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0 No.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0
收稿日期:2009-12-20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雷州半岛文化遗产整理与研究”(08DL-03) 第一作者:张莲,女,1978年生,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古代雷州半岛海神信仰略析
张 莲,李雄飞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古代,雷州半岛信仰的海神主要有伏波将军和妈祖,尤其是元代以后,妈祖影响超过伏波,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妈祖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青睐,2)雷州半岛的汉人多为福建移民,3)雷州半岛少数民族的外迁。 关键词:雷州半岛;海神;伏波将军;妈祖 中图分类号:B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2-0047-04
Analysis on the Faith in the Sea Gods in Leizhou Peninsula in Ancient Times
ZHANG Lian ,LI Xiong-fei
(Literature College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88, China )
Abstract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ere two Sea gods in Leizhou Peninsula: one was Fubo, and the other was Matsu. After the Yuan dynasty, Matsu’s influence had surpasd Fubo’s. There were three reasons: first, Matsu was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cond, the people in Leizhou were mainly migrated from Fujian Province; third, the minorities in Leizhou Peninsula kept on moving out. Key words: Leizhou Peninsula; the Sea gods; Fubo generals; Matsu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海神的详细描述,
《大荒东经》云:“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
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號,禺號生禺京,禺
京处北海,禺號处东海,是为海神。”《大荒南经》
云:“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
蛇,曰不廷胡余。”《大荒西经》云:“西海陼中,
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大荒北经》云:“北海之陼中,有神,人面鸟身,
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禹彊。”《山海经》成书
年代较早,四个海神也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大致
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出现了龙王崇拜
现象,北宋时期,朝廷已正式认可并册封民间流行
已久的龙神,龙王庙在民间迅速发展,并且产生了
“四海龙王”的说法。除了这些具有全国影响的海
神外,很多地方还有地方性的海神,如潮汕地区的
南海圣王,浙江台州地区的渔师菩萨,慈溪的胜山娘娘,山东沿海的秦始皇等等。在雷州半岛,人们
信仰的地方性海神主要有伏波将军和妈祖。
1 古代雷州半岛海神信仰 1.1 伏波将军
伏波将军有两位,一是西汉邳离侯路博德,一
是东汉新息侯马援。
路博德,西河平州人,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
年)官拜邳离侯。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四月,
南越王相吕嘉反,弑南越王赵兴及王后,杀汉将军
韩千秋,另立赵建德为王,企图分裂割据。汉武帝
“明年以卫尉为伏波将军讨吕嘉之叛,公自桂阳下
洭水,与楼船将军杨仆会兵,俱至番禺。越人乃城
守,仆方力攻,纵火焚城西,公遣使赐印以招徕之。
越人素闻伏波名,于是悉城来降,不烦一阵,遂开
九郡,饮马于儋耳,焚舟于琼山,未弗复用兵。所
以宣畅王灵威加海宇,德被黎庶者,固宜纪之,人
常铭之钟鼎,有闻于无穷,而血食于后世矣!”①
路
博德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了南越,并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0卷48
