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近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家对女性主义与翻译
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 文从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出发, 对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 观点及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总结, 以期对这一翻 译理论流派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 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 女性与翻译的关系, 女性主义时代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 视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家有雪莉 ?西蒙、罗莉 ?张伯伦、
路易斯 ?冯?弗洛托、芭芭拉 ?戈达德、加亚特里 ?斯皮瓦克等。本
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思潮与翻译的关系作为出发点, 对西方女性主 义翻译思想进行介绍,以期对这一流派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女性主义思潮简述
五四”前后, feminism 始传入中国时,曾被译为“女权
占上风并被基本固定下来。 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妇女需要争取与男 子在各个方面平等的权利,“女权主义”是个较合时宜的译名。
蒋骁华, 2004)不可否认的是,“女权主义”在当时特定的历
女性主义批评,并给人留下一种强势和偏激的印象。因此,相较 之下,“女性主义”则显得更加准确和易于接受。
和权利,但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超越了争取男女平权的阶段, 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
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 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最初是反抗男权压迫
这与解构主义反传统有类似之处)。 20 世纪 80 年代后,女性 主义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主要是受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 响)。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英美派和欧洲大陆 派。英美阵营中女性写作与女性批评的代表人物有肖沃尔特, 帕克斯等 ;法国女性主义阵营的代表人物有西蒙 ?德?波伏娃; 朱 莉亚?克里斯蒂娃等,其中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 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的局面,颠覆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
元对立的男女二分法。
二、女性主义与翻译
一)女性形象与翻译
多德眼中,女性之所以为女性,是因为缺乏某种优良品质。毕达 哥拉斯( Protagoras )更直言不讳地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 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从汉 字的构形中,也经常可见对女性的歧视痕迹在汉语中,带有
女”字的汉字如“委”、 “安”、 “婉”、“奴”等都有驯化、 卑微和贬低之意。 在父权社会里, 男权主义偏见体现在造字文化
中,使得语言本身就反映了对妇女的压迫。
在传统中外翻译理论实践中,女性形象一直与翻译的低下地
位联系在一起。人们普遍将原作比作男性,阳性,主动的,而将
鲁迅等所提出的信、达、雅或忠实和优雅等,正是女性化了的译
作评价标准。钱锺书提出翻译的性质和功用是“诱”、“媒”、
的联想。在西方翻译史上的一个著名的隐喻, 即将翻译比作不忠 的美人,将翻译活动看做是一桩婚姻,忠实的定义建立在译文(女 性)和原文(丈夫、父亲或作者)之间不平等的婚姻基础之上。
西蒙(1996)批评道:“无论被肯定还是遭谴责,翻译的女 性气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比喻。 ‘女人'和‘译者'同被归 入话语的低等地位。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 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 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 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的女性。”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 它对传统 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提出了独特的观 点和见解。主要观点包括: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
忠实”是传统译论中对译本的最普遍的评价标准, 女性主
义翻译家认为忠实并非忠实于原文作者,也非忠实于目的语读
者,而是自己的阅读。西蒙认为翻译的忠实概念必须重构,拓展 女性主义译者的创造性, 改善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凸显了译者的 主体性地位。
2.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
主张的载体,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理论家打破了传统译论中“作者 / 原作-译者/ 译 文”的二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 - 译文的共生共荣”,而翻译 就是对原作生命的延续。 这与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文的后续 的生命( afterlife )”有异曲同工之妙。罗莉 ?张伯伦在她的代
表作《性别和翻译的隐喻学》 一书中追溯了西方翻译理论界关于 女性及隐喻的传统, 指出以父权为代表的翻译模式将翻译看做从 属,这一传统必须予以纠正,她认为女性对于性别身份的关注, 不仅有利于追寻女性所失去的身份和文本, 而且对充满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