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正在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热潮,旅游文本的作用也在逐渐凸显。旅游文本不仅能够介绍旅游地的相关信息,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有力手段。然而,当前旅游文本的英译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互文性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应用,研究旅游文本中的互文现象及其翻译方法。
标签:互文视角 旅游文本 英译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来到或计划来中国旅游,旅游资源的宣传文本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主要方式。旅游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开始进入翻译工作者的视野。通过与各种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旅游文本被赋予了字面之外的内容与意义,翻译的过程成为了信息的重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原文和目的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互动,同时还要将两个文本置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从互文的视角来探讨旅游文本的英译。
二、互文性理论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是由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iva)提出的,她认为:“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citations,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即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自互文性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互文性理论逐渐在文学和翻译领域成为一个热门问题,它为解释和翻译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互文性与翻译
学者们发现,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翻译其实就是两种文本的互动,究其实质也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其间不断出现某种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撒播、增殖”(秦文华,2002)。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和文本之间的互文,也需要将它置于广泛的文化背景和时空中审视,这将有助于理解译者的多重身份——既是阅读者、阐述者又是
创作者、联网者。互文性的翻译研究不仅是一种可供参考的研究方法,还是一种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它考察从文本写作、阅读到译本写作的翻译过程,以及该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概念延伸等广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