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最重要的文化是丧葬文化,孔子说:没错,我就是干这个的 展开全文
说起孔子,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孔子以及他的儒学几乎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与标杆。并统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长达2000余年之久,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定论,说做学问的人是务虚的人,务实的人是不做学问的,但是孔子却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关心的就是人伦现实的问题,所以他的学说平白直叙,通俗易懂,相传孔子有3000弟子,72贤人,而在这个规模极大的学校里,孔子教授的居然是“丧葬和埋人”。
孔子和弟子
讲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他就是疑古学派的代表刘起釪老先生,他有这样一段话在历史学界很有名,他说:“孔子当年办学相当于办了一个丧葬学校,或者丧葬公司,而且生意红火”。对于这句话可能很多人听到后会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办的学校怎么可能是丧葬学校呢?
我们细想孔子弟子3000,指的是一些贫寒子弟,而72贤人指的是贵族子弟,古代奉行的世袭制度,所以72贤人自然是荣华富贵,读了书便可以当官,经济状况也很好,但是那3000人的普通平民子弟却没有办法当官,经济来源更是个问题,所以孔子便教授弟子丧葬和埋人的技术,以此才能维持学校的经济平衡。
年幼的孔子爱好与众不同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这句话是说孔子小时候就爱摆弄供碗供碟,磕头上香等祭祀礼仪之类的,而不像其他小朋友喜欢玩耍嬉戏,可见他的天分与生俱来,要知道当时的大人对这些却不怎么上心的。
孔子
最早的坟丘式墓葬
在春秋时期之前,在古代除了皇宫贵族,一般的平民百姓去世了,尸体的处理方式很惨,
而孔子在其母亲去世后,在将父母二人下葬的时候,将坟封高形成丘,这是因为孔子常年四海为家,怕回来祭拜的时候找不到父母坟墓。
《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既得[将父母]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另据《礼记·檀弓下》,深悉周礼的季札葬子,“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
晏婴评价孔子:爱埋人
在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于是孔子便跟随鲁昭公来到齐国,齐景公非常欣赏孔子,并想重用孔子,但是却有一人出言阻拦,此人便是晏婴。
《史记·孔子世家》: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
晏婴的意思是孔子太爱埋人了,并且还搞的这么复杂,埋个人都要破产了,咱们齐国的老百姓如果按照他们的丧葬办法都倾家荡产了,齐国还怎么富国强兵,所以不能把他弄到齐国。
孔子的丧葬教学思想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教学思想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个人理解是,传道传的便是丧葬的道,授业是教如何埋,埋在哪,怎么埋,解惑便是针对不懂的问题都可以请教他。
《论语述而》中说子有四教:文、行、忠、信。文指的便是丧葬文书,悼念词之类的悼文,行指的是埋人的技术,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忠指的是对行业的忠诚,要喜欢这个行业更要忠诚于这个行业,而信指的便是信用,对于已经接受的丧葬业务,必须收费合理,诚信埋人,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和敷衍。
孔子和弟子
《问儒》胡适:孔子就是看风水的
在《问儒》中,胡适先生认为,年轻时候的孔子为了谋生,便是给别人看风水,而在孔子当了官以后,还是给人看风水,并在书中举例说明了。
《论语子罕》:孔子如是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出门在外我为王公贵族效劳,回到家我还要照顾父亲和兄长,别人找我做丧事,我不能拒绝而且还要认真办事,无论为公为私我都不敢贪杯喝酒。
“儒”家干的就是丧葬的活
大家要知道孔子在世时从不自称“儒”,却在其去世后,后人却称其为儒,这是何故?原来
原始的儒家,正是靠给人办白事丧葬谋生的,这是带有职业性质的工作,因为在当时懂这个技术的人很少,所以很是受人尊敬,只有你技术好德行好,才会有更多的人找你办丧事,所以孔子的名声自然也就传开了。
而孔子收了弟子后,自然传授的也是丧葬的技术,只有这样那3000子弟才能吃饱饭,久而久之,自然也就形成了完善的丧葬制度,所以也有人称其为“丧葬行业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