作,
有的人用石锄掘土,有的人拉着石犁犁地,有的人拿着石刀割草,十分辛苦。观音娘娘于是回天宫奏明玉帝,说人们个个在地里劳动,极为艰辛,请求将天上的牛、羊、猪、狗、鸡、鹅、鸭等放到人间给人们使用,让牛帮人耕地、羊帮人踩土、猪帮人拱泥、狗帮人看门、鸡给人叫更、鹅帮人割草、鸭帮人耘地。玉帝闻奏,表示赞同,遂命观音娘娘把这些禽畜带到人间给人们使用。
人们得到这些禽畜的帮忙,很是欢喜,立即按照观音娘娘的指教,赶着牛、羊、猪、鹅、鸭等到田里耕耘。谁知因牛的瞳孔生得很大,牛把人看成一点儿的小东西,被人牵着乱转,觉得太不应该,便转过头来牛角把人抵撞得头破肚裂。自此开始,牛见人就用角抵。而鹅的瞳孔则生得太小,鹅把人看成一种极高大的怪物,一见到人,就吓得浑身发抖,不敢走动。
人们对这两种禽畜毫无办法,只好去向观音娘娘诉说,求她为人们排忧解难。观音娘娘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施展法术,把牛和鹅的眼珠转换过来。牛换上鹅的眼珠后,把人看成是很大的巨物,从此就服服帖帖地由人支使,就连小孩子牵着它时,它也驯驯服服。而鹅换上牛的眼珠后,则把什么东西都看小了,因此无论是比它大十倍百倍的人还是牲畜走过它身边时,它都要伸着脖子啄咬一下。
听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进一步了解牛和鹅吧!那一起去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任大霖(1929—1995):浙江萧山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数十本儿童文学作品。他的作品《蟋蟀》获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奖一等奖;《儿童小说创作论》获中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和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奖。主要作品有《蟋蟀》《童年时代的朋友》《老法师的绝招》等。
提示:“任”字作为姓氏时,读“rén”。可结合班级里学生的姓氏读音有变化的情况来举例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提示:教师应预留充分的自读时间,让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查查工具书,在有疑惑的句子旁打问号等。
3.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摸(mō)肚子 甚(shèn)至 跪(ɡuì)下 绕(rào) 捶(chuí)背 顽(wán)皮 脖(bó)子 脱(tuō)落 大概(ɡài) 惹(rě)怒 昏(hūn)乱 握(wò)住 摔(shuāi) 凭(pínɡ)借 掐(qiā)住
会认的字:所谓(wèi) 拳(quán)头 衣襟(jīn) 胳膊(bó) 酒瓶(pínɡ) 恐怖(bù) 欺(qī)负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扌:摸(摸鱼)捶(捶背)握(握手)摔(摔倒)
月:脖(脖子)脱(脱帽)膊(胳膊)脸(笑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摸]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的“日”“大”均应写扁,末两笔的撇、捺收笔持平。
[甚]上下结构。横笔较多,注意其长度的变化,下部长横宜平而稳当。
[昏]上下结构,上大下小。“氏”底部越过横中线,斜钩舒展有力。
[摔]左右结构。右部笔画较多,应写紧凑,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竖为悬针竖。
◆易错提示:
[跪]右下边不要写成“巳”。
[概]中间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漏写。
[掐]右下部中间是两短横,不要连成一横。
(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其他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预设:先出示鹅群展翅的图片和球场观众加油呐喊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助威”,再引导学生回忆学校开运动会时大家为运动员鼓劲的场面,借此理解“助威”的意思。
(2)一切的(恐怖),全消失了。
预设: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恐怖”的大概意思,也可以预设场景,如大海上汹涌的波浪、幽暗的密林、恐怖电影中无人居住的房子等,引导学生想象置身其中时的心理感受,从而体会“恐怖”的感觉。还可以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营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恐怖”的词义。
(3)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
预设:先提出学生熟悉的“缘故”一词,再加上否定词“无”,即可明白“无缘无故”的词义。可
让学生当堂造句,以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或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独创的方法来理解。
3.指导词语归类。
◆AABB式:摇摇摆摆
◆ABAC式:一摇一摆 无缘无故
◆拟声词:吁哩哩哩 吭吭 啪嗒啪嗒 啪啪啪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我”、金奎叔、鹅,事件起因——“我”被鹅追咬,很怕鹅,后来出现转机——金奎叔出现把鹅赶跑,同时告诉“我”一个道理,结果——“我”不再怕鹅,而且转变了对牛的态度。
小结:看,大家如果能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并说清楚他们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就可以快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作者起初怕鹅不怕牛,在一次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从此改变了对鹅和牛的态度。
(2)合作与交流。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在了解每个自然段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练习分层。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概述“我们”小时候不怕牛而怕鹅。
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具体记叙了“我”吓得被鹅追着跑、得到金奎叔帮助的事情。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我”不再怕鹅,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