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心理学的变化对经济学的影响首先出现在20世纪30-40年代。有二个代表性人物:一是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在密西根大学开展了宏观经济的心理研究,引入了态度、期望、情感等心理学概念,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场的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场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
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关键就是在于解释这些学者们拓展的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卡尼曼等人指出,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依赖以下理性假定:偏好的完备性公理;偏好的传递性公理。如果这两大公理不能满足,那么新古典的理性定义就被推翻,则预期效用理论也就不成立。行为经济学正是通过检验和反驳这两大定义理性的公理来构造自己的决策理论的。行为经济学的这一新的决策理论框架是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Prospect Theory》中奠定的,在这篇经典论文中,他们全面反驳了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基础,后续的研究均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在这篇论文中,卡尼曼等人公布了一系列反驳新古典效用理论的实验结果:
问题一:对以下问题进行选择(样本72)
A:2500 概率33%;2400 概率66%;0 概率0(18%选)
B:2400 确定(82%选)
问题二:对以下问题进行选择(样本72)
A:2500 概率33%;0 概率67%(83%选)
B:2400 概率34%;0概率66%(17%选)
问题二是在问题一基础上同时减(2400 概率66%)变化而来。
显然,按照预期效用理论,如果B>A,问题二是问题一的变化形式,不应该出现偏好序逆转。即
但实验结果违背了这种推测。
问题三:
A : (4000,.80) or B: (3000)
N=95 [20] [80]
问题四:
C: (4000,.20) or D: (3000,.25)
N=95 [65] [35]
问题三’:
A : (-4000,.80) or B: (-3000)
N=95 [92] [8]
问题四’:
C: (-4000,.20) or D: (-3000,.25)
N=95 [42] [58]
这些实验给出了两方面的决策心理:一是当获取收益的可能性较大时,决策者更偏好确定收入,而当获取收益的可能性较小时,决策者又喜欢冒险,这是明显的偏好逆转;二是决策者对损失和收益的风险态度不同,在收益区域的风险厌恶,在损失区域则变为风险爱好。这和预期效用理论要求偏好的内在一致性不同。
可见,按照前景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偏好的传递性公理实际上依赖选择程序,这种选择理论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它假定程序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独立于判断和评价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纯粹是相应期望后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数,不依赖对这些给定分布的描述。如上所述,如果这两个假定被放松,新古典选择理论所依赖的偏好序就很难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