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刘微 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
摘要:趣味田径是在传统田径项目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研发而来。较之传统田径项目而言,趣味田径在设计之初即将相关技术动作进行了合理简化,并通过对规则与开展形式的科学调整,提高了其与青少年学生群体之间的契合程度。在本次研究过程当中,笔者围绕趣味田径项目之于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展开,旨在探寻趣味田径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的更多价值。
关键词:小学;趣味田径;身体素质
一、研究目的
众所周知,传统田径运动的科学系统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参与者的整体体质水平,但趣味田径项目较之传统田径项目来说,在规则及技术动作的复杂程度上均有了不小的改变。在历经一系统改变之后,其是否
还保留传统田径项目之于参与者体质健康方面的促进价值?基于此,笔者将这一现实问题答案的探究视之为本次研究的研究主要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将荔园外国语小学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的全体学生视之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两个班级均有学生45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本次研究正式开始之前,笔者围绕“趣味田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等几个关键词在知网、万方网、龙源期刊网等权威学术网站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分析,从而对当前小学“田径”及“趣味田径”项目组织与开展的综合现状有了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为本次研究的系统展开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实验对照法
笔者将荔园外国语小学三年级(1)班设置为本次研究过程当中的实验班,将三年级(2)班设置为本次研究过程当中的对照班。并将本次实验的周期设定为18周,在实验周期内,为两个班级学生每周安排三个体育课时。笔者将实验周期内的第一周与最后一周设置为本次研究过程当中的测试周,在这两周内分别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前后测。
此外,在实验周期内教师在对对照班级学生进行田径教学干预时,使用传统教学开展形式与内容,具体流程大致如下:对相关技术动作的精讲——对相关技术动作进行多角度示范——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后练习——关注学生练习过程纠正学生技术性错误。教师在组织对照班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仍旧将50米跑、800米跑等常规训练项目作为主要训练手段。
在实验周期内,教师在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田径教学干预时,选择使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开展形式与内容,具体流程大致如下:技术动作精讲与示范——以游戏形式展开小组练习——组织各小组展开花样田径比赛——针对不同小组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与纠错——继续进行小组田径赛。在实验周期内,教师在组织实验班学生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选择通过跑(速度阶梯训练等)、跳(十字跳等)、投(后抛实心球等)之类与田径运动相关的训练内容的使用对学生展开更具针对性的训练,当然教师可将相关内容的训练游戏化,以赋予其更多的趣味性。
3.数理统计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当中,笔者通过Excel 表格对两个班级前实验前后测数据进行初步汇总与统计,并通过最新版spss 数据处理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对比与分析,从而有效确保了相关研究结论的严谨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在本次研究的第一周,笔者针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进行了实验前测,测试内容与数据汇总于表1。
表1 实验前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汇总表
测试项目对照班实验班P 30s 跳绳44±1347±120.05625米往返跑11.59±0.7711.68±0.650.068立定跳远 1.36±0.25 1.34±0.270.088单脚跳方格 5.61±0.74 5.73±1.010.158前抛实心球
4.11±0.72
4.21±0.65
0.163
注:P>0.05表明对照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异;0.01<P<0.05表明对照数据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1则表示对照数据之间有非常
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表1内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可见,在干预实验开始之前,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无明显差异,将两个班级视之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班与对照班,是切实可行的。
(二)实验后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2内相关数据的对照分析可见,在干预实验结束之后,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学生的30s跳绳成绩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将两个班级实验结束后该项目的测试成绩对所得出的P值为0.515,大于0.05,该数值说明在实验干预之后两个班级学生的30s跳绳成绩并无明显差异,而该运动项目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群体的灵敏素质、身体协调能力及下肢力量素质等方面,基于此,教师可得出结论:科学系统的田径专项干预均可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灵敏素质、身体协调能力及下肢力量素质等方面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且与专项干预的形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在实验干预之后,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学生的25米往返跑测试成绩较之实验前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其中三年级(1)班学生的成绩提升幅度明显大于三年级(2)班,且两个班级测试成线对比得出的P值为0.002小于0.01,该数据说明两个班级就该项目的测试成绩在实验结束后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而该运动项目主要考察的是青少年学生的速度素质,因此,笔者可以得出结论:趣味田径之青少年学生速度素质的提升较之传统教学开展形式而言更具优势。
在实验干预结束之后,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学生立定跳远及前抛实心球项目的测试成绩较之实验开始之前均有了小幅提升,但将两个班级实验后测成绩对比之后得出的P 值分别为0.478、0.159均大于0.05,这就说明实验干预结束后两个班级学生就以上两个项目的测试成绩之间没有拉开明显差距。而立定跳远主要考察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及力量素质水平,前抛实心球项目则主要考查学生群体的上肢力量素质水平、身体平衡能力与核心力量水平。基于此,笔者得出结论:专项田径训练会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力量素质水平的小幅提升,但与专项干预形式关系不大。
在实验干预结束之后,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学生的单脚跳方格测试成绩较之前测成绩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相较之下,三年级(1)班的后测成绩与三年级(2)班学生测试成绩拉开了十分明显的差距。而该测试项目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群体的灵敏素质与身体平衡能力,基于此,笔者得出结论:科学系统的田径训练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群体的灵敏素质与身体平衡能力,相较而言,趣味田径形式在就学生以上两个方面素质的提升方面较之传统训练形式而言更具优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的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以下几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①科学系统的田径专项干预均可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灵敏素质、身体协调能力及下肢力量素质等方面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且与专项干预的形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②趣味田径之青少年学生速度素质的提升较之传统教学开展形式而言更具优势。③专项田径训练会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力量素质水平的小幅提升,但与专项干预形式关系不大。④科学系统的田径训练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群体的灵敏素质与身体平衡能力,相较而言,趣味田径形式在就学生以上两个方面素质的提升方面较之传统训练形式而言更具优势。通过对以上结论的深入研究,笔者可推断趣味田径之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正面意义明显高于传统田径训练方式。
(二)建议
笔者以本次研究过程及相关结论为据,提出了如下几条可行性较强的建议:①基层教师应充分认识并持续挖掘趣味田径之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潜在价值与意义。②不断尝试通过趣味田径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定性培养。③做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④将趣味田径教学纳入小学体育固定教学模块,并将其在教学活动
开展过程当中常态化,从而更好的实现其多元价值。
参考文献
[1]焦现伟,尚晓华.将趣味田径引入初中体育课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540-1542.
[2] 钟宇. 少儿趣味田径对适龄学生基本田径技能培养效果的实验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张丽宁.儿童趣味田径(13–15岁项目)对青少年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
表2 实验后三年级(1)班与三年级(2)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汇总表
测试项目对照班实验班P
30s跳绳59±1461±160.515
25米往返跑11.32±0.5710.98±0.490.002
立定跳远 1.56±0.29 1.55±0.310.478
单脚跳方格 5.41±0.63 5.09±0.670.006
前抛实心球 4.23±0.69 4.37±0.980.159
注:P>0.05表明对照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异;0.01<P<0.05表明对照数据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1则表示对照数据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