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多篇)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学问,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教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教学重点:
1、积存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地的概括、评价。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洁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及孔子在生活中表达出的共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简单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实行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存文言学问,再争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
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会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旧把“礼”放在首位。这一局部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1 / 7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洁分类。明确:
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
1、
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
9、
10、
11、
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及孔子在生活中表达出的共性魅力。课文第 4、
5、
6、
7、8。
二、学习第一局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
1、2则,结合解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行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行不慎也。夫子之不行及也,犹天之不行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
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保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拟,用比方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超、宏大,是常人不行及的;一是批判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2 / 7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拟子贡和教师时,子贡的答复。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表达着一个人的熟悉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行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行及:假如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久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荣耀”,所谓“生得宏大,死得荣耀”,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
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量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白。这里,子贡再次以比方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教师高超: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教师高达数仞高不行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3 / 7
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存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留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教师,也是用比方的手法;教师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