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转民 17
专家论坛[内容提要]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阐述了军民融合思想之后,中国国防理论界和有关部门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其中,全国人大财经委组织专家开展专题研究,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与军事科学院联合设立军民融合论坛,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把研究推向高潮。统揽众多著述,成果大多集中在政策理论层面,基础理论是薄弱环节。本文转换视角,坚持唯物辩证法,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阐释军民融合的含义、由来与历史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与主线、军民融合追求的双重国防价值取向等基本理论问题,初步探讨了我国军民融合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军民融合 视角选择 理论框架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几年来,在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围绕理解和贯彻军民融合思想,广大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推出了一大批著作和研究报告。 本文从学术理论角度,探讨了军民融合研
军民融合研究:视角选择与理论框架重构
■ 朱庆林 揭力勤 朱华珍
究新的视角和框架。
一、军民融合含义及研究
视角选择
军民融合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的重要思想。就其本意来说,是从战略高度指导我们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实现国防建
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其指导意义十分深远。胡锦涛军民融合思想的提出,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军民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军民融合内涵十分丰富,我国理论界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军民融合,概括地说,就是将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与“寓军于民”比较,军民融合属于双向融合:军融合于民;民融合
于军。其含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国防、军队建设服务,从根本上增强国防力和军队战斗力 。另一方面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扎根于经济社会,利用国防和军队的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 。其实质是“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从而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安全有保障的发展路子。” 如何把握军民融合内涵?胡光正
认为,军民融合的核心是“融合”,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军”,
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本平台是“市场”。 李敏霞等人认为,体系融合是实质,体制机制融合是关键。 张幼明将军民融合的内涵系统概括为:“强化一个核心思想”、“追求两个奋斗目标”、“坚持三项原则”、“建立和完善四个关键体系”。解柏伟认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进程,应注意
“优化外部环境”、“健全管理系统”、“构建运行机制”、“打造基础平台”。 人们在理解军民融合内涵的同时,对军民融合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几年来,军民融合研究涉及范围十分宽泛,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从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看,人们研究军民融合问题的角度不完全相同。一是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来研究 。主要研究思想产生的客观背景、理论基础、基本内容、精神实质,指导意义以及思想演变过程等。二是作为发展战略来研究。发展战略是编制发展规划(计划)的基础和依据。在战略环境和实践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要求重点研究战略目标、战略内容、战略重点、战略原则、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等。三是作为一种学术理论来研究 。主要是理论层面揭示军民融合所反映的军民关系产生条件、表现形态及其变动规律,刻画军民融合性质及其具体特征、历史地位及发展趋向。四是作为政策理论来研究 。主要围绕武器装备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和军队保障等内容,分析现状、问题,探讨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专家论坛
对策措施。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多。尤其是围绕一个部门、区域,一个系统、组织,一项工作、活动等研究军民融合问题,对象比较具体,措施操作性比较强。二是各种研究思路交叉现象比较突出。往往把思想研究、学术理论研究和政策理论研究、战略研究混淆在一起,缺乏研究规范。三是学术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少。学术理论研究难度比较大,一方面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研究范式。这是军民融合研究逐步深入的必然过程,也是推动研究深入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正因为如此,本文选择学术理论研究角度,系统阐述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军民融合研究的深入发展探索新的研究路径。
二、国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军民融合研究的逻辑起点正确理解军民融合,必须选择思维的逻辑起点。我们知道,世界是无限的,没有起点和终点。思维要把握它,以一定的理论形态描述它,则是相对有始有终的。所谓逻辑起点,就是军民融合发展呈现多样性统一的基础。 我认为,国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是军民融合的逻辑起点。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事关国家战略全局的不可回避的两个重大问题。从理论上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安全保障。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又存在一定的矛盾。从国防建设与经济
建设之间的联系看,国防建设必须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基础,国防的发展必须以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富国才能强兵的道理。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必须面对资源稀缺性问题。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防建设也好,经济建设
也好,都需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资源。
有限的经济资源如何在经济建设与国
防建设二者之间进行分配,是现代国
家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经验教训
告诉我们,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
矛盾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
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从对立方面看,国家有限的资源投
入因为难以同时满足二者的建设需
求而不得已在偏向哪一方面做出选
择。从统一方面看,国防建设不仅
能够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而且
国防需求能够拉动经济发展;经济
建设不仅为国防建设奠定了物质基
础,而且直接增强了国防经济潜力。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
关系”,是由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的物质基础本身的使用价值二元性
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社会专业化水
平逐步提高,导致国防建设与经济
建设的分离。但这种“分离”是结果,
而不是原因或前提。就国防建设和
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来看,其资源
具有同源性,技术具有通用性,“分
离”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使用过程”
中。在这一过程中,国防建设和经
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始终存在着使用
价值的二元性。“分离”中主要使
用目的的一元性趋向,使得二元使
用价值中的另一个使用价值处于潜
在状态。在满足“主要使用目的”
的同时,开发处在潜在状态的另一
个“使用价值”不仅是可能的,而
且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国防建
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关系”是客
观存在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
相互兼容以及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正是基于这种“统一关系”基础之
上妥善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
系的一种可能性。
长期以来,在处理国防建设和
