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现代地貌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5-01-11 08:20:20 阅读: 评论:0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以及实践应用的科学。
内营力:由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引起的使地壳发生运动的作用力称为内营力,由内营力为主塑造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外营力:由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引起的作用力称为外营力,它通过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洋作用、生物作用等塑造地球表面,由此形成多种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地貌类型。
                                                                                                                                                                                                                                           
断裂地貌由于断层而形成的地貌,称为断层地貌。
断层崖:沿断层线一侧上升断块所形成的陡崖
断层三角面:当断层切割与之垂直的山嘴时,可形成三角形的断层面,称断层三角面;
断层谷:沿断层带一线岩层破碎,易受风化侵蚀,由此形成的谷地称为断层谷;
断块山与地堑谷:大规模的断裂隆起地块称为,断陷地块称为地堑谷地或断陷盆地。我国著名的庐山是一座断块山,吐鲁番盆地是一个断陷盆地。
单斜地貌: 由软硬岩层相间组成的倾斜构造,经流水等侵蚀后,出现由坚硬岩层组成的单斜山和在软弱岩层上发育的单斜谷,总称单斜地貌。(单面山,猪背山)
背斜地貌:背斜成山,背斜隆起形成的山地称背斜山,
向斜地貌:向斜成谷,向斜凹下形成的谷地称向斜谷
倒置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全球变化的概念:某关键因素变化引起一系列变化,导致偏离原有平衡状态。
海底地貌:洋底分布着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海沟等地貌类型。
大洋中脊:是一条纵贯世界各大洋的巨型海底山系
侵蚀作用在入海的河口,河水的动能以及河水与海水交互作用产生的动能对河口、海岸的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径流带来大量泥沙在河口区堆积。
波浪的折射:波浪传播方向随水深变浅而发生变化,使波峰线逐渐与水深线和岸线平行。
海蚀作用:海蚀地貌由波浪、潮汐、海流等多种海洋动力作用所形成。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最主要的水动力,它对海边的岩体不断地冲蚀、磨蚀和溶蚀形成多种海蚀地貌。
海岸堆积地貌海岸带的各种松散物质在经波浪反复研磨分选,形成颗粒细小的泥沙,随着波浪作用减弱,在一些部位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泥沙横向运动:海岸带的泥沙颗粒随波浪作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运动
均衡剖面:长期波浪作用下,海岸带水下形成的一条既不侵蚀,也不堆积的稳定剖面。
泥沙纵向运动:在波浪作用力和重力沿岸坡分力作用下,海岸带的泥沙颗粒随波浪作平行于岸线方向的运动。(泥沙纵向运动的速度与波浪强度、泥沙颗粒大小、波浪入射角、岸坡的坡度等因素有关。)
海积地貌: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
地形称海积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生物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崩解、破碎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温度变化导致的岩石热胀冷缩、岩石中冰体的冻融变化、岩体表层重压的解除都可以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这种仅使岩石物理性质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剥离 块状崩解 撑胀)
化学风化:水、水溶液以及空气中的O2、CO2等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不仅使岩屑变的更细,而且改变了岩石的化学组成和性质,这种作用称为化学风化。
(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 水化作用 碳酸化作用 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是生物对岩石的破坏过程,它既包括生物对岩石的机械破坏过程,也包括生物新陈代谢所引起化学风化过程。
流水侵蚀作用:河流依靠自身的动能对其边界产生的冲刷、破坏作用,包括冲蚀、磨蚀和
溶蚀作用。河水具有动能,流动的河水对地表岩石进行机械冲刷并使其逐渐剥离,河水中挟带的砂、砾石也不断对之摩擦和撞击,当河流流经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时,河水可溶解岩石。侵蚀作用的强弱和变化决定于河床水流的强度及组成河流边界的抗冲能力。
坡面径流:当天空降水下落地表以后,首先在坡面形成薄层的水流,这就是坡面径流。它具有流路广、作用时间短、流程短等特点。
下蚀: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使河床成沟床加深。
侧蚀:旁蚀作用 又称侧蚀作用,水流侧向的侵蚀作用,使河床左右迁徙或谷坡后退。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等方式,结果是河床摆动,河谷加宽,并形成曲流。
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河床深切作用逐渐向河流上游方向发展的过程,是下蚀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流水的搬运作用:河流把侵蚀河床基岩和谷坡岩层的产物移动到他处的作用。
