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徐晓望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2; 读《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
近年来,对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热点。然而,正如作者所述,传统学术界对这一跨学科研究的警惕,与报刊杂志的热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感到一门新学科开创的艰辛。海洋文化史研究尽管曾被学者们忽略,但是它确实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中国人也觉察到海洋是自己发展的希望之所在。由于这是一门新创建的学科,海洋文化本身是一个有待界定的领域,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以参考,因此作者在这本书里创造了一个模式,阐述了一个区域的海洋文化,也涉足了有关海洋的主要领域。作者阐述到,闽台与海外世界的交往首先是物质性的,自唐宋以来,福建与海外世界的贸易逐渐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迄至南宋与元代,泉州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港。明清以来,闽台民众以其实际的行动冲破了朝廷的海禁政策,使传统的海外贸易得以继续,这种贸易,不仅是对海外诸国的,也是对中国沿海诸省的。海外贸易造成闽台商人集团的兴起,作者认为,海商的崛起促成了闽台与海外交往的第二个内容——人的交往。闽人因为经营商业而留居海外,便形成了最初的华侨;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世界航运事业的巨大变化,福建人到海外谋生
的越来越多,乃至形成三个福建人当中,有一个在海外、或是直接依赖侨汇为生的局面。闽人在海外的发展,构成一张广泛的网络,遍布海内外。作者论述到,如果说人的交往是海洋文化的第二个层次,那么,精神领域的文化特点与交往,更是我们必须注意的。若要探索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只有探索闽台民众信仰的海神,从中探讨他们的文化精神。至于在文化交流方面,自古以来,闽台与海外的来往就是最多的,其中包括印度佛教对中国沿海的影响,福建佛教对日本、朝鲜等国的影响,福建、台湾本土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传播,闽台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等等内容。由此可见,闽台曾是历史上中国海洋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不论在物质、人员、文化的交流等方面,闽台的发展都与海外世界有较深的关系,长期以来,它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在海洋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成就。
由于闽南人积极地向海洋发展,所以闽南人的性格兼具有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以致于闽南的民俗也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出闽南的海洋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语言、价值观念、婚姻家庭、饮食习俗、建筑风格等方面。下面就从民间信仰、价值观念、婚姻家庭和建筑风格这几个方面来谈谈闽南的海洋文化特征。
从民俗发展史来看,闽台的蛇崇拜应是福建历史上与水运有关最早的民间信仰,与海洋有
关的信仰有瘟神崇拜等等,其中妈祖信仰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妈祖,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莆田湄州岛人,以女巫的身份进行活动到死后被封为“通天女神”。绍熙元年(1190年)妈祖由“夫人”晋封为“妃”,使妈祖身价倍增,逐渐成为人们航海时的保护神。元王朝时,为了保证漕运的安全,必须依赖海神妈祖的保佑,那时妈祖信仰已传遍国内沿海地带。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移居沿海岛屿和海外,把妈祖信仰也带到了移居地。由此可见,在闽南人向海洋发展的同时,妈祖便成为航海者的保护神,于是闽南人普遍信仰妈祖。
瘟神崇拜是福建最古老的民间信仰之一,台湾学者李丰懋先生介绍说:瘟神崇拜是西太平洋文化圈共同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不仅闽台有瘟神崇拜现象,中国其他的许多地区也有瘟神崇拜,在中国之外,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国也都有瘟神信仰。闽南人送瘟神习俗称之为“出海”,每年祭祀瘟神王爷之后,都要将王爷的神位放置于船上,将其漂出海外。按照闽南的习俗,瘟船在哪里靠岸,表明瘟神王爷相中了什么地方,该地民众必须热情地欢迎,为其建庙祭祀,否则,一旦惹瘟神王爷发怒,该地百姓必遭瘟疫流行的报复。因此,闽南瘟船漂到沿海国家后,大多会受到移居国华人的祭祀,建造新的瘟神庙宇,这样,闽南人对瘟神的信仰便在移居国流行开来。
从价值观念上来讲,在闽南,不论士农工商,或妇孺老幼,他们在心理上都具有重利崇商观念。闽南人讲起生意经来头头是道,他们鼓励从商,亦儒亦商。从商之人,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好的声誉。他们世世代代跟大海打交道,和狂风恶浪拼搏,同时又因为山多田少,人稠地狭,一部分人在恶劣艰险的自然条件下求生存,另一部分人便漂洋过海,拓殖移居地,披荆斩棘,体现了“爱拼才会赢”的人生哲学。因此,在他们的性格上,他们具有坚强必胜的信念,排除万难的决心,长期以来,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不顾生命安危,不怕风波之险,敢入不毛之地,敢闯异域他乡的大无畏精神,都表现的很突出。这就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特质。
闽南文化具有兼容之美。在民居方面,有传统的古民居,雕龙画凤、金碧辉煌,也有西式的现代民居,高楼大厦,气势恢宏,还有古中有洋,洋中透古,中西合璧。
闽南人向海洋发展会直接影响到部分人的婚姻与家庭,这里有单边家庭和双边家庭之分。单边家庭往往是把唯一的妻子留在家乡,仅在原籍有一个家庭。有的华人出国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由于经济困难,只能把妻子留在家乡,平时寄赡养费回家。等到他们在侨居地事业发展了,有了积蓄后,他们往往将妻子接去一起生活。还有的年轻华侨单身外出,在侨居国与土著女人、混血侨生、外国人结婚而成立家庭的,这也是一种单边家庭。
我们再来看看双边家庭的情况。许多华侨长期与其妻室分居两地,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便在海外再行婚配,配偶一般是土著人、中外混血的侨生,或是国内新去的妇女,这便形成了国内和海外的双边家庭。双边家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被接纳和认可,一般来说,富裕的男子可以纳妾,于是在祖籍地的妻子便靠男人寄回家的侨汇生活,老家的妻子为家长,操持家里的一切事务及赡养公婆,而在移居地的妾便帮着丈夫发展事业,丈夫为家长。丈夫隔几年便回老家与结发妻子相聚,也有把妻接到移居国与妾住在一起的,也有把妾安排回祖籍国同妻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这些情况都是学者们通过田野调查而发现的。
总而言之,要想了解闽南的海洋民俗,必须要探讨闽南的海洋文化特征。正如许多学者所强调的,对海洋文化特征的认识,不能仅从一个方面去讨论,应该把这些海洋文化特征放在一起作一个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这样才能发现闽南文化是处在海洋文化孕育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