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听听那冷雨》
诗 雨 密 织 乡 国 愁
——赏《听听那冷雨》的“以诗为文”的艺术特色
法国美学家||雅克·德里达的“互为文本”的理论认为:文本不是一个意义明确的封闭的||单元,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互相交织,都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文||,在形式、物象和意境三个方面与中华古典诗词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只有深入解读文中的诗性成分,才能体会作者乡国之愁和对中华古典文化||向慕之情。 一、 诗形
诗形是《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外在形式之美,是作者审美感情,宇宙人生,社会历史意识||的载体,包括语言的型构、韵律、节奏等。本||文虽为散文,但具有中华古典诗词的形式特征。
1.型构
本文大量运||用了叠词,从结构形式和数量上看,种类繁多,缤纷络绎,有一般的重叠||形式AA式,如:“潇潇、霏霏、湿湿、听听、看||看、舔舔”,有ABB式,如:“潮润润、湿漓漓、灰蒙蒙”,有AABB式||,如:“淋淋漓漓、潮潮润润、滂滂沛沛”;还有化用中华古典诗词的语句形式的,||有AABBAA式,如:“滴滴点点滴滴、轻轻重重轻轻”||,AABBCC式:“清清爽爽新新、细细琐琐屑屑”,ABABAB式:“淅沥||淅沥淅沥”,AABBAABB式:“忐忐忑忑忐忐忑忑”。这样||的文字简直就是凄恻的雨点或缠绵的雨丝,使||人们感到汉字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合一,领略到象形文字的无穷魅力。
如此多样美||妙的词组形式使人们联想到《诗经》中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李清照“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韵,又能发现中华古典诗词已化成作者的血液,||那种缠绵悱恻新颖绮丽的诗句在他笔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2.节奏
细心吟哦《听听那冷雨》,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双声词连||成一气,让语句错落有致,具有一定旋律,富有音乐的美感。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类似长短句的大量运用,也造成了结构上的音乐美感。诗人用作诗的方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秩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织变化,造成极富敲打乐式的音乐美||感。
3.对偶
对偶是诗词的重要形式特点,本文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式||,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进而淋淋漓漓,是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句式整饬而有变化,气韵流动,让人||们感到读文就是读诗。
二、 诗象
诗象就诗的意象,作品||中浸润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主旨,化用或引用了很多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但有自己独特之处。
1.色彩单一
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指出:“色彩就是思想。”诗||意美的创造离不开色彩。色彩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在力的强度上大致||有两种情型。一是表现的情感具有肯定积极情况下,色彩鲜明||缤纷,对比强烈。如,“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菩萨蛮》)绿||水,碧天,画舫,色彩鲜丽,景色风景秀美,令人快慰,愉||悦,怎能不忆江南,反衬出作者思乡之愁。
另一是表现的情感具有悲哀、痛苦、失望||等消极否定情绪,色彩单调,深沉。如本文作者心中的江南不是火红的,碧蓝的,而是黑||白片。“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现在只剩下一经黑白片,黑白的默片。”整文就是||以的密集的中华诗雨意象为背景,以黑白为主色彩。全文除了黑白||颜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处,几乎找不到其他的颜色的词了。色彩的鲜明是诗词的重要||特色之一,而本文作者只定格单一的黑白两种,看出作者艺术上的匠心||独运。黑白象征着他愁绪的深郁,也隐喻着本文的“雨”是白底黑字的翰墨中的||诗雨,是作者久违了的记忆中的家乡雨。
2.意象纷呈
本文||中雨的意象颇多,差不多写尽中华古典诗雨。时空交错||,从台北到大陆,从春寒到秋
瑟,从古代文人到自己人生,从自然的晨昏风雨到风||土人情、古国诗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与笔端,||大笔如椽,作文如点豆,“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但每一个意象都饱含作者的乡国之愁和向慕中华文||化之情。
(1)乡国雨。作者回忆的故国雨,与中华古典诗雨紧密相连。
梧桐雨,“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南宋·周紫芝《鹧鸪天》),“||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宋·李清照《声声慢》) 。
黄昏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南宋·陆游《卜算子 咏梅》),“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南宋·辛弃疾《生查子》)。||
屋檐雨,“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桥上雨,||“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南宋·蒋捷《一剪梅》),“匆匆薄领不||堪论,出宿聊宽久客魂。稻垅牛行泥活活,野
塘桥坏雨昏昏。”(||南宋·陆游《出县》)。
四川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舟||”(唐·安邑坊女《幽恨诗》)。
黄昏时分秋雨梧桐,檐雨滴滴,风飘雨萧,泥||泞桥破,人在外而梦归桑梓。诗人或词人的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空虚的之感浸染读||者,从这些诗人或词人读者定会联想到本文作者。
荷叶雨||,“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南宋·||杨万里《咏荷上雨》) 。
船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南宋·杨万里《昭君怨》)。