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互文性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董菊霞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2)
摘要:互文性理论自20世-f660年代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批评、美学、心理学、翻译研究及语言学等各个领域。互文性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体裁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及媒体互文性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互文性;大学英语教学;体裁;文化;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4—0100一02
一、引言
“互文性”(I nt er t exual i t y,“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此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1l
互文性理论基于两种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巴赫金的对话主义思想。克里斯蒂娃从索绪尔理论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文本也是非指涉性的;二是文本的意义是在整个文本网络这一差异系统中产生的。文本首先指向文本系统,其意义在于指定文本处于无数文本构成的网络系统之中。巴赫金提出“表述”、“文学狂欢化”等概念,他认为每一个表述是其它表述组织起来的十分复杂的链条的一个环节。克里斯蒂娃深受巴赫金思想的影响,在向法国知识界介绍巴赫金学术思想的过程中提出了互文性这一重要概念。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任何都是对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性网络。互文性研究的意义在于将指定文本放在坐标体系中予以关照,从横向及纵向两方面对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因此,互文性理论是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最早被应用于文学研究的相关领域,重点是考究两个文本之间的互为指涉性,通过文本间纯文本及主题相同点的研究分析文本互为指涉的原因及意义。近年来,互文性理论被移用于翻译研究、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互文性理论与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却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及实践意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互文性理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互文性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学术界产生后受到各界的关注,作为文学研究及符号学理论的产物,在此后的50多年间,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流变,已经打破原有的研究范畴,延伸并且渗透到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翻译研究等诸多领域。
(二)国内研究
互文性理论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三个研究阶段:70年代末N80年代末的初步引进阶段;90年代初期到2000年的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的深度发展阶段。80q代,互文性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凤毛麟角,少有涉及,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在理论的分析及引进上。直至90年代有关互文性理论的研究才全面铺开,研究深度及广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而2000年至今,有关互文性理论的研究进入了深化阶段,研究者着重致力于挖掘其纵深含义及应用。
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理论研究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论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探讨因素,只有成熟的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完善的理论前提下,研究者逐步与实践相结合,着手开展应用研究。
从研究领域看,互文性理论的相关研究最早用于文学批评领域,然后延伸到翻译研究及语言学领域。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及文本研究两个方面。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文学翻译、实用文体翻译、机器翻译、原作与译本或译本间的翻译研究。此外,互文性理论也适用于语言学领域,以此开展语篇分析、语用分析及教学法的分析。
【收稿日期12013—06—05
【作者简介】董菊霞(1979一),女,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第二教研室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