水系:若干条河流构成的脉络相通的河道系统称为水系。水系中水量最大、河道最长的那
一条河流称为干流,流入干流的河流称为支流。相邻两个水系之间的山岭或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称为流域
坡面流水地貌:根据坡地侵蚀与堆积强度的变化,一般将斜坡自上而下划分为三个坡面径流作用带,各带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坡面流水地貌:
洪积扇: 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因山洪等因素导致的洪积物质在山口地区的扇形堆积体。
泥石流概念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所到之处,一切尽被摧毁。
泥石流:由浆体和石块组成的特殊流体,成分从粒径小于0.005mm的粘土粉沙到几米至一二十米的大漂砾。
泥流:发育在黄土高原以细粒泥沙为主要组成物的泥质流。
水石流:发育在大理岩、白云岩、石灰岩、砾岩和部分花岗岩山区,由水和粗砂、砾石、大漂砾组成的特殊流体。
冰川泥石流: 按其水体和固体物质补给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冰雪消融型、冰雪消融—降雨混合型、冰崩—雪崩型、冰湖溃决型4个亚类。
降雨泥石流:这类泥石流又可分为暴雨型、台风雨型、降雨型三个亚类。
河流:具有经常性流水的线状流水
河流地貌:由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貌。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河谷河流作用的直接结果是塑造了呈线状延伸的槽形凹地——河谷。
深槽河床中相对低洼的水下地形。
壶穴基岩河床被湍急水流冲磨成的深穴。
岩槛横亘于河床底部上凸的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坡坎。
深切曲流由于地壳抬升,深切到基岩之中的曲流。
河床堆积地貌河床内所形成的各种淤积体的形态。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河口:是河流的终段,是河流入海、湖、河的地段。
波浪作用在波浪能量较高的河口,波浪作用使河口流出物迅速扩散和沉积,当波射线与岸线斜交时,则促进河口沙嘴的形成和河口的偏转。
双向水流:由河川径流和潮流结合而成。
河口边滩较为普遍发育的河口地貌形态
河口湾:河流的河口段因潮汐作用显著,使那里的侵蚀冲刷作用强于堆积作用而形成的漏斗状湾口。
三角洲:发育在大河的河口,它是河流和海洋的共同作用下,以河流夹带的丰富泥沙在河口地区形成的堆积体,因其平面上常呈三角形,故名。
荒漠:地表物质在干旱少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景观
吹蚀作用:风对地表的侵蚀是将地表的松散物质吹走,称吹蚀,同时形成夹沙的气流——风沙流
风的堆积作用:风沙流在前进过程中,因风速减小、能量减弱,或遇障碍,可导致所夹沙粒从气流中落下堆积,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风蚀地貌:原始地形经过风的吹蚀、磨蚀,可形成各种风蚀地貌。由于风沙流主要贴近地面运动,所以风蚀地貌在近地面处表现最为明显。主要类型有:
风蚀柱、风蚀蘑菇:后者是因其基部遭受的风蚀更为强烈而形成的上大下小、类似蘑菇的岩石。
风蚀谷、风蚀残丘:前者是暴雨洪水冲刷形成的沟谷又经长期风蚀扩大了的谷地,谷地不断扩大,谷间地面就不断缩小,最后成了残丘。有些地方的残丘岩层水平,岩性软硬相间,经流水和风的侵蚀,形成高约10—30米的平顶台墩,称为风蚀城堡。
风蚀洼地:这是一种在长期定向风吹蚀下形成的宽浅的椭圆形凹地。
雅丹:是发育在干涸湖泊、河床上的碎屑堆积层,经过风蚀形成的垄槽相间的地貌组合。
岩漠又称石荒漠,分布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为岩石褐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
砾漠:又称砾石荒漠,蒙古语称戈壁指干旱地区粗大砾石覆盖的地面。又称干旱区山前冲积洪积平原
泥漠:荒漠的一种,主要由细粒粘土、粉沙等泥质沉积物组成的荒漠。分布于荒漠中的低洼处,多由湖泊干涸和湖积地面裸露而成
盐漠:又称“盐沼泥漠”。地表为大量盐分所覆盖的干燥泥漠地区。
寒漠:两极、高山或高原等寒冷气候下的荒漠。
沙漠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
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黄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一种黄色土状堆积物
沟谷地貌:因流水侵蚀而在黄土区形成的各种大小不一的沟谷
潜蚀地貌:流水沿黄土内裂隙、孔隙下渗过程中,对其进行溶蚀、侵蚀,进而引起黄土塌陷所形成的地貌。
沟间地貌:指沟谷之间被分割的地形
面状分布的称为黄土塬,长条形的土岭称黄土梁孤立的馒头形小丘称黄土峁
冰川:在高纬及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这些积雪通过重
压或融化后又冻结,逐渐变成微蓝色的冰川冰,它具有塑性,在自身压力和重力作用下,向下作缓慢运动,这就是冰川。
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冰蚀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角峰:在冰蚀地貌地区,山峰往往呈陡峭的棱角状,称角峰;棱角状、金字塔。
刃脊:呈陡峭的锯齿形山脊,称刃脊;陡峻、刀刃状。
冰斗:在刃脊之间,有一种围椅状的凹地,称冰斗。
U形谷:山谷受冰川的侵蚀改造,变得平直、宽阔,谷底平缓、谷坡陡峻,横面呈U形,因称U形谷。
羊背石:冰川谷底的一种椭圆形的基岩小丘,其状似羊群伏地,故称羊背石。羊背石两坡不对称,迎冰面缓,背冰面陡,可指示冰川运动方向。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05:4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20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现代地貌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现代地貌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pdf

标签:形成   作用   地貌   称为   河流   侵蚀   岩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