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更迭总体特征: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政权更迭频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少数民族内迁 背景:气候变化。定义: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八王之乱中,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主导了局势,导致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
士族政治 士族定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魏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特点:政治上世代把持官位,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衰落: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至隋唐,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更趋衰落。
江南开发 原因: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②自然条件优越。③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④统治者的重视。影响:①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促进了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①社会矛盾: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面临统治危机。②有利条件:北魏崛起并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③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内容:①前期:建立新制(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②后期:移风易俗(改籍贯、易服饰、讲汉语、改汉姓、定门第、通婚姻)。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来基础。
民族交融 ①人口迁移看民族交融:少数民族迁入黄河流域,推动游牧民族与北方汉人交融;北人南迁,与南方少数民族交融;②政权与制度看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典章制度;③战争看民族交融: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前秦淝水战败后迅速崩溃;④社会风俗看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通婚)意义:推动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盛世奠基;⑤从生产方式看民族交融:如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农耕,边疆汉人放牧。
魏220—266西晋266-316
十六国304-439
北朝(439-581)
隋581-618
北魏东魏
北齐蜀221-263西魏北周吴222—280东晋317-420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