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摘要:政府转型已经成为“十一五”时期行政体制改革攻坚的中心和重点。本文梳理和讨论了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渊源和内涵,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认为当前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强调政府主导,以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协调为基础,围绕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的公民导向制度、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政府绩效的评价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管理;实现路径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人的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以人为本、以服务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应该在学习追溯服务型政府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他国的实践经验,找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公共管理理论依据
倡导服务型政府,树立服务行政理念,是由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为马克思所首创,并在以后的社会主
义实践中得到发展和体现。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统治工具——国家的时候就指出它是“集中化的组织起来的窃居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充当社会公仆的政府权力”,因此,当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目标就是建立切实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政府内部必须“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1]而最早提出服务行政概念的,是德国学者厄斯特·福斯多夫。在《作为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中,福氏认为,自由人权思想、个人主义、私法自治以及契约自由这些观念都已经过时,是令人无法忍受的过去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基本人权,而是依赖于新的人权经济上的分享权。已由个人照顾自己的“自力负责”,转变为由社会力量来解决的“团体负责”,进而发展为由党和国家政治力量提供个人生存保障的“政治负责”,由此提出了服务行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出现了政府财政危机、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形象受损等情况,政府改革呼声日隆。在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治理理论的支持下,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导向,而在随后发展起来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则更加强调和突出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运作模式。作为解决政府
“合法性危机”的唯一出路,新公共服务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权利、民主程序、公平和民主、回应性等理念,强调“公民优先”,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顾客满意”原则与“公民满意”原则,表达了一种对民主价值的全新关注。正如登哈特所强调的:“与新公共管理(它建立在诸如个人利益最大化之类经济观念
上)不同,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之上的。”
借鉴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能看出这些理论为政府改革提供了一个更宽的分析视角,它们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将公共部门的管理主体扩大到除政府以外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营部门,甚至还主张将当代私营部门管理领域所发展起来的许多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管理,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更为广阔的思路。
二、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益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改革的基本主线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英国是公共管理运动开展较早的国家,倡导政府职能的民营化和公共服务竞标承包化为内容的政府改革。自1979年保守党执政开始,
撒切尔政府就开始了调整经济政策、民营化、公共服务承包、放松自然垄断部门的管制等为内容的政府改革。这一改革的许多做法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公共服务的承包制改革,就是把政府业务承包出
去,具体的办法是通过一种竞争性的招标办法,把政府所承担的公共服务业务承包给非政府的组织去经营。实际上就是“公共服务”的民营化。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就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进入80年代后,美国政府更是为严重的经济滞胀、巨额的财政赤字所困扰。在保守主义经济学家即自由至上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摆脱困境,美国里根政府开始了全面市场化的政府改革。当时美国政府市场化的政府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政府经济社会生活管制的放松。
新西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央控制降低至最低水平,让政府各部门对组织完全负责,以此提高政府管理的绩效。鼓励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政府活动的成本,必须考虑市场因素,品质、数量和成本应以公民的需求为判断标准。政府对于管理不善、生产效率低以及不当投资的公有企业实行民营化,留在公共部门的事业组织及其运作必须采用民间公司的形式。政府被限制介入由社区或民间企业经营可获取更高效率的经营活动,只能涉入民间经营没有效率或效能之活动。为建立透明政府和责任政府,新西兰规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同样必须遵守财务透明化与责任归属明确化的原则。
通过以上几个代表性国家的公共管理和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我
们可以概括其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发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高度重视并将
公共服务尤其是社会性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能和核心职能。在借鉴国外经验时,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探索适合国情的实践模式。其次,西方公共服务的重点基本都是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服务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内容。最后,公共服务市场化是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其实质就是决策与执行的分开。公共服务的质量、数量及标准由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具体提供则通过市场机制,由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非营利组织通过竞争来完成。
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对策
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倡导的政府施政的公民本位、公共服务导向、政府职能市场化等是将来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正如迟福林所言:“政府转型已经成为:‘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的中心和重点,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是推进政府转型的主要任务。”[3]因此,本文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以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在民主宪政和法治秩序的框架下,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为指导,为国民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
正如公共行政大师罗伯特·达尔在《行政学的三个问题》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