经济建设的矛盾关系中,人们遵循
的是这样一种逻辑思路:把国防建
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矛盾关系的对立
面作为选择发展战略和制定政策措
施的出发点。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
况下,资源的分配采取增加国防建
设投入则减少经济建设投入,增加
经济建设投入则减少国防建设投入。
实践证明,无论采取哪种配置形式,
其结果都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
间的不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
不是要在传统思维方式的框架下寻
找出路,而是要摆脱传统思维方式
的束缚,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
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总体上探索发
展思路。其逻辑思维框架应为:以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对立关系为
探索和研究国防发展道路的逻辑起
点,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
关系为探索和研究国防建设发展道
路的现实出发点。具体来说,要承
认现实中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
间存在着“对立关系”的一面,否
认这一点不是辩正唯物主义者应有
的科学态度,相反,承认这一点是
我们选择发展战略和制定相关政策
措施的全部意义所在。但是,决不
能以此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定
势,将国防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囿
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关系的
分析基础之上。而应转换视角,将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关系”
作为选择发展战略和制定相关政策
措施的出发点。
三、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
军民融合理论的逻辑主线
军民融合本身不是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军民融合实现国防与经济
协调发展,才是军民融合理论研究
追求的最终目标。 现在的问题是,
军民融合与实现国防与经济协调发
展存在何种相关性?军民融合实现
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与可能
性是什么?军民融合推进国防与经
济协调发展的运作机理和约束条件
是什么?这些都是军民融合理论研
究必须回答的问题。现代哲学理论
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完整的认识过
程,是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然后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18 中国军转民
专家论坛
又从抽象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遵循理论思维的一般规律,是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的基本途径。
研究军民融合问题,首先接触的是国防与经济关系的大量现象。现象是个别、表面、多变的,也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它掩盖着平战关系与军民关系的属性与内在联系。从感性具体到抽象,是研究军民融合理论的第一阶段。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在分析国防与经济关系的大量现象中揭示出平战关系、军民关系性质及其与军民融合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感性具体,是指包含国防与经济关系的大量现象在思维中的最初反映。需要指出的是,现象与本质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感性的具体所形成的是蕴含着平战关系、军民关系,包含着现象与本质在内的映象。形成感性具体的目的是为了理论抽象。所谓理论抽象,是思维中的一种简单规定,这种规定是客观事物某些方面的属性在思维中的概括。理论抽象是在理论思维中把平战关系、军民关系中与军民融合具有某种相关性的特征属性、逻辑结构(内在联系)抽取出来,从而舍弃其他属性、结构和联系的一种逻辑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理论抽象的目的是为在分析平战关系、军民关系中揭示出军民融合的逻辑结构、本质特征、内在规律,是对军民融合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使人们对军民融合的认识趋向理性。理性认识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理论抽象是认识的升华,也是军民融合理论研究深入和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不多的。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研究军民融合理论不可缺少的第二个阶段。理论抽象的结果是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本身不是目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象,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认识具体,即思维的具体。实质上就是为实现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而所揭示军民融合的属性特征、逻辑结构(内
在联系)“还原”到思维的具体。
正如马克思所说:“具体之所以具体,
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
多样性的统一。” 马克思说的“具
体”即思维具体。思维具体有两个
明显特征:一是多样性;二是统一性。
它是事物矛盾内部各方面的对立统
一关系在思维中的再现。辩证逻辑认
为,构成思维具体的各个个别规定,
必须是通过分析与综合,以一定的
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科
学地构成思维的具体。在抽象上升
到思维具体的逻辑行程中,应重点
考察起点、中介和终点的逻辑特征
和要求。所谓逻辑起点,就是要确
定军民融合呈现出多样性统一的基
础,即国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抽象上升到具体,存在逻辑的中介。
所谓中介,就是指逻辑起点(国防
与经济辩证关系)与逻辑终点(军
民融合)之间的中介环节,即国防
与经济的协调与不协调。其中介作
用表现在:一是逻辑起点与逻辑终
点的内在联系方式。国防与经济协
调发展是基于国防与经济关系统一
性基础之上,国防与经济不协调发
展是基于国防与经济关系对立性基
础之上,逻辑演进过程存在两种可
能;二是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的转
化条件。形成国防与经济协调关系
而回避国防与经济不协调关系,是
对军民融合的基本要求,主要途径
有军民融合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
所谓逻辑终点,即通过上升过程所
形成的思维具体,具体来说,就是
基于国防与经济辩证关系基础上军
民融合发展的规定性和约束条件。
把握思维具体的特征,要注意三点:
一是与感性的具体有本质差别,思
维具体已不是关于军民融合整体的
混沌的现象,而是具有许多规定性
的军民融合总体的认识,是对军民
融合多方面本质在思维中的把握;
二是从理论上揭示出军民融合发展
的规定性和约束条件,是通过分析
与综合,以一定的结构有机地结合
而形成思维具体。三是军民融合发
展的思维具体属于“精神上”的具体,
是设计政策措施的理论基础,而不
是设计具体政策措施。正如黑格尔
所说:“它从一些简单的规定性开始,
而在这些规定性之后的规定性就愈
来愈丰富,愈来愈具体。因为结果
包含着自己的开端,而开端的运动
看作用某种新的规定性丰富了它。”
选择军民融合理论研究逻辑主
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提
出以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军民融
合理论研究的逻辑主线,其意义在
于,一是着眼理论层面而不是政策
层面研究军民融合理论,试图进一
步拓宽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二是基于国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围绕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
建立军民融合理论的范畴体系,确
立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的逻辑框架。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编:
《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研究》,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2)于川信主编:《军民融合
式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军事科
学出版社,2008。
(3)于川信、周建平主编:《军
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4)于川信、周建平主编:《军
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5)杨梅枝编著:《中国特色
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西安,西
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
研究中心编:《国防经济与军队后
勤改革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9。
(7)张巨青等编:《辩证逻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朱庆林: 军事经济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揭力勤:
军事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朱华珍:
军事经济学院讲师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中国军转民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