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在“对话主义”中对话巴赫金-文档资料

更新时间:2025-01-11 06:07:07 阅读: 评论:0

在“对话主义”中对话巴赫金
. 复调小说和对话主义
50 年代巴赫金的手稿被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
题》①被再版,到6070年代,由克里斯蒂娃和托多罗夫将之 译介到西方社会, 80 年代在欧美学术界家喻户晓,无论在俄国 还是在西方巴赫金研究都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而巴赫金思想在中
国掀起的热潮最初是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研究带来的额


是难以割裂的, 除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更是一场跨时空 的“对话”, 巴赫金对陀氏的剖析也是对自我的深度认识。 在俄 国学者谈论的巴赫金既是一种在文化禁锢言论封冻之
后对“发
言的冲动和渴望, 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也蕴含着对当下的受损的
处。
巴赫金在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陀氏小说 的最大创新之处, 又延伸至陀氏的小说之外, 将之命名为“复调 小说”。 复调即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 所有的声音都按自己的 声部同时发声, 相互重叠但不相融。 巴赫金将此音乐术语化用为 文学的专业名词,他在《陀》中提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 相融合的声音和意思,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 调――这确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③巴赫
金的这一发现肯定了陀氏对旧有的艺术模式的突破, 众声喧哗的 狂欢取代了“独白型”的一言堂, 而“复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 文学之内,更在思想之上,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巴赫金“描述了 文化转型时期的语言的与意识形态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冲突、 撞 击,语言霸权的解体,中心论神话的崩溃”。④
在《陀》中,巴赫金多次地提出复调小说的出现是相对于传 统的独白型小说而言的。在独白型小说中,作者是全知的“上 帝”,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手中的棋子,小说只有一个声音,就 是作者的声音。列夫 ?托尔斯泰的小说属于这个类型,无论是安
德烈还是聂赫留朵夫,他们虽都具有完整的人物形象, 但不过是 作者思想的附属品,托尔斯泰小说中的思想是统一的, 主角和配 角都是为了共同表达作者预设的主题而存在。 长期以来,大多数 的研究者都将陀氏的小说归为独白型, 甚至像卢那察尔斯基这已 触及陀氏小说核心的学者也未打破成规。 他们企图将众多纷繁复 杂的思想意识加诸于一人身上,统一成一个完整和谐的世界观, 发出独白式的声音,结果往往出现牵强附会的哲理议论。 而陀氏 所创造的复调世界,突破了固定的独白型欧洲小说模式。 所以这 种新型的小说模式是难以纳入以往的任何小说类型中去的。
独白与复调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之间
传达者,而在复调小说中,主人公与作者并肩而立,能与作者的 意见相左甚至能抵抗作者的意见, 伊凡诺夫将之所概括为:确立
他人之“我”不作为客体而作为另一主体(即“自在之你”)。
巴赫金在《陀》中的这个观点与之在现象学时期对主人公和作者 关系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他认为作者是第一位的先于主人公的
存在,他对主人公具有构建和超视的作用。    巴赫金思想前后期的 矛盾对于理解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并不是一种障碍亦不可以割 裂而视,对于矛盾的深究反而有助于将这个问题从文学的层面上 提升到哲学的视域中来思考。巴赫金在《论行为哲学》中阐述了
他所处
他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具有唯一性, 的位置不可替代、不可重叠。因为“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
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他人
发展出外位性思想:自我与他者都各自处在专属于自己的唯一的
位置上,因而便形成了自我在他者之外的情形,    即自我在他者的 外位,他者在自我的外位。诚然他者对于自我具有天然的观察视 角,但是所有获得的信息皆是外在的、表面的,因而相对是肤浅 的,自我的内在世界对于他者是无法触及的盲点,丰富的、深刻
的自我意识只能存在于自我的唯一之点。    巴赫金思想中作者与主 人公关系由控制向平等的转变, 正是其哲学思想不断拓展而带来 的合理性变化。
在复调小说中,自我与他者转换为作者与主人公,    作者与主 人公各具意识,互相独立,但不意味着二者毫无瓜葛,巴赫金在 其中发现的“对话主义”是西方美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理论。
赫金对“对话”的重视是他对一元性的独白世界的反抗,他在
《陀》中感慨而言:“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 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 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⑥对话的形成需要必备几个因素。
第一,自我意识的完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重要的不是 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
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
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⑦。陀氏在《穷人》中描绘小公务员杰
边朝镜子里一瞅,我所看见的模样简直可以叫人发疯……将军大 人注意看了看我的模样和我的衣服。我记起来镜子里的模样了, 我赶紧去找纽扣! ”在这段引述里,读者无法描绘出主人公的画 像,但是在主人公的意识流淌中确实可以感知其个体的生动存 在,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是杰符什金, 而是尝试着从杰符什金的 视角认识自己和世界。但并不意味着作者身份的隐退, 作者在创
造主人公的过程同样是自我意识表达的过程,    作者在对主人公的 创作中发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和交 流。第二,是对话双方主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不论是主人公还 是作者,都不是之于他人之“我”的客体,还是另一个主体,即
“自在之你”,正是在地位平等、价值相当的不同意识之间,对 话性才能产生相互作用,此前已有论述此处便不遑多论了。 第三, 对话立场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 巴赫金认为陀氏的作品中 者对主人公所取的新的艺术立场, 是认真实现了的和彻底贯彻了
的一种对话立场,这一立场确认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 未完成性和未确定性”⑧。 未完成性和未确定性特点的出现是因 为在对话当中, 不能将他人意识作为客体来观察, 而只能进行对 话交流,第四,巴赫金对于语言杂多现象报以积极性的看待。主 人公主体意识的展现, 并不等于作家声音的消退, 作家的艺术构 思、审美思想依旧完整地灌注于作品之中, 作者将众多的声源集 中在一个共时性的平台之上, 矛盾冲突同时展现, 作者在其中始 终保持着积极性。 巴赫金从文学的对话主义出发, 深入到社会层 面、思想内核,打破了一元的中心主义,“强调的是文化中向心 力量和离心力量的交替运动, 中心化倾向和非中心化倾向的互相 抗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发展的张力”⑨。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5:4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0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在“对话主义”中对话巴赫金-文档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在“对话主义”中对话巴赫金-文档资料.pdf

标签:作者   小说   主人公   对话   复调   声音   文学   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