把它分置成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这是中原王朝正式统治海南岛的开始。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其先祖乃赵将赵奢,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以为氏。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女子征侧、征贰叛乱,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扶乐侯刘隆、楼船将军段志前往交趾平叛。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春,马援大败叛军,斩首数千,降者以万计。建武
十九年(公元43年)正月,斩杀叛军首领征侧、征贰,诏封马援为新息侯。马援在岭南时,“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1]
马援、路博德平息岭南叛乱,有功于雷人,均官拜伏波将军,“伏波”又有“伏息波涛”之义,雷人既感其德,又嘉其名,于是祀以为海神,专主琼州海峡,成为广东地方性的海上保护神。“马伏波射潮”就是流传于广东沿海的民间神话。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六载:“廉州海中常有浪三口连珠而起,声若雷轰,名三口浪。相传旧有九口,马伏波射减其六。 屈大均先生有《射潮歌》云:‘后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减六口;海水至今不敢骄,三口连珠若雷吼。’”苏轼《伏波庙记》载:“自徐闻渡海适珠崖,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舣舟得济,股慄魂丧。海上有伏波祠,元丰中诏封忠显王,凡济海者必卜焉,曰:某日可济乎?必吉而后敢济,使人信之如度量衡石,必不吾欺者。呜呼非盛德其孰能然!……四州之人,以徐闻为咽喉,南北之济以伏波为指南,事神其敢不恭!”②其他如李纲《伏波庙碑阴记》、袁潭《伏波将军庙记》文,梁景先《谒伏波庙》、罗章《题伏波庙》、程宪《谒二伏波庙》、陈瑸《伏波井》等诗,都表达了雷州半岛人民对伏波神的虔诚信仰。
明清时期雷州半岛伏波庙庙址见表1。
表1 明清时期雷州半岛的伏波庙
Tab.1 The Fubo’s Temples in Leizhou Peninsul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所属郡县 具体庙址 备注
在郡治西南一里许 据万历《雷州府志》
在南桥 据万历二十九年刻本《广东通志》
在郡治西南一里许 据康熙《海康县志》
在城南关外宁国坊 据嘉庆《雷州府志》
雷州
在忠显王庙西 据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五一建置略二十七》
地址不详 据万历《雷州府志》
在县治南 据万历二十九年刻本《广东通志》
徐闻
在讨网村海边 据宣统三年《徐闻县志》
1.2妈 祖
宋代,妈祖信仰兴起,洪迈《夷坚志》卷十五云:“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筊,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妈娘,妈祖娘娘等,关于其来历、身世有多种说法,大致说来,她是五代时福建莆田湄洲屿人,姓林名默,父亲林愿任都巡检。林默生有异禀,传说她能“乘席渡海”,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能“预知休咎事”等等,去世后,又常常显灵于海上救人,被人们称为“神女”、“龙女”。
妈祖信仰在福建兴起不久,就随着闽人南迁一起传入雷州半岛,宋代刘克庄《后村居士集》卷三十六载:“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
明清时期雷州半岛的妈祖庙庙址见表2。
表2明清时期雷州半岛的妈祖庙庙址
Tab. 2 Matsu’s temples in Leizhou Peninsul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所属郡县具体庙址
在郡城外南亭坊1)
郡城外南亭坊2)
在北关内迎恩坊3)
雷 在城西关外葛布行3)
州 在郡西南九十里足荣村3)
在郡东南二十里下岗仙村3)
在郡东十五里东湖村3)
在郡东十五里大埔村3)
在郡西二十五里黎郭村3)
在郡西北七十里博怀渡头3)
雷阳南十里许4)
续表2(Continued)
所属郡县 具体庙址
在城外韩公桥之北5)
在海安所南门外渡头6)
徐 在海安所城南门外渡头7)
闻 在锦囊城东关8)
在曲界市东8)
在海安城南门外渡头8)
水井9)
在通明港调蛮村10)
在曾家渡头11)
在县南市12)
通明港调蛮村12)
在南柳村西北12)
遂 在梧桐塘12)
溪 在城月墟12)
在通明港(与关帝合祀)12)
在北坡墟(与关帝合祀)12)
在县东南四十里赤坎埠12)
在城南13)
在下山井村14)
说明:1)据万历《雷州府志》;2)据康熙《海康县志》;3)据
嘉庆《雷州府志》;4)据谭棣华,曹腾騑,冼剑民《广东碑刻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5)据道光《广东通志.卷一
五一.建置略二十七》;6)据万历《雷州府志》;7)据道光《广东
通志.卷一五一.建置略二十七》;8)据宣统三年《徐闻县志》;9)据谭棣华,腾騑,冼剑民《广东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版;10)万历《雷州府志》;11)据嘉庆《雷州府志》;
12)据道光刻本《遂溪县志》;13)据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五一.
