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茜 彭在钦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9期
摘 要:何顿新作《来生再见》运用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复调叙事手法,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物的对日抗战史。其复调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常态叙述视角的运用,通过不断转移小说的叙事视角达到展示各人物意识活动的目的,实现人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对话。二是以多文本的方式构成现实与虚构的复调冲突。最后在宏大的叙事空间幅度和时间跨度背后,传达出作家自身对历史的追思与现实的反思。
关键词:来生再见;复调叙事;叙述视角;叙述时空;反思历史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001-02
复调小说理论最早见于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他指出复调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这些声音各自
独立自主,不由作者绝对控制安排,人物意识不囿于作者的单纯表达,而是与作者一样平等的客体。童庆炳进一步阐释复调叙事:“在这里,作者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困惑通过叙述者声音与主人公声音的对立而表现出来。这样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可以借用音乐术语称之为‘复调’式叙述。”《来生再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复调文本,作品是湘籍作家何顿为抗日将士谱写的一首生命挽歌,并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以黄抗日的一生为主线,用平淡的语言再现那个战火硝烟时代下普通老兵的抗战史,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具体生动的生命史中看到的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作品运用了非常态的叙事视角,多时空交叉呈现的复调叙事方法,蕴含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时代的审视。
一、叙事视角的复调
卢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事者所占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调节。”这里所说的角度问题指的就是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选择决定故事和人物的命运发展,并从侧面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在复调小说中由于所有人物声音和意识之间的平等性导致需通过不断转移小说的叙事视角达
到展示各人物意识活动的目的,实现人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对话。然而这种转移又始终以作者与主人公的思考与意识为中心进行。于是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在复调小说中变得十分微妙,“复调小说作者将传统小说中原本属于作者视野中心的主人公及其生活驱逐到视野边缘, 并使其背转身来面向自己, 赋予他一种视野即主人公视野,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网取世界, 使他对周围的世界与生活, 包括创造他的作者, 采取一种主体性的态度。这样,留在作者视野中的就不再是主人公的客体形象, 而是他对世界的主观反应, 即他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来生再见》中小说按照“我爹”的历史经验来叙述,小说中的人物并不完全由作者所控制,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和意识。意识的不可控性使作者与主人公之间保持平行的互动关系。《来生再见》中就叙述者来说是有着双重叙述身份的“我”——黄抗日的儿子,而叙述视角除却“我”的视角外还包括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