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方剂学 58 邓中甲

更新时间:2024-12-23 19:49:53 阅读: 评论:0

                  方剂学 58 邓中甲
上一次讲到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是气滞血瘀证,一个治疗的代表方、常用方。
补阳还五汤 一类 《医林改错》
主证病机分析
气虚血瘀证。
中风后遗症
中风之后,经气大虚
脉络瘀阻,气虚不摄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音骞涩,下肢痿废
小便失禁或频数,口角流涎,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的学习意义,一个它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个常用方。另一方面,这个方又体现了王清任气虚血瘀理论。针对气虚血瘀,理论用益气活血法。这个是代表方。针对这种气虚血瘀的理论,创造了益气活血的方法。这是王清任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一个贡献。因为在此
之前,没有明确的,从理论上提出气虚血瘀这个病机。在他从这种病机理论到治法归纳,到涉及方剂,形成一个系列,这个历来都对它比较重视,而且是肯定的。
补阳还五汤从名称来讲,补阳还五是一种比喻,如果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全部是十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分之百,那半身不遂呢,在他就认为是半身无气,半身无气不能推动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半身痿废,偏瘫,半身不遂。通过这个方,益气活血,恢复半身元气,这里指后天元气。所以治疗半身不遂,反映了恢复半身的元气。半身的元气是还五,还那个丢失的百分之五十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从名字说明,是阳气不足。这里主要指气虚。
所以这个病机是个气虚血瘀证。从主治来看,中风后遗症。从现代医学辨病,中风很多脑血管意外,它这个叫后遗症,它有一定规定性。中风发生半年以后,进入后遗症阶段,中风发生以后在半年内,它是一种恢复期,往往叫它恢复期症状,那恢复期依靠人体自身的正气,能够恢复很大一部分功能,所以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主要是指的它在半年后,一般中风半年以后,剩余这些,包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这类症状,虽然自己能够恢复一部分,有一部分不能恢复,半年后再恢复比较缓慢,很困难。
    补阳还五汤用于中风后遗症,有比较好的疗效,而且也一般公认了。用于中风恢复期症
状应该说更好。这个主要有些临床统计,中医有些文章统计,把后遗症和恢复期症状混同起来,这样呢没反映出这个方在治疗后遗症方面的一个特殊意义。恢复期症状当然也需要解除,它也有很好的作用。而且我们临床上还强调这个方,如果体温正常,血压正常以后,越早上越好,补阳还五汤上得越早,后遗症遗留越少。说明一下主治中风后遗症的含义。真正叫后遗症是中风发生以后,半年以后。从病机来讲,中风以后,经络之气大虚。王清任说,经气大虚,气要行血,经气大虚就不能推动经脉中血液的运行,造成脉络的痹阻,那就不能濡养,失去血液濡养就会痿废不用,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音骞涩,上肢跟下肢比,下肢痿废、瘫痪更重一些。这是半身不遂造成的原因,是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能行血所造成的。
    临床上有些医家认为,像岳美中先生就认为,这个方对于右半身的瘫痪效果特别好。左半身要差一点。这是他个人的一个体会。整体来讲,气虚以后,失去固摄,它既不能推动,又失去固摄,那对津液来说,由于气虚失固,可以小便失禁,或者小便频数,包括口角流涎。口角流涎一般两个原因:(1)口眼歪斜以后,会造成不能裹摄唾液,(2)气虚不摄。苔白、脉缓是反映了偏虚证,所以用补阳还五汤,现在一个前提,就是中风发生之后,经过中风,对中风这个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这个控制,体温基本正常,血压恢复
正常,这种时候尽早的快用。现在也有一些看法认为,血压高同样可以用,但是在我们实践当中看,血压仍然偏高的情况下,那肝阳偏亢,肝阳上亢症状还比较突出,你大剂量的黄耆还是比较温燥的。因为王清任用黄耆,都是一般四两,可以到八两,这么大剂量,120~240克,对于血压在较高情况下并不适合。所以我们一般用的指标,就是血压、体温基本正常,开始用这个。但在临床上,用得越早越好。能尽早使用,减少后面的副作用。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
黄耆
补气,固摄经络之气
桃仁
四大金刚
红花
川芎
赤芍
归尾
通络
地龙
通经络
    这方虽然大的分类,是个活血祛瘀这一章,但是是种通过补气、活血、通络,从它的提法上来讲,它没有直接提活血化瘀,活血祛瘀,而是活血通络。主要是其中的活血药用量较小。黄耆这个补气药,和活血药的总量,黄耆是它们的五到十倍,所以全方是补气为主。通过补气达到活血通络。活血力量比较小。主要起到通络作用。
    这里黄耆一般用生黄耆,量大。它补气,通过益气来通络,来活血,体现出气能行血,黄耆有固摄作用,固摄经络之气。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但需要补气,还要固摄经络之气。为君,利用它大剂量,生用,有固摄特点。一般起用的时候,黄耆从王清任他要求都是至少二两到四两,最大到八两。这个方呢,渐渐增加。我们现在从临床观察,起用,过去教材说60克,现在大家共同认识,最早开始时30克,加到60克,最大一般可以加到120克。所以用的当中渐进。
    这一组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尾,这些在血府逐瘀汤里都有,也就是说王清任最喜欢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它们是四大金刚,加上归尾,当归为擅长通络,这些用量都不大。现在一般都用3克左右。黄耆从120 ~ 240 克,相差很远。我们现在使用一般大家体会3 ~ 6克,可以到6克。所以适当的增大活血通络药物的用量,黄耆用量适当减少,逐渐递增。
全方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结合起来,体现益气活血法。
服法
    要久服。久服才有效。因为毕竟活血通络药量小。黄耆益气活血通络能够振衰起废,它是一个缓治过程。而中风到后遗症阶段,要恢复是比较缓慢的。王清任自己要求,他提出一般隔几天当中,吃上个一两付,两三付,就是说像我们现在用这个,一开始的时候吃几付,有效以后,巩固一般一周吃两付,或病人这半个月当中,吃四五付的,分开,这个坚持,而且基本恢复了,都还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巩固疗效。
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通络药相配,是气旺血行治其本,祛瘀通络治其标。这方是个名方。
运用
辨证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质暗淡(血行不畅),苔白,脉缓无力。
    张锡纯也很赞赏这个方,他写过一个,相当于一个病案,通过病案,他特别强调补阳还五汤诊脉,鉴别能不能用,非常重要。他说诊脉当中,如果脉是有力的,甚至于有力还挺长,那不能用补阳还五汤,一用其中剂量较大的黄耆,黄耆升提,容易使得阳气升提太过,或者中风复发,或者加重症状。他说他曾经看到一个医生,遇到一个病人中风后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症状,医生开了补阳还五汤,黄耆用量很大,他脉是弦长有力,有实像,病人吃了以后,没有很久就一下恶化昏迷。他描述了这个过程,他自己用补阳还五汤体会就是脉象很重要。脉象必须是无力,有精气亏虚。这临床可以做参考。我们一般补阳还五汤用得很多。张锡纯在中风的治疗方面,也是很有创造的。
随证加减
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牛膝、杜仲;久病加水蛭、_虫;语音不利,加菖蒲、郁金、远志,化痰开窍;口眼歪斜,加牵正散;痰多(胎腻),加半夏、天竺黄;偏寒,加附子,脾虚,加党参,白朮。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1:2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14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方剂学 58 邓中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方剂学 58 邓中甲.pdf

标签:中风   活血   通络   后遗症   黄耆   不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