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会计学原理补充资料

更新时间:2025-02-24 08:23:46 阅读: 评论:0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的本质:“会计”到底是指“会计学”?“会计工作”、还是“会计方法”?
不同的会计本质观对应着不同的会计含义。
中外会计界对会计本质问题形成两种主流学派:
1、会计信息系统论:(从过程和结果出发)会计信息系统论,就是把会计的本
质理解为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将会计视为一种方法。2、会计管理活动论:(从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
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活动论”将会计视为一种工作
我国的会计学者普遍认同把“会计”界定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的思路与方向,是对会计本质的科学论断。
因此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
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会计的基本职能:
1、会计的核算职能:又称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计算,记录,报告,从
数量上综合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观念总结”就是指用观念上的货币(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对经济活
动进行综合的数量反映。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一定目的和要求,指导和调节经济
活动,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三、资产,负债的划分:“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
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流动负债”是指需要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营业周期:付款购料——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收回货款(平均时间)“流动”与“非流动”的划分标准:
1、对营业周期在1年以内的企业:以1年为期限划分。
2、对营业周期超过1年的企业:以一个营业周期为期限划分。
例题:假设A企业营业周期为3个月,B企业营业周期为24个月。都发生如下业务:
1、购入期限为1年半的国库券:A企业:非流动资产;
B企业:流动资产。
2、借入期限为1年半的借款:A企业: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
B企业:流动负债(短期借款)。
第二章第三节会计账户
一、会计账户的概念:
(一)会计账户的概念: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用来系统、连续地记载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手段。
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这种工具就是账户。(二)设置会计账户的必要性:P52
由于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不能反映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因此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账户,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连续、系统的记录,进而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二、会计账户的组成
会计账户由账户名称和账户结构两部分组成。
(一)账户的名称:——账户的名称用来说明该账户记录的经济内容。
由于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因此,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二)账户的结构:——账户的结构是由会计要素的数量变化情况决定的。
1、基本部分:
既然账户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因而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由于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从数量上看不外乎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的结构也相应地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
划分为左右两方,以一方记录增加额,另一方就记录减少额。这就是账户的基本结构,它不会因企业在实际中使用的账户具体格式不同而发生变化。
2、基本内容:
对于一个完整的账户而言,除了必须有反映增加数和减少数两栏外,还应包括其他栏目,以反映其他相关内容。由于会计账户是开设在账簿中的,这样,每一个账户只表现为账簿中的某张账页或某些账页。
一个完整的账户结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账户的名称(说明账户登记的经济内容)。②日期和凭证号数。③摘要。④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⑤余额。账户的一般格式如下:
3、一般表述方法:为了便于说明和方便学习,会计教学中,可将上列账
户简化为“丁字型”,其它略去,只保留左右两方金额栏,称为“丁字
账”或“T字账”。其格式如下所示:
左方XX账户右方
4、账户中的金额关系:
账户左右两方的金额栏,分别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账户余额按其表示的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一定期间记录到账户增加方的数额合计,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
一定期间记录到账户减少方的数额合计,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正常情况下,账户四个数额之间的金额关系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账户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反映的是该类经济内容在本期内变动的情况(动态),而期末余额则反映变动后的结果(静态)。
左方账户名称右方左方账户名称右方
期初余额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本期减少额本期增加额…………
--- --- --- ---
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期末余额期末余额
(注意:账户的余额一般都在登记增加的一方)
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额,则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该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
三、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的区别与联系。
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它们都被用来分门别类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但会计科目只是会计账户的名称,它只能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会计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并通过账户的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由于会计账户按照会计科目命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常被作为同义语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设置完整的会计账户体系。在这一账户体系中,一个账户反映一项特定的内容,相互之间是不能重复的。也就是说,经济业务发生后,只能记入相应的账户,并且这种记录是唯一的。企业无论发生何种经济业务,都能找到相应的账户加以记录。只有把企业所有经济业务无一遗漏地进行核算,才能完整地反映出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貌,为经营管理提供其所需要的全部核算资料。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要根据账户的经济内容决定。“借”、“贷”这对符号对会计等式两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相反的含义。(如果对全部的账户都规定用“借方”登记增加额,用“贷方”登记减少额,那么,借贷记账法和我们原来的增减记账法相比,就没有什么优越性了。)
由于经济业务引起的变动无非就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规定:一些账户用“借方”登记增加额,其余额就在“借方”;另一些账户则用“贷方”登记增加额,其余额就在“贷方”。
由于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依此设计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列于左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列于右方。依照这一常例,资产的余额就应该在账户的左方,即借方;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余额则表现在右方,即贷方。因此,按惯例就规定将资产的增加数记入借方,减少数记入贷方,资产的余额就在借方。同理,将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数记入贷方,减少数记入借方,它们
的余额就在贷方。由于收入、利润可理解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收入类、利润类账户就与权益类结构相同,费用可理解为资产耗费的转化形态,与资产相同。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借方账户贷方
资产(+)资产(—)
负债(—)负债(+)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收入(—)收入(+)
费用(+)费用(—)
利润(—)利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根据账户余额所在的方向,也可以判断账户的性质。借贷记账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设置双重性质的账户。双重性账户,是指既可以用来核算资产,又可以用
来核算负债的账户。如“往来”、“待处理资产损溢”、“投资收益”等。实际上是把两个有关的账户合并在一起,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手续。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又称记账规律)记账规则是指运用某种记账方法处理经济业务时确定其记账方向的一种规律。
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任何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那么,在借贷记账法下,如何记录经济业务呢?以下通过业务实例,说明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进而总结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举例见教材)
通过举例可以看出,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之后,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账务处理,都必须是在记入某些账户借方的同时记入另一些账户的贷方,而且记入借方和记入贷方的金额总是相等的。因此,总结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在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经济业务时,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分析:
1、分析经济业务的内容,确定它所涉及的科目及其分类。
2、确定这些项目的变动情况:增加额或减少额。
3、确定应记入这些账户的方向:即借方或贷方。
(科目及其类别、增减、借贷方向)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2:17: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14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会计学原理补充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会计学原理补充资料.pdf

标签:账户   会计   经济   业务   资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