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更新时间:2024-12-23 16:18:07 阅读: 评论:0

总论:
一、伤寒学派 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  (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  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 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 刘完素    寒凉派    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  张元素  李杲
七、攻邪学派  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  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  《局方》  温燥
金  朱丹溪    寒凉降火———苦寒
明  温补
清  寒凉
十、温病学派  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    东汉末医家    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  茉莉花根  当归  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 漆叶 桑葚 何首乌 茅山术
  《华佗神方》 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 草乌 胡茄子 羊踯躅 麻黄 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 草乌尖 生南星 生半夏 胡椒 蟾酥 荜茇 细辛 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
  解麻药神方:人参 生甘草 陈皮 半夏 白薇 菖蒲 茯苓
  神膏:乳香 没药 血竭 儿茶 三七 冰片 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  药王  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    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  “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  风寒湿痹  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  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 风邪入中
      类中风 内风,内虚
      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
《千金要方》 内外两方面
    1.对外风治疗:大小续命汤(兼痰热) 驱散风邪为主 治疗真中风的代表方剂
    治疗中风莫忘:小续命汤  经络  宣通气络血络
          脑血栓:小续命汤合牵正散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活动不利,舌软色暗,脉小紧)
    2.阴液匮乏,痰火肆虐,内风多见热证
      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初发病时以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宜竹沥汤,又宜服羚羊角,石膏等
        3.血证    苇茎汤?
钱乙 
重望诊  目内证 面上证
重剂型  丸散膏圆
《小儿药证直诀》
一、“脏腑柔弱,血气未实”——小儿生理特点,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病理特点,以妄攻误下为警戒(若误,先救药误,后治本
病)
    益黄散(补脾散):陈皮 丁香 诃子 青皮 炙甘草 温中理气,健脾止泻。
二、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六种常见脉象:“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三、确立儿科五脏辩证纲领
    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心气热:导赤散 心实热:泻心汤 心虚热:生犀散 心虚肝热:安神丸
    肝实热:泻青丸 肝肾俱虚:地黄丸
    脾实热:泻黄散 邪热伤脾:玉露散 脾虚:益黄散
    肺实证:甘桔汤或泻白散 肺虚证:阿胶散 肺有痰热:葶苈丸
    肾虚证:地黄丸
四、论治惊风的经验
    急惊风:心肝“热盛则风生”,(痰热客于心胃,阳盛而阴虚;无阴;受大惊,高热)
    慢惊风:脾虚损,脾虚无阳,吐泻等病后。
刘完素
一、1.火热论  2.脏腑六气病机说  3.玄府气液说  4.亢害承制说
    《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内经宣明论方》
二、学术理论
        1.脏腑六气病机说(主要说明每一脏腑各有其特性)
          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盖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治脾土之病,应以“补泻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为原则。
          “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病也”
          “热在心则实,在肾则虚;寒在心则虚,在肾则实”
        2.玄府气液说
          玄府:气液运行的通道。          《内经》:汗空
          “无物不有”“乃出入升降,道路之门户也”“气海之隧道纹理”
          “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
          玄府郁结则“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
          玄府闭塞原因:主要为热气怫郁。“热盛则腠理密闭”
          旨在研究与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运行的情况。
        3.亢害承制
          生化和制约。“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解释人体病理变化中本质与现象的内在联系。
          物太过则有制约。  “比物立象”  天气的承制——人体脏腑的变化
          五运六气偏亢过极,破坏了它们之间的正常承制关系
          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之亢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
三、治疗经验
    治热病善用寒凉,自制双解、通圣寒凉之剂。(防风通圣,黄连解毒)
    消渴病:消渴,消中,肾消。病机:燥热。 猪肚丸,葛根丸,人参白术散
    中风:地黄饮子  肾虚阳伤,痰浊上蒙
    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
    木香黄连丸: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治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汤。
    刘氏治病强调一个“通”字。
    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
张元素
学术理论:1.总结脏腑辩证理论
          脏腑病:“本病在脏腑”“标病在经络”  虚实寒热:“是动”“所生病”
          如“肝藏血属木,胆火寄其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肝之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月经病等
            肝之标病:寒热症,头痛,吐涎,女人少腹肿痛等
          “凡肝实则两胁下引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
          “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燥,善太息”
          “肝中热,则喘满,多嗔,目痛,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
          “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气急”
          “是动,则病腰痛,甚则不可俯仰,丈夫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主肝所生病者,胸中呕逆,飧泻,狐疝,遗尿,癃闭病”
          肝:有余泻之(行气血,镇惊搜风)
              不足补之(补气血)
              本热寒之(泻木,泻火,攻里)
              标热发之(和解,解肌)
        2.《医学启源》  探讨遣方制药理论
            味为阴,味之浓为纯阴(大黄),味薄者为阴中之阳(茶苦)
            气为阳,气之浓为纯阳(附子),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淡竹叶)
            炮制:熟升生降          根梢:根升梢降,中守
            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
            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石膏泻胃火。
        3.药类法象
          风升生:味薄则通  味之薄者,阴中之阳  防风、荆芥
          热浮长:气厚则发热  气之厚者,阳中之阳  干姜、附子、肉桂
          湿化成中央: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苦甘辛咸,在人以脾应之  黄芪人参
          燥降收:气薄则发泄  气之薄者,阳中之阴 
          寒沉藏:味厚则泄  味之厚者,阴中之阳  大黄、石膏
        4.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
          太阳:在上者,羌活。在下者,黄柏。
          少阳:在上者,柴胡。在下者,青皮。
          阳明:在上者,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
          厥阴:在上者,青皮。在下者,柴胡。
          太阴:白芍    少阴:知母
          注重扶养脾胃,脾喜温运,胃喜润降。治脾宜守补升。治胃宜和攻降。
          “养正积自除”——枳术丸  治痞、消食、强胃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2:2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14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pdf

标签:学派   脏腑   理论   中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