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之经济、政治与科技与文化
★经 济★
1、早期原始居民
(1)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半坡村,距今6000年,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种植粟。
(2)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河姆渡村,距今7000年,居住干栏式房屋,使用耒耜(骨耜)耕作,种植水稻。
农作物的种植、家畜的饲养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在成都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它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都江堰的兴修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3、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时间:公元前138年 ②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③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时间:公元前119年 ②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4、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
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陆上丝路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
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为了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一官职)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汉朝的土地。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73年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97年班超派派甘英出使大秦。
5、三国的经济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派卫温船队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
6、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 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7、唐朝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商业区和居民区坊)。
8、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9、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农业作物:①引入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
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组: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0、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11、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①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商邦:晋商和徽商。
3、人口的增长:影响: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 治★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夏朝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 |
商朝 | 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
西周 | 分封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春秋 |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战国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变法——商鞅变法 |
| |
1、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将部落首领位置传位给贤德(有才、有德)之人的制度就叫禅让制)。
2、分封制: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的制度就叫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的范围。
影响:形成了周朝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3、商鞅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上: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上: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实现国富)
(3)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由于触犯旧贵族利益,商鞅被污蔑而处死,商鞅虽死但变法目的实现,作用明显,变法是成功的)
秦汉时期:统一多名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朝 |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
汉朝 | 西汉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 汉武帝“推恩令” 东汉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 |
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嬴政自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