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 9版人卫版《中医学》若干方剂问题的商榷
摘要:第9版人卫版《中医学》教材中若干方剂存在着少量药物味数缺少,药物组成错乱,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等情形,影响了教材的权威性,动摇教材的工具地位。弱化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期盼教材再版修订时,一线教师当从自己的教学入手,改变这一现状:教材解读不可偏安一隅、当参考原蓍,内容分析需细致入微。 关键词:教材分析;修订建议;教学启示
在2018年8月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1](下称《中医学》)中,对教材编写做了详细的规划教材修订说明,并广泛调查了一线医生对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意见,现行教材中已经做到了前后呼应,及时更新了学科的新进展。然而,在近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医学》教材中若干方剂仍存在着少量药物味数缺少,药物组成错乱,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方剂药物用量设置前后不一致、方剂出处欠准确等情形,并提出修订建议和教学启示。现分述如下。
一、方剂组成问题的商榷
(一) 方剂药物味数缺少。
《中医学》第189页中,柴葛解肌汤[2]《伤寒六书》药物组成仅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等10味中药组成,实为11味中药组成,缺石膏。
《中医学》第194页中,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药物组成仅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和生甘草共9味中药组成,实为10味中药组成,缺车前子。
《中医学》第200页中,清气化痰丸[3]《医方考》药物组成仅胆南星、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芩、制半夏共8味中药组成,实为9味中药组成,缺姜汁。
《中医学》第205页中,归脾汤[4]《济生方》药物组成仅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 、远志等组成,缺生姜、大枣。
(二)方剂药物组成错乱。
《中医学》第202页中,瓜薮薤白白酒汤[5]《金匮要略》药物组成写成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实组成,实由瓜蒌、薤白、白酒组成。
(三)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
《中医学》第197页中,温脾汤[6]《备急千金要方》药物组成:大黄12g 干姜、当归各9g 熟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6g。但方歌中却是“温脾附子与干姜、人参甘草及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方歌仅显示附子、干姜、人参、甘草四药,与上组成不一致。
《中医学》第199页中,二陈汤[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物组成:制半夏12g 橘红12g 茯苓9g 炙甘草6g 生姜七片 乌梅1个。但方歌中却是“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芩甘草均,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病此方珍。”方歌显然仅显示半夏、陈皮、茯苓和甘草四药,与组成不一致。
[作者简介] 钟秋生(1968-),男,江西人,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中医科室管理和教学。
[通讯作者]杨巧玉(1990-),女,广东人,硕士,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教学。
E-mail:arnady@ 163。
(四)方剂药物用量设置前后不一致
《中医学》第199页中,小青龙汤[8]《伤寒论》药物组成中细辛用6g,尽管《伤寒论》原文细辛用3两(汉代剂量),分三次量服,现代医家有用大剂量细辛治疗的临床经验报道[9-11],但细辛用量与《中医学》第146页中“其他解表药简表中细辛用量1-3(g),散剂每次0.5-1g”中用量不一致。
(五)方剂出处欠准确
《中医学》第192页中,茵陈蒿汤方显示出自《伤寒论》;《中医学》第192页中,苓桂术甘汤方显示出自《金匮要略》;《中医学》第196页中,半夏泻心汤方显示出自《伤寒论》;《中医学》第196页中,大柴胡汤方显示出自《金匮要略》;《中医学》第199页中,小青龙汤方显示出自《伤寒论》。事实是上述五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可见,因此,当写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或《伤寒杂病论》更符合事实。
二、修订建议
方剂药物味数缺少补齐,方剂药物组成错乱,按原著修正,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者,根据按原著进行改正,方剂药物用量设置前后不一致者,根据临床实际正常更正。方剂出处欠准确者更正,力求教材规范或相对规范。
三、教学启示
1.教材解读不可偏安一隅
认真理解教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步骤。只有读通读懂教材,老师才有可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因此,理解研究教材对于教学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但老师对教材解读不可偏安一隅,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需参考其他中医经典名著进行温习。
2.内容分析务求细致入微
教材内容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奏,而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演示,要求老师在《中医学》内容分析务求细致入微,基于此点,老师也须认真复习中医基础知识,笔者尽管对
《伤寒论》398条文能熟练背诵,对许多中医经典著作尚能背诵部分,但在教学时仍需核查其准确性,力求《中医学》内容分析细致入微,毕竟每人时间和精力有限,穷其一生也不可通背所有中医经典,但若能触类旁通和博览群书,则在教学和临床中定可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金水.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2018.
2.
孙慧敏,刑捷,李震宇,等.不同柴胡配伍对柴葛解肌汤7种成分量的影响[J].中草药,2014,12(45):1718-1721.
3.
何悦花,吕翠田,陈玉龙,等.清气化痰丸现代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7,32(21):3194-3196.
4.
张应文.古方“归脾汤”临床应用进展.[J]2000.3(6):18-19.
5.
许伟明,胡镜清,江丽杰.《金匮要略》瓜蒌薤白三方治胸痹原意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5):2288-2290.
6.
武印奇,杨大宇,郭玉岩,等.经方温脾汤的历史沿革及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5(网络首发版)
7.
包永生,谢文英,王俊月.二陈汤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23):9-18.
8.
龚李萍,王玉兰,郭超峰.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02):468-472.
9.
刘桂芳,周强,仝小林.仝小林教授采用温通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07):631-633.
10.
冯伟,张卫华.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临床应用细辛的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03):194-195,199.
11.
张传涛,肖玮,陈科伶,等.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小青龙汤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11):2693-2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