建置略二十七》;14)谭棣华,曹腾騑,冼剑民《广东碑刻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 天后信仰在雷州兴盛的原因
从以上对伏波庙、妈祖庙的统计可见,妈祖的影响在明清时期远远超过了伏波将军的影响。以雷州郡治为例,嘉庆《雷州府志》记伏波庙仅一所,而天妃庙就有八所。据王荣国《海洋神灵》:“到了元代,因海神妈祖的声誉日隆,海神伏波的地位下降。”[2]自汉到宋,伏波神在雷州受到崇祀已近千年左右,而妈祖影响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个朝代之内就能迅速超越伏波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与上层统治阶级的支持有关
自宋代妈祖信仰兴起,“此后经宋、元、明、清一千多年,受历代朝廷敕封达32次之多。最终称号递升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3]如宋徽宗宣和四年,给事中路允迪路出使高丽,途中遇风涛,得天妃救助,归后感神功,奏徽宗,御赐「顺济」庙额。至宋一代,妈祖已进爵为“妃”。元代兴海运,南方的税粮从海上运往京城大都,这样,大海就显得更加重要,从事海运的人员需要妈祖的保佑,妈祖护海运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了。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朝廷封她为“天妃”。“元朝给妈祖加封,而不理其他的民间神灵,这造成天妃地位日益崇高。……妈祖得到这一封号,才真正超越众神,成为只有关帝等少数几个神灵才能比肩的顶尖之神……迄至元代,其他海神已无法与妈祖竞争了。”[4] 也就是说在元代,受到朝廷官方祭祀的民间神灵较少,而妈祖越显与众不同。此后至有明一代,妈祖屡显神异,屡获加封。清康熙年间,据说妈祖帮助清军收复了台湾,朝廷遂加封她为“天后”,并列入祀典。
元明清历代皇帝不仅在口头上给妈祖各式各样的封号,还经常派官员去祭祀妈祖,《天妃显圣录》载:
“成祖永乐七年(1409)钦差太监郑和往西洋,水途适遇狂扬,祷神求庇,遂得全安归。奏上,奉旨差官致祭,赏其族孙宝钞各五百贯。本年又差内官张悦、贺庆送渤泥国王回,舟中危急,祷神无恙;归奏,奉旨差官致祭。本年又差内官尹璋往榜葛剌国公干,水道多虞,祝祷各有显应,回朝具奏。圣上以神功浩大,重裨国家,遣太监郑和、太常寺卿朱焯驰传诣湄山致祭……宣宗宣德五年(1430),钦差太监杨洪等出使诸外国,神功加佑,风波无虞,特遣官祭告。……康熙十九年(1680),神助万将军克敌厦门,奏上,钦差礼部员外郎辛保等赍香帛诏诰加封致祭。”妈祖信仰最初在福建湄州屿兴起,经过上层统治阶级的这些加封和祭祀的举措迅速扩展,成为全国信仰的海神,雷州半岛濒临南海,多风涛海浪,对“神通广大”且在各地都有影响力的海神妈祖当然也崇敬有加,尤其是上层统治者对雷州境内妈祖的祭祀,更提高了妈祖在雷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宣封庙,又名天后宫。在通明港北岸,原白鸽寨旧址内,前临雷州湾。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清康熙间重修。清康熙皇帝下旨封为‘护国庇民天妃圣娘’,并令雷州官员每逢初一、十五到庙祭祀天妃。故门额书‘宣封庙’。” [5] 与妈祖一路“高升”相反,伏波将军只是地方性的“小神”,而且是专主琼州海峡,“管辖”的范围窄,影响比妈祖小得多,又未能得到统治者的足够重视,因而其影响较小。
2.2与雷州半岛的汉人来源有关
雷州半岛很多汉人都是自福建迁移而来。首先,在雷州为官的福建人较多。据万历《雷州府志》卷十五《名宦志》:“黄行可,莆田人,进士。嘉靖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0卷50
十年知府事,沉重清洁,遇士以礼……林廷升,莆田人,进士,知府事……张日曜,福清人,举人,万历三十年知徐闻县。”还有很多闽籍官员在任满后都留居雷州,据清宣统《海康县志·人物志》:“吴日赞……先世系出八闽。始祖竑,宋淳熙初官雷州通判,因家焉。邓仁爽……闽人也,……为宋进士,官光禄大夫,继守雷州路。性癖山水,择得郡西南七十里而家焉。”这些来自福建的官员来到雷州,必然给雷州带来了福建的文化和信仰,对本已兴起的妈祖信仰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雷州居民多自福建迁移而来。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中说:“宋元时期,福佬系已自发展为一个族群以后生齿日繁,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除部分人留在当地谋生外,大批福佬人远走他乡,开始了大规模的民系迁移潮,首选之地即为地理环境相类似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沿海,继及东南亚各地。”[6]由于雷州半岛地处沿海,地理、气候等和福建极为相似,因而成为闽人外迁的首选地区。据吴建华《雷州传统文化初探》引海康县地名办1986年调查结果:海康(今雷州市)农村聚族而居的村民绝大多数是福建省移民,在重点调查的18个乡镇494个村庄103个姓氏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姓氏是从福建省莆田县和福清县迁来的移民。北宋苏辙在《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小引》就有这样的记载:“余居海康……其耕者多闽人也。”说明当时闽人定居雷州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2003年版《湛江市志》记载:南宋景炎二年(1277)受元兵追击的南宋军队约20万人,另有10多万百姓从莆田、福州、潮州等沿海岸线相继逃到大陆南部,其后散居于雷州半岛及北部一些地区。”[7] 另外,张
世杰护宋幼帝南下,当时随驾抗元的除了正规军队外,还有很多民兵,这些民兵有很多是福建莆田人。张世杰负幼帝赵昺跳海,南宋灭亡,那些幸存的民兵很多都留居在雷州半岛沿海一带。元明清三代,仍有大量莆田人迁到雷州。“如遂溪县岸基村的季姓,北谭安塘的陈、袁等姓;徐闻后坑村的侯姓,东莞村、边胆村、城南乡内村园等先民,六黎村的黄姓及欧阳氏等等。”[8]也就是说,雷州半岛的汉人很多是妈祖林默娘的同乡,还有不少林氏宗族与妈祖是同姓,他们与妈祖之间有着地缘甚或亲缘的关系。雷州半岛的妈祖信仰是福建妈祖信仰的直接传承,位于湛江赤坎的文章湾天后宫的对联:“湄洲分灵迁湛土,文田香火继莆田。”以及雷州天后宫对联:“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这些对联就是这种地缘、亲缘关系的证明。
2.3 与雷州半岛少数民族外迁有关
与妈祖信众扩大的趋势相反,雷州半岛伏波将军的信众却呈现减少的趋势。汉以前,雷州半岛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侗、黎、僮、苗、瑶、僚等少数民族。伏波将军是雷州半岛的地方性海神,不仅受到此地汉人的崇拜,也同样得到少数民族的崇拜。但雷州半岛少数民族外迁之事却不断发生,如“唐贞观五年(632年),朝廷任命汉化土著陈文玉为雷州刺史。雷州土著少数民族畏惧陈文玉的威严,发生逃亡事件。……愿意听命的少数民族大概就归向了这些山岭之间,不愿意听命的少数民族则‘远去’到了海南岛、广西及云南等地。”[9]郑俊、刘邦柄的《海康县志·雷祖志》载:五代后梁开平四年,雷州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钦差陈襄率兵平定了这次叛乱,这必然又引起了少数民族的逃亡。
少数民族多次逃亡导致雷州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少,到了宋初,雷州府人口只剩下106户。雷州人口的减少就意味着信仰伏波将军的信众的减少,伏波神的影响范围缩小。
3 结 语
雷州半岛的海神除了南海神以外,最有影响的,在元以前,是伏波神,元以后,是妈祖。妈祖能在短期内超越伏波神成为雷州半岛最有影响力的海神,与她受到朝廷的册封、祭祀从而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海神有关,更与雷州半岛的居民结构有很大关系。
注 释
① 万历. 雷州府志,艺文志(卷二十).
② 万历. 雷州府志,秩祀志(卷十一).
参 考 文 献
[1] 马援传[M] // 后汉书(卷二十四). 北京:中华书局,2000:839
[2] 荣国. 海洋神灵[M] .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79
[3] 叶立青. 雷州半岛民间的妈祖信仰崇拜 [J]. 蓝色档案,2001:
[4] 徐晓望. 妈祖的子民 [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98-399.
[5] 吴建华. 雷州传统文化初探[M] .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23.
[6] 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49.
[7] 邓格伟. 粤西的妈祖信仰渊源及现状[J] .莆田学院学报, 2007:83
[8] 吴建华. 雷州传统文化初探[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67.
[9] 刘岚,李雄飞. 雷州石狗崇拜变迁与民族格局之关系[J]. 广西社会
科学, 2008(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